APP下载

立足创作规律视域,指导品鉴古诗词

2021-05-25张淑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沉舟病树赏析

张淑燕

古诗词是作者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一种写作文体,自然有其创作规律。初中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一定的隔膜感,所以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从创作规律视域入手展开古诗词赏析。这样就能破解古诗词的结构模式,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鉴赏也会更有深度。

一、调动感官,体会意象

古诗词常常运用意象来表现情感。“意象”之“意”指作者赋予的情感,而“象”指的是作者运用的形象。抽象的情感是不可见的,而作者则运用意象将情感赋予所见所闻的各种事物,让情感具体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调动多元感官,体会诗词中的意象,思考作者创作时为何要选择这些意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这些意象,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选择。学生找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此后引导其思考:“这首作品的题目是‘秋思,那么作者选择了哪些具有秋天代表性的意象呢?”学生找到了“枯藤、西风”这两个意象,认为它们和秋天相关,发现在所有意象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秋天还有哪些意象,作者为何不选择其他意象呢?”学生想到了“秋雨、菊花、枫叶、秋收、落叶”等意象,并认为“展现丰收状态的意象不符合作品的意境,所以作者没有选择。可是‘秋雨、落叶等意象也能体现悲凉的意境,作者为何也没有选择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经讨论有学生觉得:“在写作的时候,作者不会为了堆积意象而故意选择,他所选择的必然是自己看到的景物。”还有学生认为:“作者不只是选择能体现凄凉、荒芜意境的意象,他还选择了一些能体现‘家的意象,这样能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作者如何筛选意象,创作诗词。

意象选择如果恰当,所描绘的意象就具有活動力,能在读者的经验世界中形成强烈的共鸣。基于创作视域赏析古诗词,就要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选择意象,对比各种意象的不同之处。如此,学生就能理解选择意象的原则是什么,从而提升鉴赏效果。

二、探寻时空,整理思路

不少学生认为古诗词作品是作者灵光乍现后创作的文字,所以没有什么思路可言。其实不然,很多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有明显的思路。所以基于创作规律视域展开赏析,就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要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这些角度入手分析,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叙事手法,这样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品。

学习《游山西村》时,跟学生探讨作者如何构思作品。首先思考其如何将各种景物置于同一个场景中。学生发现作者采用了虚实融合的写作方法,如“衣冠简朴古风存”等内容,写的都是作者眼前所见的事物。但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则是作者对未来的设想,是想象中的内容,不是眼前之景。这时再引导学生从时间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在写景的时候是按照游历山水的时间为序来写的,他先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走了一段之后,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结合时空展开探索,就能发现作者并非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创作。作者先写丰收之年的农村一片宁静、欢乐,此后又写了农村周边的场景,展现了山水之乐,接着又描绘了参与乡土风俗活动的场景,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对未来的设想。这样的创作给人虚虚实实的感觉,有特殊的韵味。

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时,要鼓励学生探究时空,了解作者如何将各种景物放置于一个立体的空间中,形成上下远近和谐的场景;了解作者如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创作,是否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赏析能力也会提升。

三、品字析句,挖掘内涵

诗词作品常常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所以不少作者常常运用推敲的手法,用简单的词语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所以基于创作视域进行赏析的话,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用自己的选词替换作品中选用的词句,并思考哪些词语更好,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引导学生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进行赏读,先从品味词句入手,逐步挖掘作品的内涵。思考作者为何用“沉舟、病树”这样的词语,它们是否有什么象征意义。联系创作背景,不难看出“沉舟”“病树”都是作者的自喻,他认为自己屡遭贬谪,而周围新人辈出,他们就好像是“千帆”“万木”一般,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那么,能否用其他的词语替代‘沉舟、病树呢?为何这些词语的运用没有让诗歌给人颓丧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乐观开朗呢?”经由小组讨论,学生看出:“如果要替代的话,也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要将新旧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展开对比,这样能烘托出情感。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沉舟、病树将情绪压低,而‘暂凭杯酒长精神则表示自己虽然处于‘沉舟、病树的状态,但是却没有被生活打倒,依然积极面对人生。”在挖掘词句的内涵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首作品的主旨。

在品味词句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结合作品上下文的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若有条件还要尝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反复品味,这样才能最终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反复诵读,调整音韵

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是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情丝哲思,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音韵性。押韵和平仄也是作者创作古诗词时关注的焦点,所以基于创作视域展开赏读,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韵律,思考作者在选择韵脚的时候是否有独特的思考。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关注其中的韵律,说说诵读的时候要体现出怎样的情感。朗读中学生感受到诗歌押的是“ang”韵,这个音开口比较大,而且还有鼻音,给人昂扬的感觉,这样的韵律也比较贴合整首作品的情感。“既然作者已经不再是少年人了,为何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感叹岁月流逝很快,写自己不能报效国家,但作品依然给人一种豪放豁达的感觉呢?”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再来诵读作品,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了他的情感:“作者生性豁达,所以不服老,希望能像少年人一样建功立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比浅斟低唱的宋词作品,思考这两类作品在内容、韵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通过拓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总结出豪放派词作在韵律、题材、意境上的开阔。

在诵读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能体现作品情感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展开配乐诵读。这样学生对音律会更敏感,容易进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对音韵的感悟也更为深刻。

创作是一种将思维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将大脑中的思维内容形式化,使之可见的一种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学生赏读古诗词时引导其探究作品的创作规律,则能促使其内化知识,从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解读这些诗词作品。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沉舟病树赏析
江南江北都忘却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柑桔衰退病对脐橙生长和结果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橘殇
恋爱时差
海上霸主Ⅲ:帝国的沉舟
如何正确砍黄龙病病树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