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转变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
2021-05-25顾强
顾强
背诵是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识记,其识记的效果会因为背诵方法选用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传统的课堂,学生喜欢进行机械记忆,这种记忆过于死板,大部分学生将重心放在死记硬背的“记”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兼顾对背诵材料的“识”。这样一来,学生势必会出现遗忘周期短,甚至瞬间遗忘的问题,这会使背诵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转变,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在学生理解词句的精髓要旨以及理清整篇文章的结构后再引导其进行背诵。当背诵活动建立在对背诵材料理解透彻且兴趣浓厚的基础上,背诵的意义才能够有效生成。
一、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实现背诵的有效性
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背诵才能完成对某一知识或阅读材料学习的任务。不可否认背诵是一件十分枯燥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缺乏背诵的兴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不能逆转的,教师可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消解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背诵这一枯燥活动的抵触情绪。那么如何进行背诵兴趣的激发呢?背诵价值意义的传达并不能说服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改变潜意识里的抵触情绪。因为,背诵的实用性并不是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去主动追求的。另外,任何有积极意义的说教也不能使小学生产生饱满的热情,使其投入到背诵的活动中。在这里,教师只能对小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且要将启发和引导的目的弱化在过程中,让启发和引导的过程充满乐趣,使其乐于投入背诵活动,而不觉枯燥乏味。
如在教学《姓氏歌》的时候,教师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课文背诵。但不以兴趣培养作为前提的背诵是低效的,学生会进入机械记忆的漩涡,重复又重复,还会在反复记忆无效后产生对背诵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可先不向学生布置背诵任务,而是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作为关键任务。在这里,教师可以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兴趣激发形式的构思,并将引导和启发的目的隐藏在启发和引导的过程中。如教师可提问一名姓李的同学:“你姓什么?”学生回答:“我姓李。”教师继续问:“什么李?”学生回答:“木子李。”然后教师再指向一名姓张的学生问:“他姓什么?”学生回答:“他姓张。”教师继续问:“什么张?”学生迟疑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学生迟疑的时机,继续问学生:“想记住我们身边朋友姓氏的奥秘吗?”学生异口同声且热情高涨地说:“想。”这时候教师再布置课文朗读和课文背诵任务。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也会在课下的闲暇之余与其他伙伴进行关于姓氏背诵的游戏。教师的做法不仅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还将背诵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更有助于学生将背诵的热情带到与他人的交往和玩耍中。
二、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词句的精髓要旨,实现背诵的有效性
机械记忆的方式比较侧重于背诵活动的展开,小学生经常听从这种背诵方式的召唤,将阅读材料词句的精髓要旨与记忆任务割裂开来,没有做到内容理解与记忆行为的结合,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背诵,但当问到阅读材料的内容,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有些教师或家长可能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学生会在反复的死记硬背中对阅读材料词句精髓要旨后知后觉,可这毕竟是少数,还有更多学生在机械记忆中抛弃自觉思考的态度,并在语句的迷宫中“转圈圈”,甚至无功而返。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了解阅读材料词句的精髓要旨作为背诵活动展开的前提,在词句精髓要旨明朗的基础上,背诵活动必然会事半功倍。在这里,词句的精髓要旨,一方面是指词句自身的含义,另一方面是指词句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即词句的顺序。当学生领悟这两方面情况,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记忆出现错误。
以《要下雨了》为例。这篇小文章借小兔子看到的几个情景来表现下雨之前各种事物的变化。虽然只要求小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但为了能让小学生记住雨前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某一个情景进行背诵。如有学生选择小燕子的部分进行背诵,但如果不了解小燕子低飞的整个逻辑,学生背诵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找词句的因果关系:要下雨——空气潮湿——虫子翅膀沾上小水珠——飞不高——要捉虫子——所以低飞。因果关系找到,就会记住词句的顺序,这在一定程度避免记忆中出现前后语句颠倒的现象,背诵也会因此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又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为了让小学生理解“中断”“楚江开”“至此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句的精髓要旨,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天门山风景宣传的视频,让学生结合天门山雄奇壮美、江水浩荡奔流的自然景观,再对这首诗进行理解和背诵。
三、从对整篇文章结构的理解入手,实现背诵的有效性
文学实际上是关于文字的建筑,所以必然会存在与建筑相同的本质即结构。如F.L.赖特所说:“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文学也是在通过结构的构思,向读者传達思想和情感,以及作者所具有的关于文学艺术的技巧。虽然小学生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相对简单,但也不能忽略作者对文章结构巧妙的构思。尤其是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言,结构更是展现文章层次、脉络的依据。这为有效背诵的实现提供了灵感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对整篇文章结构的理解入手,去把握文章的框架,然后再在框架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整篇文章的背诵。这样一来,背诵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例。其中有一些文章需要全文背诵,如《白鹭》《四季之美》《古人谈读书》等。以《白鹭》和《四季之美》为例。《四季之美》的行文结构与《白鹭》相比较更清晰一些,整体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描绘一种季节之美: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这是文章的框架和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文章的结构入手进行有效的背诵。《白鹭》,这篇文笔俏丽的小文,围绕白鹭的色彩和身段大小展开,为我们描述了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白鹭之美,在清水田里,在小树绝顶,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色素和大小适宜地展现。后来由对白鹭不会唱歌的介绍,引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进而首尾呼应,突出白鹭色素和大小适宜的美。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构思的理解,总结背诵的技巧,从而实现背诵的有效性。
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的转变,是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标识。为了实现背诵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对背诵内容的兴趣作为基础,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要旨作为推动背诵活动展开的前提,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作为背诵有效实现的依据。只要抓牢这三点并落实到位,背诵的任务就能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永兴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