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心生,积“微”成著
2021-05-25吴桂仙
吴桂仙
语文的根本任务无非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随文练笔训练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细节场景,细腻刻画精彩瞬间
学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不够细腻传神,或死搬硬套略显生硬,或提纲挈领无血无肉,或细节描写不到位无法唤起读者共鸣。面对这样写作的尴尬局面,我主张学生进行随文练笔,鼓励学生捕捉课文的细节描写,善于学习作者对于人物或场景描写时暗藏的情感主线,就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瞬间进行细腻地刻画,这样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训练才能扎实高效。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紧紧围绕“舐犊之情”主题精心挑选了三篇经典课例,首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他的代表作《母亲》,作者通过“初到厂房、寻找母亲、要钱买书、母亲给钱”四个场景的描写,镜头不断推进并聚焦在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我”内心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等细节。读者置身于字里行间,不禁泪目。
教学中,我紧扣文后第一个阅读思考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展开。这个阅读思考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此问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进第一个场景“初到厂房”,自学思考并交流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阅读体会,然后再引领学生自学其他三个场景谈感受。
学生在老师一步步引导下,激发起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生活体验的碰撞,四个场景学完后創设随文练笔的契机:当看到这一幕一幕,我们不禁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是什么原因让你鼻子一酸?请你用一段话写写当时的场景。在原有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随文练笔水到渠成,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亲身经历,捕捉自己和亲人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瞬间细腻刻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描写,在交流、分享、点评、修改中学生的随文练笔达到新高度。
随文练笔的篇幅比较短小,借助文本引领学生当堂训练,以文本为例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随文练笔应运而生,学生的练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抓住景物变化,动静结合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互动,这需要执教者深入解读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运用点。文本中还隐藏着一些写作的技巧和随文练笔的契合点,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忽略,而教师在引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这一训练时机,巧妙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并学以致用。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例文,描写了榕树之静、飞鸟之动的静态和动态场景,将榕树的茂盛和飞鸟热闹的活力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点,出示学生春游或秋游时的静态图片及动态微视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处场景,可静可动、动静结合再现游览情景。
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学生结合文本描写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图片,唤起回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春游、秋游时静态画面的美,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有学生抓住春游、秋游时热闹的场面,巧妙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热闹的场面动态十足,趣味盎然;还有的学生将静态和动态描写巧妙地融合,静中有动,将语言运用发挥到极致。
学生通过文本的引领学会捕捉游人的姿态和自己游览时的独特感受,真切的表达、真实的流露、真情的碰撞,这才是随文练笔的最高境界。
三、妙用风趣语言,人物勾连仿照表达
大教育家朱熹提出:“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课文是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模拟例文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仿照例文的段落结构、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的表达方式、优美的经典佳句……这样才能抓住文本的精髓,学到文本写作的技巧。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手指》,丰子恺用漫画式的语言风趣幽默地将五指的形象细腻刻画。我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精心设计随文练笔:选择“五官”中的一个,结合巧妙修辞,注重用词准确,仿照例文人物勾连的表达方式,学着丰子恺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学生描写的片段妙趣横生,既巧妙又得法,颇有大家风范。
课后,老师将学生仿写的文章进行筛选、重组,将五官聚齐,然后加上合适的开头和结尾,一篇漫画式的《五官》就新鲜出炉啦!学生艺术性的表达、漫画式的语言、人物勾连的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亚于丰子恺的文风。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直言谋篇布局学生可能还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是这样巧妙地连接,无痕的教学,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课堂,学生岂有不爱随文练笔的道理,坚持不懈的练笔,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文”由心生,积“微”成著。
四、选用典型事例,侧面烘托人物特点
作文难,往往难在学生没有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这为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将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相互借鉴。学生在作文时能够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很快进行勾连,选用典型事例,仿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下笔有神。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家笔下的人”这组文章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描写“刷子李”的高超手艺,课文选用典型的事例徒弟曹小三跟着师傅学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大篇幅采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刷子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成了随文练笔的训练重点。
教学中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同时,我不忘处处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勾连正面和侧面的写作手法彰显“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在细读课文中感受形象,品味写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仿写片段,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感悟到“刷子李”高大形象的同时,巧妙设计随文训练,抓住学生平时在足球联赛中精彩的瞬间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结构有模有样,语言颇有特点。
随文练笔篇幅短小,学生乐于接受。一幅动植物外形的描摹,一组人物对话的模拟,一幕细腻场景的再现……短则五十字左右,长则两百字也可,对于这种小篇幅的随文练笔,吸取范文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随文练笔的训练离不开生活的土壤,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记下生活中点滴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随文练笔的习惯,学生才能力透纸背,“文”到渠成。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