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模态学习情境的创设
2021-05-25施建平
模态是事物通过一定模式或形式所表现的属性或情形。不同学科对模态的划分也不一样。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认为,人们通过一系列具有意义潜势的符号进行交流,主要有语言(文字)、言语(声音)、图像、肢体动作、音乐等模态。认知科学则从人类的感知通道出发,把模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情境教学中的模态专指情境的呈现方式、形态,如实物、图画、音乐、游戏等,多模态情境则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协同创设的情境。
汉字是一种全息性的、有意味的感性符号。在一个个汉字符号的形式结构中,有历史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积淀。由汉字组合而成的语篇所表达的内容自然更为丰富。要想充分展现文字表达的景象,帮助儿童理解其意象、内涵与力量,就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再现课文中所写的场景,而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和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就为多模态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多模态情境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觉得需要注意这样四点。
一、契合:基于教材,贴近儿童
教者通过情境想要展现的是课文中的人物、景物、事件,因而无论使用哪种途径创设情境都必须从教材出发,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又因为情境是专为儿童学习而创设的,因而必须贴近儿童,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情境、教材、儿童三者间要“貌合”,更须“神合”。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以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现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河道的“纵横交叉”;以威尼斯小艇的模型展现小艇独特的外形;以视频展现小艇前行过程中看到的威尼斯的迷人风景;以铅笔盒为小艇将课桌当航道前后四人边演示边讲述船夫令人叹服的驾艇绝技;让学生扮演威尼斯的商人、保姆和孩子、老人等接受其他同学(游客)的采访;在《威尼斯船歌》的钢琴曲中朗读课文……学生在多种模态组合成的情境中,自始至终学得兴味盎然。多模态情境犹如一束照进课堂的多彩的光,一扫课堂学习的沉闷与枯燥,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二、重构:审美取向,整体和谐
多模态情境涉及情境的不同形态,无论采用哪种形态都须遵循“尚美”的原则,都应具有审美性。同时,创设情境的各种方式还须高度相融,这样才能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作用于儿童多种感官,使他们获得多维立体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知与体悟。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串联起来,描绘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全文构思巧妙,语言灵动,充满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体会秋天缤纷的色彩,我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放了一组秋日美景图将学生带到秋天的树林、田野、菊园……感知如小扇子一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的银杏叶,“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的红枫叶,向人们频频点头的各色菊花……赏心悦耳的画面和音乐带给孩子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果实的美味时,我通过图片与教师的描述将学生带到摆放着各色水果的摊位前,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吸,说说“闻”到了哪些味道,表达急切地想品尝秋果的心情。学习秋雨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一段时,我通过一个动植物过冬的短片介绍了相关知识。在这一堂课的情境创设中,音乐、图片、短视频等与课文重构成一个审美的天地,也使学习过程成了美的旅程。
三、交互:心物相融,启智引思
多模态情境如同一首主题鲜明的“交响乐”,作用于儿童多种感官,能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受,使其全身心沉浸于优化的情境之中思考、感悟,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深切体悟作者情感,真挚表达所思所想,使学习达成一定的深度。
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这首诗理解的难点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中的“暖”和“寒”。在學习“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理解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在学生不能理解红军战士为什么面对险景却心生“暖”意时,我播放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的录音故事。听完录音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里的“暖”反映的是红军战士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让学生看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挂图,听着枪炮声的录音,想象激战时桥上、桥头、桥下的景象。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描述理解了这里的“寒”字所凸显出的当时战斗的惨烈。由于多模态情境充分展现出了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切感受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勇于面对危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四、优化:逐步推进,渐入佳境
由于多模态情境所涉及的情境的形态较多,因而需要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合理选择并依据教学流程精心安排,以最优的方式进行组合,渐次打开学习天地,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泊船瓜州》写的是诗人王安石在月夜的瓜州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我先以简笔画勾勒出长江,并注明瓜州、京口以及相隔“数重山”的钟山的位置,简笔画的方位图使学生对诗中涉及的各地方间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用粉笔画出诗人月夜立于船头眺望江南的情景,以此将学生带入诗人作诗的场景中。然后,播放了一段《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并以教师一段留有较大想象空间的描述启发学生想象诗人在船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最后,让学生作为诗人将看到想到的景象说出来。这样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学习任务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不仅将学生带入了诗中,还使学生以诗人的视角观察、想象、表达,从而对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多模态情境使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模态的呈现,而通过模态的组合转化,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融为一体,共同生成意义,从而使教学意蕴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过程更优化,提高了学习成效。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我们对多模态情境的探索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初步尝试。
[人物名片]
施建平,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委。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一直师从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曾获全国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发表情境教学论文、总结等六十余万字,主编并出版情境阅读、情境作文等各类课程开发类书籍百余册,其成果“小学情境作文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获南通市人民科教奖、南通市英才奖等奖项,以及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通市名教师、感动南通十大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