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教学的美育

2021-05-25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启迪母语美育

叶水涛

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民族母语的美育教学。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英国新批评派批评家燕卜逊认为,科学语言的特点是明晰,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模糊。我们的民族母语,鲁迅说是有三美:形美、音美、意美。汉语之美是含蓄和模糊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是中国特色。模糊性是汉语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因而,语文教学必然具有模糊性,也有必要体现模糊性。所谓“诗无达诂”,让读者有想象的天地,获得心驰神往的美感。中国古典文论所用的词汇,像风骨、滋味、神韵等,很难进行语义分析,或下标准的定义。不是靠语义分析去把握词汇的确定性,而是靠经验的直觉去领会,或结合篇章体悟词汇的意义,这是中国人文学鉴赏的特点,也是民族母语学习的特点。

严羽在谈到盛唐诗人的特点时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谈诗歌的“兴趣”与“妙处”,只用一组比喻句的排列,让你去感受、联想与体悟。与明晰性的科学语言相异,而与模糊的文学语言相近,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这一特征与中国文化的重整体、重综合的特点紧密关联。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翻来覆去抄写孤立的汉字,要求儿童背诵词语的定义,按标准的答案分析课文等,既枯燥乏味,也收效甚微。

重整体、重感悟,这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以及各种标准化练习与考试,这都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而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更非中国的教学传统。这样的教学,知识被拆解为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学生缺乏整体感知和触类旁通。李吉林说:“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地理解知识,也就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她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寻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知识体,感悟民族母语的意境之美,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

语文教学包含着文学之美,语文教育具有美育的任务。中国古代推崇美育,但不用“美育”概念,“诗教”和“乐教”即是美育。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象”思维,执着于感性具体的形象,而不善于概念化的抽象。因此,对于审美和美育大多点到为止,或列举一些感性事物让你去领悟和琢磨。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也有这传统,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美”,在指导思想上将“美”作为最高的境界,但她从来不给美下定义,也不特别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以美启智,启迪儿童的潜在智慧,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这是情境教育一贯追求的目标。

如何体现美育的启迪呢?李吉林说:“所谓‘启迪,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暗示, 它来自于情境的作用。”创设特定的情境,将“真”“美”“情”“思”交织在一起,构建一个广远的意境,为儿童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这是李吉林以美启智的基本思路。她主张,在情境中将观察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让儿童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触摸中,获得丰富的印象和美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能有效地刺激兒童积极地思维。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感悟,而不是分析性的说明。儿童在符号与生活的结合中学语文,既发展了语言和思想,也获得美的感染与熏陶,有助于完善人格的建构。“善”与“美”,中国人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美育、智育和德育常常能融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善也。”故情境教育没有特别地诠释“善”。

猜你喜欢

启迪母语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母语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母语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美育教师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自然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