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路径演进及探索
2021-05-25邱菊生蒋海鸥
邱菊生?蒋海鸥
【摘要】 目前,国内外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尚没有形成范式,出版集团应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把内容优势延伸到网络空间,切实提高我国出版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实力。文章从战略引领、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业务领域、产品路径六个角度论述了目前我国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主要演进路径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出版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 键 词】出版集团;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单位】邱菊生,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蒋海鸥,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8.001
回望“十三五”,我国出版产业取得了一些驕人成就,主要包括重新建构党政一体的宏观管理体制,促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将社会效益优先落到实处,出版“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图书出版在纸媒整体衰落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出版结构优化等[1]。而“十四五”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新的一百年历程的第一个五年,从总体来看,出版产业目前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大发展机遇期。
首先,出版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层和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定信仰、凝心铸魂,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出版产业创新业态、实现战略转型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为传统出版在体制机制上进行革命性变革、实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最后,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要求与之相匹配的从周边到全球、从人文知识表达到多元思想传播、从知识传播到价值认同、从单载体输出到多载体互动的传播能力;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了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西方客观全面认识中国的重要性,出版产业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个重要职责。
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速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能力的方式,这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2]。但是,对出版产业来说,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真空和产品断层既是挑战也是重大机遇。因为从目前看来,国内外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尚没有形成范式,没有普遍适用的经验可以借鉴,可能有一些单位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必见得这些经验可以拿过来直接使用[3]。所以,出版单位如果能抓住机遇,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把内容优势延伸到网络空间,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切实提高我国出版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实力。
纵观出版产业的发展轨迹,尤其是2003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推进了中国出版产业体制层面的改革。自此以后,出版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国家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目标任务日益明确。在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方面,从2010年《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出版产业的概念,到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历史任务,成为各级新闻出版主管单位、出版单位进行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也为各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实践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基于此,围绕集团视域下的出版和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演进,笔者将从战略引领、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业务领域、产品路径六个角度出发,尝试厘清我国出版集团融合发展和业态创新所进行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果。
一、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战略引领
随着国家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意识到推动融合发展是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出版产业壮大自身的途径之一。在这种共识下,可以看到我国出版集团或早或晚,都由原来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无一例外地开始强调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明晰阶段性发展目标和系统化顶层设计。
例如,辽宁出版集团在“十三五”期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等多个维度考虑,提出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五融”战略,即信息化的“融出版”、数字化的“融资产”、转型运营的“融发行”、标准化的“融管理”、组织化的“融团队”,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20个“里程碑”任务,使其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4]。长江出版传媒则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就开始着手数字出版战略规划,2018年出台了集团的《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中心,两模块、三商愿景”的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基本思路,确定了集团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机构设置
分社制在出版产业中很常见,这种组织架构几乎成了出版单位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版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深化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数字出版部门该何去何从?对于各出版集团而言,是该单独设立数字出版部门、专业数字公司,还是该让各出版社自主发展?从我国出版集团的实践来看,大都构建了总部统筹、专业数字出版公司主导的业务发展格局。
例如,中南传媒在2009年组建了新技术新媒体部,全面负责数字出版、动漫相关业务的协调和管理。江苏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成立于2008年,近两年脱离江苏凤凰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独立运作,是凤凰传媒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管理机构、协调机构和实施机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则归口总部出版业务部,形成总部统筹、内部联动、资源共享、统分结合的组织体系。
在总部统筹之下,各出版集团通过旗下专业数字出版公司实施和推进融合出版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09年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内从事数字出版的专门机构。2019年5月,博库网络传媒集团、浙江省期刊总社、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4家单位整合组建数字出版“航母”博库数字出版传媒集团,该集团依靠4家单位累积的市场优势,建立了知识服务型平台及新媒体矩阵,依托大数据,以电商渠道、知识服务型平台、“数字+”出版为三大业务板块开展业务,这成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实施数字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时代出版传媒旗下的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南传媒旗下的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出版集团授权的数字内容资源唯一运营主体和数字资源对外合作的唯一窗口。2020年12月,江西中文传媒也着手组建了数字出版公司,向实体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出版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在数字出版迅猛发展,出版融合发展迫在眉睫,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新形势下,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各出版集团融合发展过程中更加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从各出版集团的实践路径来看,总体上已由人才引进为重点转变为以自主培养为重点,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让已从事传统出版的编辑具备数字出版知识技能和融合发展意识,从而营造一个出版产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例如,中南传媒除定期组织集团员工开展讲座、参会、研讨、企业考察等各类培训活动外,自2011年起,还启动了美国佩斯大学短期数字出版培训项目,2012年又启动了新媒体专业人员外派留学计划。辽宁出版集团实施“融团队”战略,旨在组建各类技术研发团队、数字生产团队和新媒体市场运营团队。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每年设立500万元的出版人才专项扶持资金,通过实施“青苗计划”“林荫计划”“优才计划”“后备计划”“栋梁计划”五大人才工程,培养一大批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队伍。安徽时代出版传媒重点实施包括新进人才培训工程、新媒体技能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师双进工程的“三项工程”,实现层次递进、分类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建设了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0多个科研平台、产业平台,提升队伍的实操能力。
四、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直依靠科学技术,比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对各出版集团而言,新技术永远不是自己的专长,但面对出版融合发展大势,又必须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因为内容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传播和消费都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因此,技术对传统出版产业务的支撑一直是各出版集团融合出版发展的一大痛点。
为解决这一痛点,我国出版集团历经了大量探索,基本形成了通过引进、收购、培养专业技术团队,让新技术赋能传统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产品形态,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路径。如安徽出版集团从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团队引进了50多人,组建了自己的新兴媒体团队,成功打造了“时光留影”平台项目;江苏凤凰传媒12家专业化数字出版企业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开发人员和运营人员占了一半以上,该集团利用自有独立技术团队这一优势,结合核心的出版业务,自主开发了很多创新的数字出版产品。此外,我国许多出版集团还依托国家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知识服务试点等创新项目,着力聚焦数字内容加工、知识服务、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研发环节,引进或组建技术团队,牢牢抓住技术这一核心,将自有技术团队作为本集团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夯实了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五、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业务领域
与传统出版产业业务领域相比,出版融合带来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除在“互联网+”路线引领下基于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出版+”或“+出版”业务外,各出版集团还在大数据、游戏、影视、地产等非传统出版业务领域大胆探索。总体来看,各出版集团的融合出版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内容、渠道、资本”为核心的三大业务领域中。
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最为普遍,无论是大众阅读还是在线教育,各出版集团围绕自身优势内容,通过创新形式、创新延伸品种等方式,挖掘出版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新产品”。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聚典”工具书知识服务平台、长江出版传媒的“自在森活”图书产品与文创品牌等。
近年来,各出版集团纷纷涉猎以渠道、资本为核心的业务领域。如江苏凤凰传媒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提出内容多元化、营销矩阵化的融合发展思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新华书店集团和中金数据利用渠道优势,联合打造了中金易云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长江出版传媒历时两年,整合旗下的用户资源、数据资源、渠道资源,打造了数字化综合运营服务平台“长江智云”,形成技术支撑下的资源与运营的合力,从而拓宽传统出版渠道,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服务生态。
通过资本运作、成立新媒体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如江西中文传媒通过发行股份与现金支付结合的方式,斥资26.6亿元完成了我国出版产业最大的并购案例,成功收购智明星通,撑起江西中文传媒净利润近半壁江山;皖新传媒多年来通过直接投资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等方式,加速布局了“沪江教育”“喜马拉雅”等新业态新渠道,将金融资本融合发展作为集团产业成长的战略引领。
六、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产品路径
笔者在蔡翔提出的“传统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性概念,是出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5]基础上,将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产品路径归结为技术赋能带来的五个阶段,即多媒体技术普及,以电子音像为主要出版产品的第一阶段;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图库、电子书、数据库为主要出版产品的第二阶段;互联网技术普及,以原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在线游戏、在线教育为主要出版產品的第三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以听书、有偿知识服务、即时通讯相关、社群营销、网络销售为主要出版产品的第四阶段;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趋成熟,以直播、短视频、在线课程等为主要出版产品的第五阶段。
不难看出,从“互联网+PC端”到“移动互联网+移动端”的技术应用变化,对我国出版集团的出版实践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产品内生要求。从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维度上讲,一是要进行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即打破传统的“编、印、发、供”出版产业链条;二是要进行产业分类层面的融合,实现内容重复组合,做到一次生产、多次开发、重复使用;三是要进行出版产业与其他内容产业的融合,让出版产业、音乐业、影视业等内容产业在互联网环境下成为可以交融的元素;四是要进行出版产业与外部产业的跨界融合[6]。在这四个维度上,各出版集团依靠内容打造由简单到多元、由单点到多点、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元化、开放性的产品矩阵,从而形成“内容转换成价值—价值提升—内容消费数据转换成生产需求—支撑文化产品及其他产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18年5月開始陆续上线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8部作品的有声书,这些有声书在懒人听书平台推出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江西中文传媒依托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对海昏侯主题进行了全媒体开发策划,推出了《发现海昏侯》《刘贺证史——海昏出土的西汉记忆》等13种图书(其中6种实现了版权输出)、1部网络大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再现海昏”百余种文创产品,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创意文化的核心增长极。此外,各出版集团中体量较大、排名靠前的凤凰传媒、中南传媒、皖新传媒、时代出版等大都深入开发在线教育业务,如“学科网”“贝壳网”“沪江网”“时代教育在线”等产品是从内容、平台等方面打造在线教育学习闭环。对出版集团来说,这些产品不仅是现有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更是集团未来增量拓展的重要抓手。
七、出版集团未来融合发展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媒介观,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时代命题、改革大题并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成为新时代我们理解媒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根本遵循。新时代的出版传媒,在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其介质、载体、形态、模式等随时代而迅速变化,但其核心内涵依然是“对内容进行规范有序的传播”。因此,无论技术发展、时代变迁带来多么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当紧紧围绕出版的核心内涵,构建符合出版本质规律的出版产业运营管理新生态,始终坚持做到内容完全主导、传播更加主动、组织规范有序。在出版集团视域下,面对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各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探索路径,笔者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1.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守正创新
内容始终是出版产业立业之基石,内容建设能力始终是出版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出版集团谋划融合发展,必须坚定地守正创新,突出内容建设,守好内容之正、质量之正,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崇高要求,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突出产品的“全媒体”思维,坚持“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同时根据集团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甚至行政资源优势,在不同的出版细分领域深耕,针对不同的出版内容选择不同的产品路径;突出数字化融合创新,将内容进行多维拓展,与技术、教育、影视娱乐、IP产业、研学旅行等其他行业进行合理链接,不断创新发展业态和运营模式,在做强文化事业的同时,做大文化产业。
2.以生态建构为路径,推动转型融合
各出版集团应重视由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服务商的转型。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传统出版单位必须从市场角度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更细致的分析,重新定义产品,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从传统的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服务商转型。这种转型是以传统出版单位的企业生态构建为基础的,即以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使命等为核心,系统化地配置好企业的内容资源、渠道资源、技术、人才、平台、运营机制等多种要素,使企业处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状态。我国出版集团大多是基于传统出版产业务,整合地方出版、印制、发行、物资供应、报刊媒体等单位资源,形成现代出版集团化企业生态。在数字化融合创新过程中,加快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人才的出版企业生态,完善组织架构、人才建设、配套保障等,将成为各出版集团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3.以人才建设为关键,坚持“四力”锤炼
在社会大发展带来的历史转折期,曾经的优秀企业未能把握住机遇突破困境实现转型从而衰落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不是不愿转型,而是不能。在传统业务领域越是领先的大企业越难实现转型,因为业务要跳过去,但人跳不过去,人的思维、理念、能力、素质无法适应新业务的需要,而人又是企业生态的核心要素。所以,各出版集团要打破业务思维固化的藩篱,实现转型融合发展,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关键位置。具体而言,出版集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四力”锤炼为手段,着重培养能够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坚守出版主阵地的高端复合型战略人才,着重培养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同时以培训、进修架起出版和技术互通的桥梁,造就更多既熟悉传统出版又熟悉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4.以价值建设为宗旨,坚守文化阵地
出版作为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价值宗旨,即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国有出版企业,特别是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更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渠道环境纷繁复杂的当下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版集团应形成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企业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牢牢坚守文化阵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凝心铸魂。
|参考文献|
[1]周蔚华. “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的特殊使命[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27。
[2]李建臣. “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大看点[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0):5-7.
[3]薛松岩. 总局:新闻出版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思路[N]. 中华读书报,2015-05-27.
[4]王鑫,赵毅,赵树金. “金字塔”式深度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个案考察[J]. 出版发行研究,2018(12):52-55.
[5]蔡翔. 传统出版融合发展:进程、规律、模式与路径[J]. 出版科学,2019(2):5-14.
[6]冯宏声. 融合是出版业走向未来的关键词——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J]. 出版参考,201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