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刍议
2021-05-25李中新
【摘要】 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是一个传递知识、交流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学术期刊积极寻求与新媒体技术、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尝试与国际化融合接轨,提升全球影响力。
【关 键 词】学术期刊;新媒体;国际化;OA出版
【作者单位】李中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G23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8.013
学术期刊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是一个传递知识、交流学习的平台。虽然学术期刊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广大群众中的广泛传播,但它却担当着引领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为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牢固的知识支撑。
学术期刊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才快速发展成为期刊数量大国,但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期刊社群分散,欠缺出版实力,未能形成产业化发展;出版流程中,作者、编辑、读者缺乏互动;出版形态单一导致优质原创稿件流失;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偏低,导致话语权缺失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学术期刊积极寻求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尝试与国际化融合接轨,提升全球影响力。从2019年开始,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数量以及质量都位居全球第二,学术研究水平已开始由数量向质量发展。
一、深度融合新媒体促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使得全球的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以微信为例,在2021年的微信之夜,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部总裁张小龙表示,微信的日活已超过10亿,同时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日活也达到6亿。线下的流量已经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并以社群形式得到高度聚合。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由于其严肃的形象,一直远离大众群体,即便是专业的读者、研究人员等,想要获取专业的学术期刊成果,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学术出版而言,无论是学术的交流、沟通,还是知识的传播,都是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因此,与新媒体融合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出版传播模式,是当前最为成熟的发展方向。
微信公众号的推出至今已将近十年,在微信日活达到10亿的当下,微信公众号支持的开发者模式,给出版行业提供了灵活的宣传推广、互动交流机遇。我国学术期刊纷纷入驻微信公众号平台,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影响力。以2020年CSSCI教育学期刊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为例,调查分析发现,超过70%的CSSCI教育学期刊均开通微信公众号,虽然部分公众号推文频率不高,但从推文的阅读数来看,却大大高于同篇文章在知网的下载数,这说明微信公众号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
目前,中华口腔医学会全国的会员大约有11万人,口腔医学刊物不过三五十种,期刊的发行量难以大范围扩大,也很难传播给口腔医生之外的人员。而关注口腔的人远不止这11万,还有口腔医疗器械厂商、技工、护理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等,这些人员数量相当可观。为了让口腔医学知识广泛地传播给更多人群,《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于2015年9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且建立学科微信群,社群和微信公众号双管齐下,快速提升杂志的传播力。浙江大学学报于2015年开通学报的微信公众号,极大提升了学报的学术传播力,如一些发布在公众号中的学术论文,单篇阅读量过万,这在传统纸媒出版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者模式,除了学术知识的传播更为便捷,学术期刊还可以实现便捷的作者、编辑、读者一体服务。在浙江大學学报的微信公众号中,作者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投稿、查稿、处理稿件、返回最新的修改论文等;审稿人以及编辑也同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审阅稿件、处理稿件;读者则可快速在微信中下载论文、阅读论文。此外,浙江大学学报的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实现论文检索、过刊浏览,甚至微信版优先出版等功能。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能够从微信公众号中获得更为便捷的服务。
二、接轨国际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术期刊国际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低的问题,走国际化路线,强化与国际学术期刊界的合作交流,接轨国家学术期刊实现融合发展,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建议: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
1.立足国情,走出中国特色
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并非意味着抛弃本土,更不是崇洋媚外。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核心目的是扩大我国学术成果、文化等对外交流范围,加强我国学术成果、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以及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最终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是立足本土国情,展示中国文化、中国科研成果,让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资料,并且正确引导舆论的学术期刊,其在进行国际化方向和策略制定时,要始终立足本土国情,这样才能真正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对外传播。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7年6月创办《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创刊目的是填补中国全球健康领域英文期刊的空白,向全球传播中国健康事业。《全球健康杂志》(英文)致力于搭建中国国际卫生舆论话语权的分量载体,注重针对全球健康问题阐明中国的立场观点,建立起报道中国的权威窗口,从而影响国际的舆论走向。针对全球的健康热点问题,该期刊积极进行跟踪、研判,并及时做出专业分析、权威解读,在全球媒体中独树一帜,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道路,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健康舆论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
2.提升质量,出版全流程对标国际化
要打造一本一流的国际学术期刊,每个建设环节都需要国际化,包括杂志定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稿件来源、编委会、同行评审队伍、市场运营等,都需要进行深度的国际化。英文学术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我国第一本光学领域的英文期刊,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编委会成员分布、审稿队伍构建、稿件来源以及推广运营方面,就有明确的国际化定位,并在明确指导下全面铺开国际化建设,在国际光学期刊领域打响名声。
学术期刊接轨国际化的进程中,需要打造的强大内核是编委会。编委会影响着期刊的统筹管理、作者及审稿专家培养,以及期刊栏目的设置、选题策划、运营推广。尤其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学术期刊更需要国际化的编委会,不仅可以保证期刊论文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可以树立期刊的权威性。如《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就通过联合国际化的编委会成员从各渠道组建期刊所需要的全球领域专家资源库,以满足不同研究方向以及专业领域论文的审稿需求。
期刊国际化需要搭建具有国际意义的出版平台,需要立足全球视角,云集世界荟萃。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应做好广泛调研,不仅要做好展示中国本土特色的栏目,还要着眼全球读者和作者设置栏目。《全球健康杂志》(英文)在进行栏目策划和设置时,深入调研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并对全球读者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开设了4个特色栏目,包括Bridging Belt and Road Countries、Window for China、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mmentary。每个栏目都有清晰的功能职责,如栏目Bridging Belt and Road Countries关注的是全球贫困与卫生问题,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我国已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栏目Window for China,顾名思义就是展示中国的窗口,让全球民众通过该栏目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舆论中的影响力及话语权。从整体上来看,《全球健康杂志》(英文)不仅具有全球视野,还融入了中国智慧。
期刊接轨国际化,要求选题策划具有国际化视野,稿源坚持全球化。《全球健康杂志》(英文)针对不同的议题,邀请了全球专业领域的学者、教授等进行探讨分析:如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Kai Hong Phua教授,探讨全民健康覆盖和公私医疗资源的平衡问题;邀请Abt Associates澳大利亚高级全球顾问Jane Thomason博士评议区块链技术对全球妇幼卫生的深度影响;针对全球儿童肥胖问题,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的马冠生教授进行全面剖析。邀请国际化学者、专家,可以借助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将期刊形象打入该国相关研究领域。
三、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融合发展
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已经成为大趋势。当前,全球众多国家和机构都积极推动OA出版,全球开放获取出版已开始向工作流开放以及数据开放延伸,开始触及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核心内容。2015年欧盟达成的OA 2020倡议,以及2018年欧洲研究自助者宣布的新开放获取战略Plan S,都旨在打通已经发表论文的付费壁垒,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术出版物即时、开放及可获取。
OA出版可以有效促进科技论文的发表。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意大利国家癌症学会主办的《癌症实验与临床研究》在实行OA出版后,第一年论文的发表数量就达到200篇,相比之前传统的出版方式,发文量翻了一倍。此外,OA出版还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英国生物医学中心于2003年创办第一份OA期刊,至今已经主办50多种学会期刊,主要发表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论文一旦发表,读者就可以永久性在网上免费访问。汤森路透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显示,OA出版的期刊扩大了英国生物医学中心的综合影响力。
全球OA期刊规模正在逐步壮大,声誉也在迅速提升,采用OA出版也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一个重要融合发展方向。如四川大学主办的《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就采用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实现了优先数字出版。在这一模式下,最新出版的文章会及时更新到期刊网站上,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同时论文还链接到重要数据库。这一举措可以确保文章在网上出版的当天读者就可以阅读下载。不仅如此,在网上出版的同时,作者还可以同步发布论文的附件材料,这些材料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声音、文字、影像、图形等复合形式,可以进行跨时空、多媒体的广泛传播。如附件材料中的手术过程视频文件、动态三维重建模型等,其互动性、展示性、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除了学术期刊自身寻求OA出版模式,互联网平台也积极探索OA出版模式。2020年1月27日,中国知网就与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倡议,由知网创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该平台旨在第一时间发表我国医药卫生科技战线上专家学者针对疫情防控、病毒病例、臨床诊治、新药开发等相关研究的成果,为全国、全球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群众提供及时、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该平台已有320多种中外优秀医药卫生期刊OA出版了4000多篇相关论文和诊疗标准,且论文得到了世卫组织数据库收录转发,在全球抗疫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趋势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牌照,这是我国进入5G时代的标志。5G时代,数据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延迟的降低、系统和设备容量的扩大,都可以为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带来新动能。
1.学术期刊与短视频等新媒体融合发展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特点,而大多数学者在阅读论文时,初始阶段也更倾向于阅读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论等,以便于快速获取信息。学术期刊的传播也逐渐呈现碎片化特点,相较文字、图片等形式,学术短视频则更加直观、生动,且当前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机制,能够实现精准推送,也更便于学术知识的获取与传播。
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与学术期刊的交流属性不谋而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满足了学术社交的部分需求,而短视频平台碎片化以及社交属性特点,对个体分享和参与学术交流传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伴随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相较图文形式具备更强的传播力,这也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融合方向。
2.学术期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已然来到。大数据科学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出版工作方式、生产流程、传播形态等发生变革,VR出版、3D出版、智能出版等出版形态必然得到更快发展。学术出版所面临的数据存储、分析、共享以及数据的引用问题,在大数据科学的发展背景下或将得到有效解决。
无论是与新媒体融合,还是瞄准国际化出版、接轨国际化融合发展,或是拥抱OA出版,都值得出版同仁思考借鉴。而无论哪种融合发展模式,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术出版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洁. 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和策略——兼论《全球健康杂志(英文)》的创刊实践[J]. 出版广角,2020(18):19-21.
[2]刘红. 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思考[J]. 中国编辑,2017(3):60-64.
[3]张莉婧,张新新. 论5G环境下的数据出版[J]. 出版广角,2019(23):6-9+63.
[4]芮海田,王佳,赵文义. 商业数据库与学术期刊合作新模式推行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 编辑之友,2019(3):40-43.
[5]陈欣,刘士义. 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J]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6):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