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信念理论的民众新冠肺炎认知研究
2021-05-25王丽于嘉浩丁宏陈任陈贵梅
王丽,于嘉浩,丁宏,陈任,陈贵梅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目前在我国取得有效控制,但形势仍然严峻,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8月初宣布:预期COVID-19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且可能长期没有特效药,常规的防控措施预计需要长期维持[1]。2020年12月WHO再次警告,当前全球疫情仍不可预料,各国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应对措施,不能仅寄希望于疫苗[2]。目前我国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3],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既有研究认为,人们的疾病认知会影响其自我管理及对干预行为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民众的防疫行为和公共卫生安全[4]。因此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公众对疫情的认知。COVID-19疫情在国内具有地域差异性,目前针对安徽省民众疫情认知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于2020年2—3月安徽省疫情暴发期间就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开展调查分析,旨在为安徽省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参考,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正确引导民众参与疫情防控,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必要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外出,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设计在线问卷,在合肥、阜阳(皖北城市)、芜湖(皖南城市)选择3位调查员,于2020年2月27日—3月2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微信/QQ群聊、朋友圈等方式,选取安徽省≥18岁成人作为被试,发放电子问卷。问卷填写限时3天,到时自动关闭填写链接。为防止同一人多次填写,设置一个IP仅可填写一次问卷。另外设置答题限制,未答完所有题目不可提交问卷,防止漏填。共发放问卷370份,删除作答时间<200秒的无效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53份,有效回收率95.41%。
1.2 问卷设计
本研究使用健康信念模型 (Health Belief Model, HBM)[5]作为理论框架,在认真阅读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以及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安徽省民众新冠肺炎认知调查问卷,并进行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最终调查表。问卷调查分为4个部分:(1)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现居地、是否为流动人口(因疫情原因不在常住地)、本社区/村庄是否有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等。(2)疫情的基本认知,选取较为常见的15个问题判断对错,回答正确积1分,错误不积分,总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本次新冠肺炎的认知程度越高。(3)健康信念,包括HBM框架的6个维度:疾病易感感知、疾病严重感知、行动益处感知、行动障碍感知、行动线索和自我效能感知。前5个维度各包括3个问题,采用5级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同纬度下问题得分相加,分数越高程度越高;自我效能部分使用成熟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有10个项目,采用里克特4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正确”,4代表“完全正确”,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本研究中,GSES中文修订版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6]。(4)实践情况,包括对疫情采取的实际防护行为情况等。
除成熟量表外,调查问题基于HBM理论进行设置,由于调查对象的知识水平不同,新冠肺炎相关问题尽量避免专业性,选择简单易懂的词语,保证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370份,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95.41%。其中男性158名(44.8%),女性195名(55.2%);城镇人口189名(53.5%),农村人口164名(46.5%);有医学背景109名(30.9%),没有医学背景244名(69.1%);本小区/村庄有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的20名(5.7%),没有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333名(94.3%)。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2.2 新冠肺炎相关认知基本情况
调查设计了15道问题,测量被试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水平。15题中,每答对1题积1分,满分15分,调查对象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为(13.82±1.15)分,其中最高分15分,共105人(29.7%),最低分8分,共2人(0.6%),按照得分均分,将得分低于13.82分的归为“低认知组”(107, 30.3%),将得分高于13.82分的归为“高认知组”(246, 69.7%)。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注:由于疫情期间采用线上调查方式,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寻找调查对象,老年人参与率较低,没有60岁以上人员参与。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月收入水平、不同职业以及是否有医学背景的调查对象新冠肺炎的知识得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健康信念六维度得分情况
健康信念6个维度中,前5个维度各维度总分15分,得分最高的为感知益处(12.96±2.314),其次为行动线索(12.92±2.342)、感知易感(12.26±2.108)、感知障碍(11.20±1.908),得分最低的为疾病严重感知(9.25±2.721)。自我效能满分为50分,调查对象得分为
表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新冠肺炎知识水平情况[n(%)]
表3 健康信念六维度得分情况
34.29±7.601。将自我效能得分按照得分均分分组,低于34.29分的归为“低自我效能组”,高于34.29分的归为“高自我效能组”。见表3。
2.4 疫情防护实践行为得分情况
疫情防护实践行为调查中,包括16道题,每答对1题积一分,满分16分,实践行为得分为(14.19±2.314)分,其中最高分16分,共76人(21.5%),最低分10分,共9人(2.5%),按照得分均分分组,将得分低于14.19分的归为“低实践组”(209, 59.0%),将得分高于14.19分的归为“高实践组”(145, 41.0%)。
将人口社会学特征、新冠肺炎认知(高认知组、低认知组)以及健康信念各维度等变量与实践行为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高自我效能组的调查对象有更高的实践水平,而低自我效能组调查对象实践水平普遍偏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9,P=0.049),其他变量与实践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在表格列出),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自我效能水平与实践水平的关系
3 讨论
3.1 新冠肺炎整体认知水平较高
本研究显示,被调查者新冠肺炎认知水平得分为(13.82±1.15)分,答题正确率为92.09%,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其他相关研究报道的认知水平[4,7-8]。可能是本次调查时,人们对疫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也可能和调查问题设置比较通俗易懂有关。在本次的15题中,医用外科口罩消毒后是否可以重复使用一题,正确率最低,为74.8%。医用外科口罩是适用于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属于一次性使用的口罩,疫情期间也一般不主张口罩重复使用[9]。本题错误率较高,可能是因为疫情前期口罩稀缺,部分人必须选择对用过的口罩进行消毒,来实现重复使用,从而对正确认知产生了影响。
3.2 文化程度、收入等一般的普通人群新冠肺炎认知水平需要加强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高学历人群对于本次疫情的认知程度普遍高于低学历人群。孔浩南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似[10]。这与人们的常识性判断基本相符:高学历水平者通常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对于本次疫情也更有可能掌握正确的知识。
在高认知水平的调查对象中,有医学背景的占比34.1%,没有医学背景的占比65.9%,而在低认知水平调查对象中,有医学背景的占比23.4%,没有医学背景的占比76.6%。有医学背景人群对于本次疫情的认知程度高于无医学背景人群。冯祥等的研究也发现,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定义、是否人传人、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期限和是否可治愈等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均在90%以上[11]。郭星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医务人员的认知良好[12]。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有着医学方面的基本认知,对于卫生相关问题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对于错误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也符合人们的常识性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余萌等人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与其他群体相比,在压力、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方面评分较高[13]。提示医务人员尽管对医学方面认知较高,但同时也承受更多压力。
月收入水平与认知程度也存在统计学意义。高收入人群相较于低收入人群有更好认知,可能是因为高收入人群更加关注健康相关问题,且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多。目前低收入人群仍然占据着社会的重要部分,所以不能忽略对其的关注。在面对新冠肺炎时,低收入人群如果患上疾病,会存在更大的生活、经济压力,因此提高低收入人群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是迫切且有必要的。
另外,本次研究中,周边是否有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对于安徽民众的认知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2月27日发放问卷时,安徽省有990例确诊病例,所占安徽省总人口比例较少,同理,本次调查对象中仅有20人周边存在确诊或疑似病例,较小的样本量可能是没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因此这一因素对于认知水平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疾病严重性感知水平较低
健康信念6个维度中,疾病易感感知、采取行动的益处感知以及行动线索的得分情况大体相当,处于较高程度,但疾病严重感知处于较低水平,而且采取防护行动的障碍感知水平较高。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疾病严重感知水平较高,存在高估新冠肺炎死亡率,低估其治愈率现象[14]。这可能是因为两个研究样本群体不同所致。健康信念理论认为,对疾病后果严重性感知程度低,可能导致人们疏于防范,障碍水平较高,则影响预防措施的实施。因此应该针对性开展合理的引导活动,创造条件降低障碍感知。
3.4 自我效能与实践水平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实践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自我效能的调查对象有着更高的实践水平。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认为对于自己所做的行为多大程度上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张持晨等人的研究强调疫情常态化防控中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15]。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实践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建议采取措施,提供支持,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提升民众采取个人防护的积极性和加强实践行为。
4 结论
综上所述,安徽省民众对于新冠肺炎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平,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医学背景、职业对于安徽省民众关于新冠肺炎的认知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人们对新冠肺炎的疾病易感感知、行动益处感知和行动线索的水平较高,但疾病严重感知水平较低,采取防护行动的障碍感知也较高。另外自我效能和实践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自我效能人群更可能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因此,要注重对收入、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人群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合理引导人们的健康信念,创造条件并采取措施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促进社会公众提高认知,配合疫情防控实践。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采取方便抽样,而且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的方式寻找调查对象,老年人参与率较低,因此样本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尽管如此,作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民众关于新冠疫情认知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