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树”教育模式对贵州省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成员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1-05-25谢文娅蒋成燕李金蝶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依从性血糖家庭

于 结 杨 平 谢文娅 蒋成燕 李金蝶 翁 悦

1.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门诊,贵州遵义 563000;2.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贵州遵义 563000;3.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贵州遵义 563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4亿多人增加到6.29亿,而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形势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3]。目前,对于糖尿病的防治途径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4-6]。“家庭树”是于1979年由美国护理理论家Jean Watson所提出,释义为“像树一样有共同的根系的往不同的方向生长家庭成员”[7]。由于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以整个家庭作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治疗单位,能清晰地了解家族成员疾病发生的共同因素及不同特点[8-9]。鉴于此,本研究构建的“家庭树”教育模式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为单位实施同步同质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并探讨其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32~76岁,平均(52.75±5.58)岁;糖尿病病程2~14个月,平均(7.12±0.63)个月。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31~78岁,平均(53.08±5.74)岁;糖尿病病程3~16个月,平均(7.36±0.8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①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O 1999年标准[10];②糖尿病家庭:家族中有≥2例糖尿病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③年龄≥50岁,糖尿病病程>3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既往精神病史或存在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沟通;②合并严重的急慢性疾病;③同时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入院时扫描“健康教育之窗”公众微信号,定期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血糖管理、胰岛素及并发症治疗及定期复查等相关知识。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家庭树”健康教育模式,由护理门诊绘制家族成员关系图,建立“医院-患者家庭-社区”微信群,具体如下:

1.2.2.1 糖尿病家庭的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实施 建立糖尿病家庭护理电子档案,填写家庭随访表,并完成家庭树的图谱绘制,包括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存在的护理问题等,教会其使用智能血糖仪和血糖监控APP,制订首次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计划。

1.2.2.2 糖尿病“家庭小医生”的选定及培训 选定糖尿病家庭中核心的糖尿病患者,自愿担任“家庭小医生”,主动接受专科护士一对一的标准培训,每3个月进行1次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更新及非医疗行为技术指导,内容包括糖尿病日常饮食、运动及血糖自我监测等,使其成为家族和社区糖尿病标准护理计划的监督者和传播者。

1.2.2.3 现代远程医疗信息互动处理技术 通过医疗云端,做好与社区及家庭的对接,定点社区医院在联网的综合医院远程会诊支持下实现标准的糖尿病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远程糖尿病健康指导的管理与服务。

1.3 “家庭树”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效果评价

1.3.1 “家庭树”糖尿病教育模式的依从性评价

“家庭树”健康教育模式下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依从性的判断。①依从:能认真执行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定期参加健康教育,并对血糖、尿糖进行监测,主动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②部分依从:能基本执行相关治疗,与医护人员配合欠佳;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执行治疗或在家人监督下偶尔执行,拒绝配合医护人员。

1.3.2 “家庭树”糖尿病教育模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评价

①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变化情况;②分析两组患者的家庭糖尿病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再次住院率情况。

1.3.3 “家庭树”糖尿病教育模式中“家庭小医生”的作用评价

①家族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目总数/调查总人题数(即每份问卷题目数×调查人数)×100%。②“家庭小医生”健康教育督导率=次数/调查人总例次数[即(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定期复查)5项×调查人数]×100%。③“家庭小医生”并发症有效预警率=预警次数/调查人总例[即(血压、血脂、眼科检查、心脏检查、下肢彩超检查)5项×调查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均有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BG、2hPBG及HbA1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注:FBG:空腹血糖;2hPB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2.3 两组患者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行为督导率、并发症有效预警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家庭成员健康行为督导率、家庭成员并发症有效预警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行为督导率、并发症有效预警率比较[例(%)]

3 讨论

3.1 “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同伴支持可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能力,改变其行为方式[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P <0.05)。究其原因是该模式可促使家族中典型的糖尿病患者经培训后自我成长为“家庭小医生”,替代专科护士成为基础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促进家族糖尿病成员自我管理的改善;其次,通过患者的就医行为将综合医院先进的诊疗方法和护理技术通过互联网带入社区医院,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3-14]。

3.2 “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标

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家庭小医生”存在于家庭、社区、同一阶段病程的糖友中,其标准化的自我管理、心理减压方式以及危急状况处理经验影响着与之相关联的家庭成员及病友[15]。本研究通过筛选有一定知识掌握能力,自愿担任“网络家庭小医生”,为“同病相怜”的特殊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落实自我管理行为,提供有弹性的延续性支持从而有效控制自我的血糖水平[16]。

3.3 “家庭树”教育模式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

“家庭树”教育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社区-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完成联合诊疗与护理[17-18]。以综合医院护理门诊为中心提供“家庭小医生”培训[19],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家庭树图绘制以及个体化护理措施的制订,不仅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还可为建立优质高效的糖尿病社会管理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20-21]。

3.4 “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行为督导率、并发症有效预警率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树”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鼓励糖尿病家族成员共同预约就诊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行为督导率、并发症有效预警率[22-24]。本研究通过“家庭树”教育模式中“家庭小医生”监督,一方面可解决患者知识缺乏、自我效能低下、焦虑等紧急的护理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小医生”可参与社区医院的糖尿病非医疗行为的健康促进工作,增加患者对临床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依从性[25-27]。

综上所述,“家庭树”教育模式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家庭患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

猜你喜欢

依从性血糖家庭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家庭“煮”夫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恋练有词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