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次间冰期以来濒危植物藤枣适生区空间迁移预测

2021-05-25赵光华樊保国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适生区自然保护区因子

赵光华,樊保国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研究意义】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分布取决于外界环境,其中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最鲜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促使植物分布范围向更高纬度地区迁移,濒危植物种群数量稀少并且地理分布狭小,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1]。气候变化加大濒危植物灭绝的风险,破坏生物多样性平衡。因此,研究濒危植物的潜在适生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前人研究进展】物种生态位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对物种适宜区的研究中[3]。其中,最大熵模型MaxEnt已被证实是预测准确性最好的模型,基于现有的物种分布点地理位置和环境因子来模拟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区[4-5]。并且能基于当前的分布点投影预测过去或者未来的适生区。近年来,该模型广泛应用于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6]、生物入侵[7]、植物保护[8]等研究中,而对濒危物种的研究一直是适生区分布预测的热点[9]。近期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默认参数下的MaxEnt模拟预测结果易出现过度拟合和模型复杂度过高的情况,对预测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利于物种适生区预测,Muscarella等基于R语言开发ENMeval数据包,调整MaxEnt默认参数,优化预测结果,在国内外得到一定的应用[10-12]。【本研究切入点】藤枣[Eleutharrhenamacrocarpa(Diels) Forman]为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藤枣属 (EleutharrhenaForman) 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危种及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物种。藤枣主要分布于印度阿萨姆、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太阳河自然保护区和广西那坡县的低山沟谷湿热地区,并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分布中心,分布于我国高温阴湿的热带季节雨林地区,是中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热带雨林季节减少,热带季节雨林向北的延伸,藤枣原始生境遭受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我国目前已有记录的19个分布点中,将近一半的分布点已消失,因此,急需加大对藤枣种群及其生境的保护。藤枣在中国仅1属1种,对我国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研究有科研意义,必要时需挖苗移植,以保护这一重要的种植资源。目前,国内外有关藤枣的研究极为稀缺,主要集中于花粉叶片[14]、生物多样性[15]、种群分布现状研究[16],在藤枣气候适宜区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优化参数后的MaxEnt模型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藤枣地理分布变迁,结合GIS和R语言,分析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RCP4.5气候情景下2050和2070年藤枣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以及适生区域几何中心(质心)的迁移路线,以期为藤枣分布区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藤枣在中国仅1属1种,仅分布于热带季风雨林地区,藤枣目前已记录的分布点最西到云南盈江县苏典乡,最东到广西那坡县,最南到云南勐腊县,最北到云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分布范围为97°34′8.90″E~105°36′22.39″E,21°28′33.00″N~25°05′3.10″N。考虑到气候变暖促使植物往高纬度地区迁移,本研究最终选取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作为研究区域。

1.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通过检索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http: //www.gbif.org)、中国数字标本馆(CVH,http: //www.cvh.org.cn)、国家标本平台 (NSII,http://www.nsii.org.cn/2017/home.php)等数字标本平台;查询《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滇东南红河地区种子植物》等资料。赵明旭博士曾在镇康县南捧河自然保护区拍摄到藤枣(http://www.plantphoto.cn);2013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滇南勐腊县易武黑水梁子一带,发现1株藤枣分布;2014年莱阳河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发现藤枣,据统计目前藤枣可见数量约50株,分布点位10个,藤枣数量稀少[16]。西南林业大学杜凡教授研究团队在2008-2014年在云南勐腊县、江城县、镇康县、沧源县、盈江县等地野外调查发现野生藤枣分布。中国藤枣自1910年首次采到标本以来,到2014年最新发现藤枣分布,一共统计到19个分布点,其中9个分布点已消失,藤枣分布点最多地区为云南南部的普洱市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而最东部的那坡县有1个分布点,最西边的盈江县有2个分布点,藤枣分布范围呈 V 型分布格局[13]。删除重复的分布点,并在每个分布点设置10 km的缓冲区,最终得到19个分布点数据,具体分布位置详见图1。

图1 藤枣样点地理分布Fig.1 Location of the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Diels) Forman sampling site distribution

1.3 环境变量的选取

本研究气候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气候数据库Worldclim(www.worldclim.org),末次间冰期(距今约12~14万年前)、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2万年)、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千年)、当前(1960-1990)、2050s(2041-2060)和2070s(2061-2080)6个时期均包含了19个气候变量, 2050和2070年是选取未来气候系统情景模式中的RCP4.5典型浓度途径,所有的环境变量运用GIS处理成大小一致的栅格,各因子的空间分辨率均设置为30″(约 1 km2)。

在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时,为了避免各环境因子共线性而导致模型预测结果的过度拟合问题,本研究先提取出19个气候变量中的点插值,对所得的点插值做方差膨胀因子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保留相关系数<0.8并且VIF值小于10的因子,同时还保留生物生长必需的生态因子,本研究最终选取了8个气候因子参与最终的建模,它们分别为最热月最高温(bio5)、最冷月最低温(bio6)、温度年较差(bio7)、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表1)。

表1 环境变量贡献率与置换重要值Table 1 Description percent contribution and permutation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variables

1.4 MaxEnt优化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Checkerboard2法,将研究区域分为4个掩蔽的地理结构,这个方法能更好地调整模型中调控倍频(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RM)和特征组合(Feature Combination,FC)2个参数。本研究中MaxEnt 软件默认参数为 FC=LQH,RM=1;调用EMNeval数据包优化 MaxEnt 模型,将特征组合RM设置为0.5~4,每次间隔0.5,一共8种调控倍频;采用6个特征组合,即:L、LQ、H、LQH、LQHP、LQHPT。ENMeval 数据包将上述 48种参数组合进行测试,最终根据 Akaike 信息量准则模型中的delta. AICc和avg.AUC.DIFF检验模型的拟合度与复杂度。

1.5 多元相似度面和最不相似变量

多元相似度(MESS)计算表示关于一组预测变量(V1,V2)的点与参考点集的相似性程度,如果出现负值,表明在特定时期该点至少有一个变量的值超过参考点集的环境范围,称为气候异常点;当该点值为100时,表明气候环境完全与参考图层一致,气候完全不异常。多元相似度是其相对于每个变量相似度的最小值,即是最不相似变量,表示异常程度最高的变量,该变量可能是物种地理迁移的关键因素[17]。该步骤运行MaxEnt模型中的density.tool,Novel工具实现。

1.6 数据处理

使用MaxEnt 3.4.1建模,预测模型设置10次重复,随机选择25 %测试集和75 %训练集用于验证,刀切法确定主导环境因子,ROC曲线评价气候因子与适生区的关系,采用训练集最大特异性和灵敏度之和来区分适生区和非适生区,并且根据物种存在概率值建立当前与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2050和2070年RCP4.5气候情景下藤枣分布存在与不存在的矩阵(0,1),各个时期藤枣适生区面积变化转化成保留率、增加率和丧失率来分析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下藤枣空间格局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C值来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AUC<0.6表示预测结果不准确,0.6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优化及准确性评价

本研究基于藤枣19个分布点和8个气候变量,运用生态位模型MaxEnt对藤枣潜在地理分布区进行预测。默认设置特征组合为线性特征(linear features,L)、二次型特征(quadratic features,Q)和片段化特征(hinge features,H);调频倍率为1。此时最小信息准则AICc值为63.241;训练集AUC与测试集AUC差值为0.00663。当FC=LQH,RM=2.5时,delta.AICc=0,该参数下模型为最优模型,并且在该参数下模型训练集AUC与测试集AUC差值为0.00550(表2),比默认设置下降低17.04 %。优化后的delta.AICc和avg.diff.AUC值均低于默认设置。表明优化后的参数有利于减低模型的拟合度和复杂度,为此本研究选取FC=LQH,RM=2.5作为建模的参数设置。在该参数下,MaxEnr预测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曲线AUC值为0.986,表示预测结果极准确;最大训练集特异性和灵敏度之和为0.502,因此以适宜度0.5划分适生区与非适生区,区域分级为0~0.2为不适生区,0.2~0.5为较不适生区,0.5~0.7为适生区,0.7~1为最适生区,适生区与最适生区统称总适生区。

表2 Maxent模型ENMeval优化评价指标Table 2 Evaluation metrics of Maxent model generated by ENMeval

2.2 当前潜在地理分布

运用优化参数建模结果见表2,当前潜在适生区化结果见图2-D,当前潜在地理分布最适生区的面积为30 597 km2,一般适生区的面积为131 380 km2,较不适生的面积为300 513 km2,不适生的面积为2 489 257 km2,总适生面积为161 997 km2,占研究区域的22.8 %(表3)。总适生区域主要范围为97°36′1.90″E~106°48′2.51″E,21°7′11.90″N~26°31′12.00″N。最适生区主要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百色那坡县。总适生区的最南端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北端为怒江傈傈族自治州,最西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东边为广西百色,整体也是呈V字型,基本把19个藤枣分布点包含在内,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最适生区涉及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捧河自然保护区、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莱阳河自然保护区等地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气候适应指数均在0.7以上,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当前藤枣的保护。

2.3 过去潜在地理分布

在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 Glacial,LIG),藤枣在中国境内几乎没有适生区域,这可能与该时期全球温度过低不适合藤枣生长发育有关(图2-A)。

在末世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适生区明显向北迁移,最适生区域主要出现在滇南地区,总适生区域面积与当前相差无几,其中最适生区面积比当前增加6573 km2,一般适生区面积比当前减少5842 km2。最适生区集中于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红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一般适生区由西往东分别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景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经度范围为97°34′8.90″E~110°3′7.80″E,纬度范围为21°28′33.00″N~25°10′10.56″N(图2-B),一般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最适生区的北边。

图2 不同时期藤枣适生区空间格局变化Fig.2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suitable areas of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Diels) Forman in different periods

在全新世中期(Mid Holocene,MH),总适生区的轮廓比当前适生区大了不少(图2-C),最适生区更加集中,集中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这两个区域,最适生区比当前增加32.5 %,一般适生区比当前增加43.9 %。总适生区域比当前增加42.5 %(表3)。

表3 不同时期藤枣潜在适生分布区Table 3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Diels) Forman in different periods (km2)

2.4 未来潜在地理分布

2050年,最适生区分布轮廓与全新世中期有些相似,最适生区与一般适生区都更加趋向于更高纬度的地区,西北部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适生区域明显增多,最适生区呈现破碎化(图2-E)。

2070年,适生区域往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云南中西部最适生区增加幅度最明显,最适生区的面积为54 363 km2,比当前增加77.7 %,总适生区面积为217 189 km2,比当前增加33.8 %,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百色市(图2-F)。

2.5 不同时期藤枣潜在地理分布区空间格局变化

由于末次间冰期几乎没有藤枣的适生区,适生区面积为0.00243 km2,与现在相比,预测藤枣适宜面积增加率高达665 900 %;末次间冰期到当前适生区面积的新增率为20.9 %,丧失率为21.1 %,预测的丧失区域主要在广西南部,增加的区域在云南北部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和大理市一带;全新世中期到现在,藤枣的适宜区在不断地收缩,丧失的比率为30.3 %,预测藤枣适生区减少的区域集中于云南中部的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昆明市和曲靖市。在RCP4.5气候情景下,藤枣当前潜在适生区绝大部分保留,在2050和2070年的适生区保留率分别为96.1 %和97.5 %,其适生区新增率在10.3 %~36 %,而丧失率较低,在0~2.2 %之间,藤枣适生区的新增区域与丧失区域均为气候变化下敏感区域,这些区域需重点关注。通过比较未来气候变化下藤枣适生区的保留率、新增率和丧失率,表明未来气候变暖有利于藤枣的生长发育,藤枣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为藤枣适生区向高纬度区域迁移(表4)。

表4 不同时期藤枣适生区变化率Table 4 Change rate suitable areas of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Diels) Forman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 scenarios (%)

2.6 多元相似度面与最不相似变量分析

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2050和2070年,19个藤枣当前分布点的多元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7.5、3.8、2.1、2.8、2.2。表明全新世中期和2070年的气候异常程度较高,末次盛冰期和2050年的气候异常程度次之,末次间冰期的气候异常程度最低。在现代适生区内进行各个时期的气候异常程度和最不相似变量分析。在末次间冰期,气候异常区主要在西部和南部,最不相似变量是年降水和最暖季度年降水,主要是降水因素;在末次盛冰期,气候异常区位于当前适生区南部,主要最不相似变量是温度年较差和最暖季降水量;在全新世中期,当前适生区内的多元相似度普遍在较低,适生区内气候较异常,该时期主要最不相似变量为最暖季降水量;在2050年,19个分布点的多元相似度值在0~5之间,适生区内气候较异常,最不相似变量是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年较差和最暖季降水量;2070年的气候异常程度与全新世中期相似,当前适生区内该时期最不相似变量是最冷月最低温、温度年较差和最暖季降水量,其中西北端主要为温度年较差,西部的最不似变量是最暖季降水量,而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最不相似变量是最冷月最低温(图3,见封三)。

2.7 质心迁移路线

本研究将训练集最大特异性和灵敏度之和即物种分布概率值≥0.5的栅格几何中心定义为藤枣适生区的分布质心,分布质心的位置代表了这一时期藤枣适生区的整体空间分布位置,同时用分布质心的迁移方向与距离大小来表示藤枣适生区空间格局的迁移趋势。迁移距离不同时期藤枣适生区迁移的方向存在部分差异,但是总体迁移的趋势是一致的(图2-G)。末次间冰期,藤枣适生区的质心在屏边苗族自治县;末次盛冰期,藤枣质心往西北迁移到红河县,迁移的距离达172 100.1 m;全新世中期,藤枣适生区的质心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迁移的距离为74 109.42 m;当前藤枣适生区的质心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相对于全新世中期适生区往西南迁移了46 680.67 m;到2050年,藤枣的质心的位置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相对于当前时期往北迁移了15 585.74 m,到 2070年,藤枣适生区的质心又进一步往高纬度迁移了32 776.97 m,分布质心的位置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藤枣总适生区明显往更高纬度方向迁移,并且迁移位置有进一步北扩的趋势。

2.8 环境因子重要性

本研究应用刀切法评价气候因子对预测结果影响的相对大小,刀切法结果表明,温度年较差是影响藤枣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它对藤枣的贡献率高达54.9 %,其置换重要值高达77.7 %。贡献率超过5 %的气候因子还有最冷季度降水量15.4 %、年降水量12.3 %、最冷月最低气温8.1 %和最暖季度降水量5.4 %。置换重要值超过5 %的气候因子还有最冷季度降水量7.2 %、年降水量6.8 %和最冷月最低气温8.2 %,综上所述,温度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气温是影响藤枣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这四个环境因子的总贡献率超过90 %,并且它们的总置换值高达99.9 %。

3 讨 论

3.1 气候因子对藤枣现代地理分布的制约

物种分布模型是一种预测物种潜在地理分布的方法[18-19]。包含最大熵模型(MaxEnt)、生态位模型(ENM) 、CLIMEX模型 、GARP模型、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等模型,其中,最大熵模型(MaxEnt)是目前广泛运用物种分布模型中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模型,为此本研究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我国当前藤枣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我国滇南地区的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区。MaxEnt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共同制约着藤枣的分布,其中温度对藤枣潜在地理分布影响更大,温度占主导地位,降水其次。温度年较差的贡献率与置换重要值的比重都超过50 %,远远大于其他环境因子,是影响藤枣潜在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虽然本研究温度因子是主导因素,但是降水因子贡献率的比重超过30 %,其对藤枣潜在适生区的影响不能忽视。相关研究表明,藤枣生长于海拔高度为840~1500 m的低山沟谷季节雨林、山地雨林中,生理习性喜欢高温阴湿,分布区域狭小,对生长环境的需求较高。本研究发现,温度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气温是限制藤枣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藤枣生长季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水分,其生长季节80 %~90 %集中于5-10月,此季节为热带雨林的雨季,高温且高湿,此结果与赵建伟等对藤枣研究得出藤枣喜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其生长于海拔低的山地雨林下的阴湿处、低山沟谷雨林等生境结果一致[20]。

3.2 不同时期藤枣潜在地理分布变迁

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结果显示,在末次间冰期,藤枣几乎没有适宜区,这与间冰期全球温度过低有关,当时的气候条件不适合藤枣的生长发育。藤枣在末次盛冰期的高度适宜区在滇东南一带,高度适生区特别密集,目前没有藤枣在末次盛冰期或者更早时期的记载,藤枣的生境靠近横断山脉,横断山脉地理屏障丰富,在第四纪冰期时充当许多物种的冰期避难所[21],由于横断山脉的影响,冰期内小气候稳定,冰期的气候对藤枣的影响不大。郝清和对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的栋属花粉研究表明[22],末次盛冰期的气温普遍比当前的气温低几度,并且森林植被的组成成分与当前存在一定的差异,滇东南一带的气候在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之间,但是藤枣在横断山脉一带也曾有过分布,而滇东南地区海拔较低,推测末次盛冰期滇东南地区温度适合藤枣生长。当前藤枣在我国的适生区域为滇南和滇东南一带,西边由于横断山脉的阻隔,滇东南一带的气候变化不大,为此预测在末次盛冰期滇东南太阳河流域一带为藤枣的高度适生区。到了全新世中期,这是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大暖期,藤枣在该时期适生区域整体向西北移动,全新世中期高度适生区较当前有所增加,全新世中期相较于末次盛冰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低纬度的高度适生区域消失,新增高纬度的高度适生区,增加的高度适生区呈现片段化趋势,增加的区域大于丧失的区域。基于古气候重建表明全新世中期中国季风区面积、温度与降水较末次盛冰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温度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与当前接近[23-24]。藤枣作为一种喜温喜湿的树种,夏季与秋季气温升高,并且降雨有所增加,有利于藤枣的生长发育,其适生区及高度适生区相应增加。全新世中期藤枣的高度适宜区轮廓与当前相似,并且适生区的质心比当前的纬度更高,藤枣适生区整体向北迁移。

藤枣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在滇南与滇东南一带,在广西那坡也有一部分潜在适生区,与前人实地考察的结果一致。本研究预测当前高度适生区主要是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太阳河国家保护区、南捧河自然保护区和红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或者热带季雨林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和秋季,高温高湿,且地形大多为低山山地或山谷,环境异质性不仅较高,而且能藤枣提供合适的生境。当前预测藤枣高度适生区整体呈现V字形分布,与侯昭强等对我国藤枣现状实地调查中的藤枣地理分布结果基本相符。

多元相似度结果表明,由于横断山脉的影响,基于藤枣当前19个分布点的各个时期多元相似度没有出现负值,但是相似度值大多在0~5之间,气候异常程度不容乐观。各个时期主要的最不相似变量主要是温度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其中最冷季降水量每个时期都出现,即其为气候异常的关键因子,当时藤枣分布变迁是由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共同制约其地理分布变迁。

随着气候变暖,MaxEnt结果表明,在未来RCP4.5浓度梯度下,2050和2070年的气温与降水量均比当前有所增长,研究区域未来气候环境可能更加适合藤枣的生长发育,藤枣的适生区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并且适生区域向高纬度迁移。温度年较差是影响藤枣分布的最重要气候因子,在未来气候变化下,气温是影响藤枣潜在分布的最大限制因子,水分的影响次之,藤枣适生区倾向于往高温高湿地区迁移。藤枣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响应为适生区域面积的的增加,低纬度最适生区域有部分消失,但高纬度地区出现了新的最适生区域,藤枣适生区域增加的面积远大于消失的面积,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丧失区域与新增适生区均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对藤枣物种保护中要给予重视,本研究中藤枣的空间格局变化能够反映出藤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 结 论

本研究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藤枣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2050年(RCP 4.5)和2070年(RCP 4.5)这些时期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同时分析影响藤枣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自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在不断地变暖,藤枣的适生区面积随着气候变化而波动,适生区整体往高纬度迁移,在未来气候增温增湿的趋势下,藤枣作为热带植物,未来全球变暖使其适生区呈向北扩张的趋势。通过分析藤枣在气候变化下空间格局的变化,更有效预测藤枣适生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趋势,对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藤枣保护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对于丧失的区域,应当考虑采取整株挖苗移植,从速引种栽培这一濒危物种,由于藤枣适宜在阴湿的山谷中生长,迁地保护时优化考虑低山沟谷雨林,同时需要在保护区建立保护其种群多样性的群落结构;对于新增的区域,根据藤枣的生长习性制定合理的规划,尽量在新增区域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为藤枣的迁入提高可能性;对于保留的区域,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现有的分布区,保留区可作为未来气候变化下藤枣的避难所,就地保护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好途径之一,优先建立藤枣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藤枣当前现有的种群,保护好藤枣原始的生境和群落,保护其原有的生态面貌不受到破坏,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以便保护好藤枣这一种质资源。

猜你喜欢

适生区自然保护区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未来气候条件下天麻适生区预测及时空变化分析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珍贵用材树种红椿4个变种栽培的潜在气候适生区预测*
腐烂茎线虫在山西省的适生区预测
基于MaxEnt模型的绍兴市香榧潜在适生区研究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