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2021-05-25

关键词:笔译汉英专业课程

谷 峰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面授为主的常规性教学被迫转向应急性线上教学。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更加深刻地凸显出线上教学的现实意义与独特优势。如今,“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可尝试以此为契机构建更具创造性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有益于丰富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内涵。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是践行高校思政的主阵地。后疫情时代如何全面化、多元化、立体化地借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将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与新时代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起来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

为了管窥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进行热点捕捉,笔者于2021年1月23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了近10年(2011—2020年)相关研究论文的刊发情况。为保证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高级检索主题输入“课程思政”和“思政”等进行多轮模糊检索,得到9000余条结果。发现近2年(2019—2020年)刊文量快速增长,2年间共发文8000余篇。随后又以“英语专业”和“课程思政”等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近10年(2011—2020年)共发文得到213条结果。为保证文献内容的学术性,人工剔除会讯、简讯、相关性小或不相关内容等28条,最终获得文献185条。最后文献全部以“Refworks”和“Excel”格式导出,建成小型文献语料库。近10年国内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年度分布(2011—2020年)

由图1可知,近10年国内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在2011—2017年萌芽期,发文量较少、增速较缓,共发表论文16篇,这说明国内学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不够高,明显处于初期研究水平。“萌芽”往往包蕴着生机和活力。经过教育界前期的潜心研究之后,从2018年开始刊文数量明显增加,仅一年就发表论文16篇,出现了发展期。2019—2020年为繁荣期,发文数量迅速增加,2年间共发文153篇。笔者认为,虽然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鉴于我国极力倡导课程思政理念,相关研究仍会备受国内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青睐,预计今后几年将继续处于研究的稳定发展期。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如有学者指出,大思政背景下,诸如外国文学类的专业课程“不但能成为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高校‘立体化外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能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二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原则,如有学者认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原则主要包括“设计注重融合性”“目标强调潜隐性”“过程崇尚自然性”和“方式凸显暗示性”[3];三是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如有学者认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国际比较视阈和专业师资队伍三方面因素,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利条件”[4]。以上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参考,但是可操作性的个案研究较少。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如何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更少,单从这一方面来看,仍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理据

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在我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今天,还肩负着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即赋予学生用英语向西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5]。其中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保障,尤其是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更是如此。综观英语专业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教学特点,虽然存有差异性,但是两类课程在教育总体目标方面有着共性。例如,目前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培育学生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这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教育总体目标不谋而合。可见英语专业课程能够与其他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产生教育合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理据主要体现在课程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契合度高、课程的运作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强等方面。

1.英语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理念契合度高

英语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一则英语专业课程内容本身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在课程中容易融入思政元素,使其成为隐性思政内容的重要渠道,实现课程思政转向。例如,英汉/汉英笔译课程教学的翻译素材可以融入中国本土化的思政元素,如在中国日报网挑选中国本土出现的抗疫英雄故事,并作为翻译材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则围绕育人的主旨,潜移默化地将育人工作贯穿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文化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翻译过程中通过东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学生既能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又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不忘本来优秀的文化传统,科学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为持续创造未来新文化做出贡献”[6]。可见英语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理念契合度高。

2.英语专业课程的运作机制与课程思政理念协同效应强

英语专业课程能够更加贴切有效地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而言,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所开设课程的隐形思政资源,将其融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不同运作阶段,建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良性运行机制,进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构建育人创新的新格局[7]。

课程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及课程运作机制的关键,是融会贯通育人内容的手段。无论是传授英语专业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营造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情境,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英语专业教师能够采取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与教师开展平等对话、甚至辩论,摆脱囿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反思当下的内生动力,这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金钥匙”[8]。例如,在教授英汉/汉英笔译课程时,每位学生选择一位翻译家做展示,课堂上让学生简述翻译家的译介活动和译论,鼓励学生自译,并将自己的翻译与翻译家的译文进行比对;然后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展示作出评价。一则通过自译和译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二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学习翻译家的“译匠精神”。可见实现英语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使其成为隐性思政的重要渠道,并与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效应。

三、后疫情时代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过去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英语学科出现了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英语专业要充分凸显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后疫情时代,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教育部有关课程思政的要求,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必然之势。

后疫情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云课堂、腾讯课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线上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契合校本需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渠道。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技术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使英语专业课程既保持工具性又增强人文性,同时更具时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在翻译训练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推送“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译直播”“译讲堂”“术语翻译”等公众号,引导学生在线阅读蕴含思政素材的文章,丰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教师以线上翻译任务的形式安排学生中诗英译,借此增强学生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在线试译治国理政金句,并与官方译文进行比对,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治国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更强调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整体规划,更关注学习活动序列和链条的一体化设计”[9],能够更好地契合课程思政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做好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准备,混合式教学范式将会加快演化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10]。如今,互联网、大数据、语料库、人工智能等数字人文技术融入的课程教学,正在与英语专业改革向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其中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对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现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构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模式,如图2[11]所示。

图2 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模式——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堂育人方式已无法满足线上教育教学的需求,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整合在一起,能有效拓展育人渠道,增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由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大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闭环。具体而言,教师课前线上思政引导,激发学生的思政兴趣;课中线下思政渗透,提升思政铸魂育人的实效;课后线上思政拓展,提升育人目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思政目标设计与思政活动设计联结线上线下教学,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五、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的应用

“在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应该向线上教学看齐,采取‘双线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交换授课制’,进而打造混合式教学的‘新常态’。”[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通过在线学习资源、线上线下评价、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践行提供广阔的育人环境,进而实现对传统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有效“翻转”。下文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从课前线上思政引导、课中线下思政渗透、课后线上思政拓展三个环节阐发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1.课前线上思政引导

课前线上思政引导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通过课前导学融入思政育人的资源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思政兴趣的产生。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层次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广泛筛选教学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然后在线发布教学公告,并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辅导答疑。学生自主学习蕴含思政育人的视频等,并通过线上互动交流、及时反馈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反思和学习评价。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教师课前在线提供融入思政元素的翻译家视频、译例赏析等教学资源,如《朗读者》节目采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视频,节目中无不展现出老一辈翻译家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翻译精神和敬业精神。此外,提供疫情期间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山川异城,风月同天”“疫情无国界,人间有真情”“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等抗疫经典名句的各种参考译文,鼓励学生试译,开展线上译文自评和互评。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翻译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鼓舞学生今后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服务。通过课前线上思政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德育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课中线下开展融入思政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育人基础。

2.课中线下思政渗透

在课后线下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优秀的课中线下教学设计。为了全面实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课中线下思政渗透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遴选出相关的思政素材,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点”;其次在课中线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精心准备实现育人目标所需要的图片、名言名句、励志故事、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恰当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最后线下思政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思政活动,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同伴互评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主体性。此外,教师还要分层布置作业与练习,并采取差异辅导的方式,推动课中线下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在课前线上思政引导的铺垫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翻译工作坊的形式推动课中线下思政的渗透。基于项目驱动的翻译工作坊运作步骤主要包括确定项目、分组活动、计划制订、实施计划、撰写报告、汇报演示和项目评价[13]。具体而言,轮值组长制定翻译项目计划,小组成员对翻译材料进行讨论和预研,撰写翻译心得,各组依次进行陈述汇报,分享小组译文,开展同伴互评,并接受他组的提问。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往以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被动学习方式,还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于情境教学,学生全程参与翻译项目的实施,通过提出问题和研讨自己去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完成翻译项目,有利于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之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这两方面都有益于助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3.课后线上思政拓展

课后线上教学环节是推进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学生在完成课前、课中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综合考虑英语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一步遴选练学项目,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具体而言,学生在线展示蕴含思政元素的练习,并开展学习互评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追踪学习效果,进行多元评价,从而实现知识的固化”。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不止于课堂内的讲授与实践,还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后线上自主的实践练习,“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练习中,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钻研、反复实践、不断体悟,从而建构新知”[14]。课后线上思政拓展环节遴选的翻译练习要具有启发性、情境性、典型性、时代性、反思性、教育性等特点。例如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时事新闻等翻译素材中挖掘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政元素,并精选出能够巩固章节翻译知识点的材料。“翻译知识关联情感价值,作用于翻译练习,极易沁润心灵,进而树立家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4]学生完成翻译练习之后,在线上互动板块进行展示,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译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并将翻译完成情况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结语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后疫情时代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之中是目前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英语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在优化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本文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尝试课程思政的翻转要素,以期为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猜你喜欢

笔译汉英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