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1-05-24潘雪梅
潘雪梅
摘 要:“互联网+”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应用,与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流程联系愈加紧密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随着这种“形态”的不断发展,其所应用的范围的也随之不断扩大。简而言之,“互联网+”代表的就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是如何将这些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起来的。在这一大背景下,“互联网+”这一概念也充分应用到了教育当中;面对新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探索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措施。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26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个人接受系统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着个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定程度上说,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个人从教育中受益多少”的影响程度极大。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所有教育学科的基础,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认知能力,更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发展人文素养,培养“表达与理解”能力即感知共情能力的第一步。然而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笔者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探索如何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導致了语文教学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一是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发现学生通常是把语文作业看作“任务型”作业,即拖到最后完成的、不用动脑的“抄写作业”。同时在语文课上学生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回答问题,不能主动地思考课文内容。其二是学生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这种缺乏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老师、学生、家长这教育三方的“默认”,学生经常在语文课上去完成其他作业,对待语文作业又十分不认真;而在家长看来语文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这种认知的缺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态度,从而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因素。而经笔者分析导致上述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这种竞争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竞争氛围之下,“提前教育”就成为一种趋势,幼儿园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导致了小学时段教学任务的加重,从而挤压了这一阶段原本“学科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建立、学科基本认知”三个教学任务的时长。与此同时,这一大背景也导致了教师备课更多以“知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兴趣的培养。
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难以让小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来源大多是“试卷”上的成绩,而非“知识学习的快乐”。语文学科很难拉开很大的分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成就感的缺失,进而影响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科本身内容较多且看似十分“普通”,这种既繁复又没有“新奇性”的教学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大因素。
二、策略阐述
1.制作课件,循序渐进
利用“互联网+”大背景,让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件设计。多媒体课件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思路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大纲类的、引导性的重点串联,以此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其表现内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影响,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接受、认知能力上,都更加倾向于吸收“灵活、生动”的知识内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听讲。
多媒体课件的本质是一种教学工具,对教师教学工作起辅助作用。这一点在其内容上表现为多媒体课件的精简性,并辅以相关的动画制作以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正是“互联网+”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因。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利用动画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听讲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所展现的框架性、精简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更好地吸收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突出其生动性的特点,多使用动画等小学生喜欢的形式对内容进行串联。比如教师可以将故事类课文中的对话设计成学生认识的动画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小学课文《骑鹅旅行记》为例,这一课中涉及的角色元素较多,具有童话色彩。那么在这一课的课件中教师就可将课文中有对话或者对话中涉及的角色元素进行动画设计,如“公鸡”“鹅”“猫”“牛”“大雁”以及“变成小狐仙的小男孩”等,从而让课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每个角色以及角色间对话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这种多媒体课件动画能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影音播放,如临其境
“影音播放,如临其境”具体就是指利用“互联网+”,将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认知、想象、联想的情境。在课堂之初进行这种影音播放,一方面能够迅速将学生从课间游戏的情绪中摆脱出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也起到了一个导入的作用,把课文中的某一段情境或者课文所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过程中去发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人文性、丰富性,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以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根据课文主要讲述内容“腊八粥”去寻找相关教学视频,比如向学生展示腊八粥的做法、介绍腊八粥的来源等等。
利用“互联网+”使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最深的应当属于名著导读,例如《西游记》《红楼梦》这类经典作品。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都在形成过程中,直接进行名著阅读,容易产生阅读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如果是利用影音播放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对于要阅读的名著有一个初步的梗概了解,又能够激发起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本要求的名著阅读教学时,可以选取相关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或者相关朗读视频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古诗教学。由于古诗表达精简但文化、情感内涵丰富的特点,小学生在古诗学习上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时,教师就可利用“互联网+”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诗人进行古诗写作时的社会背景、诗人自身的背景情况,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与记忆。
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为例,教师就可寻找“天门山”“西梁山”之间的长江行舟这一视频,向学生展现雄伟壮丽的风景,从而促进学生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借助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与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结合,可以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思维的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及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杨英杰《“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读写算》2020年35期。
[2] 刘洁《浅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课外语文》2020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