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巧读的策略探究
2021-05-24郑晓燕陈会斌
郑晓燕 陈会斌
摘 要:文本巧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研读,才能引领学生领悟语言的智慧和灵魂。文本巧读具有多维性,其具体表现在阅读姿态的多向性、指向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性、结论的兼容性以及经验的共享性。教师要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抓住文眼,还原情境;开掘意蕴,体悟感情;查阅资料,理解作品四大策略,让语文教学焕发出鲜活而深邃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巧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04
教师能否正确地使用巧读语文教材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该如何正确使用新版的巧读语文教材,并且使新版的语文教材发挥应有的价值呢?下面来看一位教师上《桂花雨》一课,在巧读“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时,师生产生了如下对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桂花开的时候,全村很香很香。
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意思就是说?
生:全都浸在桂花香里。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浸”就是完全沉没,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师:不仅是我家,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多么幸福的邻居啊!
一个“浸”字,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桂花香中,那浓浓的香味让人陶醉。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抓住了“浸”字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桂花的浓郁芳香,还感受到了全村人的美好和幸福,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一、文本巧读的多维性特点
1.文本巧读,强调阅读姿态的多向性
如何对文本进行巧读?阅读的姿态尤为重要。由于师生个体的不同,巧读的阅读姿态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行文本巧读时,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阅读自由。如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有的学生关注的是名家名作,有的学生关注的则是对文本的批判,还有的学生关注的是超越文本的自我理解。总之对文本阅读教学而言,学生不同的阅读姿态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文本巧读,指向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性
文本巧读,巧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字、词、句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内涵,最终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击破文本的重难点,这与削枝强干是一个道理。然后就是如何依枝寻干,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法,抓住人物本质层层剖析语言的内在结构逻辑,深挖语言所在的内涵。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时,就紧紧围绕“笑”字带领学生削枝强干,依枝寻干,让学生通过“笑”字体会到诸葛亮的识人心、知天文、懂地理等优点,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文本巧读最主要的目标是要指向细微的言语表达。
3.文本巧读,体现结论的兼容性
对于教师而言,文本巧读不仅要接受文本的內容,还要在巧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吸收和消化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发现文本深处所表达的思想,整理他人对文本巧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使自己能够批判性地归纳和梳理对文本巧读的独特见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学习目的。总之,在文本巧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感悟兼容并包,不强求标准答案。
4.文本巧读,展示经验的共享性
文本巧读对教师来说不光是发现语言存在的过程,还是教师细读语言并体验语言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文本巧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收获文本语言的意蕴,还可以收获细读言语后的经验、情感。这种通过文本巧读带来的亲身阅读体验,对教师阅读教学的成功开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巧读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巧读,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力抓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努力地实践文本巧读。在这里,笔者将谈谈自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制定文本巧读的策略。
1.语言入手,仔细推敲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巧读应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入手,学生要带着推敲的精神,进行文本解读,长此以往,阅读素养将会逐渐提高。
《小儿垂钓》一诗写的是:一个蓬头小孩学大人钓鱼,听到有过路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儿童的生活情趣。诗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招”字,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招”字说明“小儿”并没有完全拒绝路人的问话,只是请路人再靠近一点,他会轻声作答。通过对“招”字的细细推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垂钓小儿的天真可爱和有礼貌,小儿的形象也会不自觉地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来。
2.抓住文眼,还原情境
细读文本,可以抓住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精神。比如《白鹭》一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精巧的外形,以及它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细细品味文本,不难发现课文中有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老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三幅画面,借助多媒体课件还原情境,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在读中品味,读成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韵味美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三幅图先逐个展示,再同时出现,先部分,再整体,饱含浓浓的诗意,无穷的意蕴,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精彩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3.开掘意蕴,体悟感情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这篇文本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亲情,体现了母爱的深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作者情感变化的主要线索,品一品这些镜头。例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个镜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极其瘦弱”“脊背弯曲”这两个词,让学生体悟母亲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文本重点不在于文字本身,而是作者蕴藏在文字里面的那份真实情感。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方能从一个个饱蘸深情的词句中触摸到真情,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同时体会到作家笔下流淌的真挚感情。
4.查阅资料,理解作品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在谈文本巧读时说:“巧读文本不能只靠自己冥思苦想,还要通过查阅必需的课外资料,更好地理解文本作品。”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考虑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的故事,文章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故事,促使学生充分理解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总而言之,文本巧读不仅让语文意识静谧美好、幽香袅娜,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通过文本研读,学生能做到有所感,有所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字美,还能理解文本的意美,达到人文意识、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水乳交融的境界,使人文的智慧光芒散发出来,焕发出语文教学鲜活而深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