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21-05-24冯淑娟
摘 要: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包括了校园设备或场地的对外开放、校内商铺外包的社会化经营等,调查了解101所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发现目前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缺少有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不统一、社会化管理人员不足、监管体制有待加强,同时阐述了社会化管理的三种经营模式,并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包括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优化经营模式、提升管理人才、有效激励与监督等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社会化管理;现状与对策
1999年,我国教育部、国家财政部等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方案[1],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体系,可见我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视。随着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管理的持续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彰显出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保障性、基础性。当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后勤处的人才培养环境不同,它的管理目标、经营模式以及评价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但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它的保障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可快速保障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输出持续发展。当然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形成了“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特有方式,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化管理条件下的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后勤,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一、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高校教育的增长,我国民办高校数量逐年增加,民办高校(包括民办普通本科、民办普通专科和独立学院三类),占全国高校比重在28%以上,截至2019年我国民办高校总共757所,通过线上调查了解101所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等问题,其中有95所民办高校给回有效问卷,总结整理后普遍存在以下四类问题。
(一)社会化管理制度欠缺
当前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目标与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目标之间有些差距。比如三亚学院的后勤社会化管理制度相对有点滞后,无法及时满足二万多名师生校园服务需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从问卷中是否有明确具体的后勤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是否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服务机制。当然问卷中有提出后勤制度改革的相关意见,但内容也不够全面,实现改革范围较小,改革的整体效能较低,无法保证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法发挥出后勤社会化管理新制度的优势。
(二)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不统一
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主要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对于民办高校的校园服务而言,企业办学的经营目标为盈利,构建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改革的根本任务,以自身盈利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及产品[3]。因为利润最大化是民辦高校的经营目标,同时兼顾企业办学的教育公益性职能,而两者之间无法达到平衡时,将会导致管理不到位,影响体制改革,制约了高校管理的科学发展。比如民办高校校园内的食堂若考虑成本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很难保障食材价格与食品质量要求,从而出现菜品的口感下降而价格昂贵的现象。
(三)社会化管理人员不足
调查问卷中有关校园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等问题上,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社会化管理的市场意识观念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以及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等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后勤人员学历水平与薪资待遇不匹配,导致后勤部门流失优秀管理人才,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对高层次、社会化人才的需求,从而无法保证良好的校园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缺乏充分有效的新时代竞争能力。比如校园内的食堂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卫生安全意识较差,若管理不到位的话,将会引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校园食堂经营中的重大安全隐患。
(四)监管体制有待加强
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普遍以委托代理方式,让校园内的相关服务托管给社会上有独立占有的个体来独立运营,从而出现校园中的垄断市场现象,这就是管理制约条件与监督功能的狭窄[4]。比如民办高校的食堂承包给饮食中心,虽然有采购管理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配送、统一订货等环节),但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很大的弹力,市场部门、餐饮管理、后勤服务部三者之间的监管体制不清,常常会出现食堂采购人员权力过大,权力寻租问题无法彻底根治。后勤管理若开展合理资源分配与监督管理,有效提高校园资产利用率,共同为高等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二、社会化管理的模式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需求暴增,高校的招生规模也暴增,高校的后勤管理服务也日益增强。在调查问卷中总结出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主要三种类型:独立的注册企业模式、企业化经营模式、租赁模式。
(一)独立的注册企业模式
该模式是高校与后勤管理部相对独立,即高校后勤部门是独立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企业。高校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工作法人企业实现了职权分离,让法人企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市场经济中,让高校得到多元化投资、多产业发展的后勤服务。比如浙江大学的高校后勤集团涵盖商贸零售、设备采购、餐饮服务、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电商快递等13个行业,将“服务求生存、管理求效益”的原则目标,创新落实社会化管理改革,已经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后勤服务产业,承包了多所高校的后勤服务,将是高校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品牌化的服务集团标杆。
(二)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
该模式是直接承包校园管理部的某一部分功能给相应的社会企业来经营。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属于独立、拥有决定权、自负经营的实体。比如三亚学院的校园管理部将具体实施的校园商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引进社会企业来经营管理,将对中标的社会企业采用合同方式来监督与制约其的经营管理。采用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高校还有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厦门理工学院等,这些高校的后勤管理实施过程中,所有企业经营项目,包括校园中商铺招标一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经过多方面考核评定后确定中标单位。
(三)校园管理租赁模式
该模式是将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依托于高校的后勤集团(与高校构成甲乙契约关系),将高校行政职能部门掌握后勤集团的产权,但经营管理由后勤集团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从而体现出后勤服务水平自身提升与优化调整。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管理就是这种依托于非注册企业的后勤集团来运营,兼顾满足公益性的要求与盈利性的需求,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特别是高校食堂并不是以盈利为目标,而是将校园和谐、稳定、安全为重点,实现食堂满足公益性的要求又保障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同时兼顾监督管理。
三、社会化管理改革的对策
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涉及内容广泛,其中最重要是坚持服务和育人的宗旨,將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利益放在首要地位,社会化部门的经济效益其次,尽量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达到“统一、协同”发展的双重目标。若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内容是将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融入社会化市场机制,最好将后勤社会化资源的作用尽快发挥出来,以积极大胆的运行管理机制、突破传统的社会化改革与优化,以构建出“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部门监管,市场提供服务”的新型民办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分析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现状,结合现有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支持与引导是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主要动力,只有将高等教育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满足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这一最终服务目标,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包括安全、和谐校园环境,是政府与学校共同努力,后勤社会化管理制度的良性发展。因此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应根据相关政策,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监管制度,合理供给与分配校园资源,实现稳定的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广大师生的安全与稳定。若制度、产权改革不彻底,未能将现代化的规范管理引入校园社会化管理改革中,不仅影响“校企”形象建设,又会对后勤竞争机制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影响民办高校持续发展。
(二)优化经营模式
选择符合自己校情的经营模式就是最优化的经营模式。企业办学的管理制度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相关的经营活动都由学校全面实施监控,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校经营模式不同,因此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自由选择权也不同,能够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经营模式,有效整改和行政管控、师生满意的运营模式,是民办高校最适宜最优化的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比如经营高校食堂的企业若与高校饮食中心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后,明确利润,以实现食堂公益性最大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与优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注重短板劣势,提供优质餐饮服务。又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管理部门,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合理设置企业化相应管理部门,后勤集团食堂管理结构如下图所示,校方与集团通过合同外包模式,形成效益与服务共存的协同关系,实现校园社会化管理双赢局面,既提升了校园服务与效益统一,又将权力责任与利益有机分开,全面实现人岗职责的统一。
食堂管理人员结构图
(三)提升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动力之一就是吸纳高层次人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后勤管理最稀缺的并不是资源(包括资金),而是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队伍要进一步改革更新,更优化服务广大师生的新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后勤社会化管理人员薪资待遇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等合理的用人制度,将“德、能、绩、勤”的考核模式调动各个职责范畴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若社会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话,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会受影响,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整体性意识发展不和谐,这就是社会化管理改革不彻底所导致,因此在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中务必注重提升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加强激励与监督
三亚学院后勤校园管理部正进行新一轮改革,重点强调社会化管理实施责任制,目标要求既能实现良好的资产监督,又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较好地对接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之间的公益性,通过投标方式将“甲乙”双方合同模式建立起来,激励各个岗位运行的监督成效,实现校园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新局面。另外三亚学院已经构建“默认程序”的企业文化,要求社会化管理岗位人员坚持在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激励下工作,这种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引领着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成为潜移默化的工作常态。民办高校后勤管理符合当下时代环境,激励员工提升服务水平,在经营过程中向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企业经营模式看齐,目标是保障自主经营的同时更好做到校园服务,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与积极性,不断创新,最终服务好广大师生。
四、结语
在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进程中,不但需要遵循社会大条件下的经济最大化规律、教育育人化规律,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校园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民办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改革在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目的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本地经济发展来选择管理经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激励监督模式让服务工作人员实现创价值的美好生活,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广大师生收获公益性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效杰.高校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2]邱启亮.昆明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外包运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杨延东.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刘天鹏.西安市部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作者简介:冯淑娟(1977— ),女,广西天等人,三亚学院校园管理部社会化管理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社会化服务管理与教学设备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