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走心”对话的生成策略

2021-05-24张习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走心对话教学语文

张习芳

摘 要 “走心语文”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主要路径实施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热爱的感情、出现专注投入状态的语文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种“走心”不仅体现在生本对话上,更体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上,要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沉闷的尴尬局面,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有助于“走心”对话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走心”语文;对话教学;充分言说;互动生成

人类社会步入对话时代,对话作为时代的内核精神和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正在或已经成为人类的生存状态。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对话哲学”是马丁·布伯思想的最重要部分。按照对话理论,教学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不是“我-它”的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互取互予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当施教者以知识和经验占有者的身份讲授知识、劝诫人生时,貌似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实则以势压人、不容置疑,双方没有打开各自的心扉,思想没有交融与碰撞,受教者只是被动地记住一些文字和符号,不论从过程还是结果看,都是有违教育本意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的语文学习活动除了在安静地读写中进行“生-本”对话之外,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课堂要“走心”,就要让全体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敢于说,愿意说,说真心话,说动情的话。对话的发生需要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需要对话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爱。

二、课堂“走心”对话的生成策略

1.老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名语文教师要博取学生的喜爱,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还需要良好的德行、典雅的气质,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这需要“言传”,还需要“身教”。

“言传”就要美化教学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青年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笔者平素很重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注意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注意干脆利落的流畅表达,也注意寓庄于谐的幽默风趣。当老师口中精辟隽永的话语说到学生的心坎上给学生真切的启迪时,当学生心中有想法不吐不快时,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身教”就要重视教师的个人形象气质,着装太古板了,让人沉闷;太花哨了,显得轻浮;太传统了,没有新意;太时尚了,缺乏庄重。教师形象设计大有学问,笔者从不过于随便着装进教室,也从不浓妆艳抹上讲台,不论是职业装还是休闲装,都能在不经意间穿出一种风格、一种气质。曾有学生说:“老师,我最爱上语文课了,你往讲台上一站,就让人赏心悦目,精神一震!”

2.老师是乐于倾听的。课堂时间有限,老师说的多,自然就抢了学生的表达机会。“走心”的课堂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不仅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而且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对话的操纵者。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角色意识,不越俎代庖,不拔苗助长,只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必要精当的点拨矫正就行了,正所谓“从旁指点桃园路,引得渔郎来问津”。而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习与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并习得共同生活的规则,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言语”中的位置。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对话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

3.师生是关系和谐的。老师平素就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师生情感。独生子女大多物质生活优裕,被上辈人称为“蜜罐中泡大的一代”。却也多了长辈们不曾领会的孤独寂寞。成长路上,他们有种种困惑,他们愿意与同龄人探讨,更渴望师长的指导,而有些学生不善于或羞于当面向老师表达,笔者便采用“随笔”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感觉记录下来,每周上交一次。笔者从学生的随笔本上读到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成长故事,也理解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而学生们也把看老师的批语当作一种享受。久之,学生便对老师产生了信任,愿意把内心的小秘密告诉老师,遇到什么麻烦或困惑也喜欢求助于老师,他们觉得老师“善解人意”,视老师为“知心朋友”,有了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何愁没有“走心”的课堂氛围呢?

4.教学方式是灵活新颖的。学生们从早到晚坐在教室学习是很辛苦的,很容易疲劳,这就需要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每节课前,笔者都会认真设计出几种教学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选取最佳的一种来授课。“案件侦破”“改写剧本”“课本剧表演”“实话实说”“女生PK男生”“隔空对话”“辩论赛”等都是笔者的课堂上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这些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为本的,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争得不可开交,笔者乐得悠闲自在地站在旁边看他们精彩的展示,分享他们顿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

5.课堂是关注每一个学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喜好有情感千差万别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不仅是精力,还有情感。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又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我习惯走上讲台先扫视一下全体同学,关注学生的面部表情及精神状态,对他们的课堂情绪有一个大概的把握,授课过程中再注意观察,昏昏欲睡的,我会多提问几次;心事重重的,我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兴奋活跃的,我会多给他几个镇静的眼神;疑惑不解的,我会看着他的眼睛多重复一遍……既要鼓励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不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这样,每个学生都觉得備受老师关注,必然自信快乐地融入课堂,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6.学生是有充分言说自由的。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智慧都与文本作者相差甚远,因而学生独自阅读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发生。老师既可以和文本对话,又可以和学生对话,是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媒介,老师参与对话的过程就是促成和学生与文本真正发生“对话”的过程,就是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暴露出的问题一个一个捡拾起来加以消解的过程。如果问题暴露不出来,老师的参与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笔者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包容学生言语中的所有问题,从来不会因为学生言说不当或不深入而批评指责,反而会因哪怕一点点可取之处适时给予肯定赞赏。这样,学生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说错话,可以“随心所欲”,自然就有言说的积极性了。

总之,“走心”的课堂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作、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净化和丰富心灵,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产生真正“走心”的感染力。

[作者通联:银川市三沙源上游学校]

猜你喜欢

走心对话教学语文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从“听”音乐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