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探微
2021-05-24徐地仁
徐地仁
摘 要 笔者认为,2021年的新高考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文本选用上选用小说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人物形象的考查作为小说文本常考的题型之一,会不会成为设题点,又将如何设题呢?本文根据对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考查路径的分析,做出前瞻性推断,并梳理出课标卷小说形象题设题上的问题落点聚焦、文本题域聚焦及命题思路,希望对今年的高考复习提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新高考;人物形象题;命题趋势
近三年新课标三套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除2020年的全国Ⅲ卷考的是散文外,其他8份试卷8个文本,全部考的是小说;并且除了2019年的全国Ⅲ卷外,其他7个文本的考查,都设置了人物形象题,可见其分量之重。下面我们以此为据,对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小说人物形象题的设题路径做一个分析归结。
一、问题落点聚焦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我们不妨引入“聚焦”与“非聚焦”这对讨论小说叙事视角的概念(见胡亚敏《叙事学》)。我们将那些针对文本中某一人物形象整体特点发问的较为宽泛的考题,称之为非聚焦型,如2020年江苏卷的“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浙江卷的“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就属此类。相较于这种宽泛设问的考题,全国卷的小说人物形象题更多地表现出问题着眼点相对集中专一的特点,可称之为聚焦型考题。比如2018年全国Ⅰ卷的“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Ⅲ卷的“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2020年全国Ⅱ卷的“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便是这类题。此种题往往明确针对文本中某人物的某方面设问,问题切口小,但有内藏,需要从面到点进行去粗取精、摒杂提纯的思考把握。比如2020年全国Ⅱ卷这道题,设问点只聚焦于老董这一人物形象的“匠人精神”这一方面,事实上老董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整体上看,其形象特点是多方面的,并不仅止于匠人精神这一面。他是小说中“我”的书法老师,可见除“书匠”的身份外,老董还是个有才艺有品味的人;他带“我”出去玩,身上穿“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上挎个“军挎”,骑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体现出一种生活简朴的精神风貌;他为染绢,将家里的沙发套、桌布、窗帘等都用作实验品,体现了舍己为公的无私品质;他修书成功,经媒体报道后成了修书界英雄,图书馆要给他转正,让他主持修复《四库全书》,他却摇头说还是原样好,显现出一种甘于平凡、处事低调的作风。这些都说明,老董的形象特点并不仅止于匠人精神,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有多方面的特点,而考题的指向却是单向度的,你必须顺着指向,把这一点切开来,层层剥下去,剔除无效信息,将老董身上诸如从坚守行业规矩的执拗较真,到恪守职业操守的爱业敬畏,以至于刻意精益求精的探索不息等,凡合于匠人精神的特点尽力提取出来,否则就有可能犯“跑偏”的错误。
全国卷的这种聚焦型考题,有时还会将设问范围框定在与文本中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关联的手法上,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2019年全国Ⅱ卷的“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类题虽不要求解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但思考时却需要从形象的特点出发,结合人物形象塑造的一般手法,对相关文本文字进行推敲辨析。
二、文本题域聚焦
阅读理解题的设置,都是基于一定的文本内容之上的,而这个文本内容所关涉的范围,命题人有时会在题目中言明,这便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题域聚焦型考题。近三年全国卷人物形象题的设问形式,不少就属于这一类。比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2020年全国Ⅱ卷的“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Ⅱ卷的“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等。这类考题,设问区域已经给定,作答时必须紧扣设题区域,具体细致地分析下去。
就拿2020年全国Ⅰ卷的这道考题来说,题中已经指明,针对的是“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的“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大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那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这段离开客栈前的对话,答题时首先要准确地将其找出来,然后沿着文本路径,细细分析其间所体现的对话者心理。从意思上看,这段对话大体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沉浸在越野滑雪带来的兴奋中的尼克和乔治,因想到回去还有一段路程,而准备起身回去,尼克表达希望乔治能留下来的愿望,乔治虽心知自己不得不于当晚回校,但仍然流露了能够就这样与尼克滑下去的美好愿望;乔治对别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一起滑雪表示忧虑,由此两个人反复表达一定要再在一起滑雪的坚定信念;尼克留下对说定之事可能一点也靠不住的想法后,两人起身开门而出,小说就此打住,将想象留给读者。
理順这段文字的意思层次后,便对对话人的心理有了大致的把握。但还需注意,题域虽指定为离开客栈前也就是分手前的一段对话,但人物心理却并不孤立地仅与这一时刻相关,其分明离不开此前二人滑雪时陶醉快乐心理的衬托,这也是对话中二人希望能继续这样滑下去的心理基础,可见这“一再相约”中,不光有合于常情的离别的依依不舍,有这相约可能无法兑现的怅惘,亦有建立于这次越野滑雪二人配合默契、滑得舒心过瘾基础之上的对再次相聚、重温此乐的强烈渴望。分析中必须聚焦文本领域,条分缕析地细梳下去,并放眼全局,扣住关联,才能准备地抓住人物情感的流脉。
此类聚焦型考题,因所拟定的文本设题区域相对窄小,问题所关涉的文本内藏相对不怎么丰富,故其问题的指向往往也是聚焦于某一向度的,而不会不加限制地宽泛开来。这就要求作答时必须细致入微,要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行文层次,抓住区域内外文字的关联,综合思考把握。
以上对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小说人物形象题设题路径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全国卷在这类考题上的考查走向,那就是以聚焦型考题的命制路数为主导。由此,教学中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发力科学,重点打造聚焦型试题的作答能力,兼顾非聚焦型试题作答能力的打磨,以精准施治,步步为功。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