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情境教学

2021-05-24詹德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情境

詹德宣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要求。情境的关注是古诗文教学必须关注的两个方面,这对古诗文的情感的体验、内涵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场景等有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文教学;情境

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机关联,它们是母语学习所固有的:“语言”(母语)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准确、深入、全面的理解,则是语文思维有别于其他学科思维的本质表现 ;懂得品味语言的妙处和享受思维的乐趣,则又将语文的审美鉴赏与美术、音乐等学科区分开来;而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中,也必然涵养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根脉。这四项核心素养层层包含、相互渗透的情态,使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更加趋近本位、归于本分。

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与“思维”无疑是核心中的基础。就古诗文教学而言,落实新课标精神,提升能力素养,离不开语境和情境。

一、语境的把握是准确阅读古诗文的基础

语言环境,是指在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作用,一是补充作用。一般说来“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但这种说法总体上依然是“线性”的—— 连字成句,联句成段,汇段成篇……这种“线性”的认识,如果没有上升到立体的逻辑构建,对学生的价值还是有限。每个文本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作者举全文之力来构建他的情感世界并完成逻辑自洽,最终以唯一的工具“语言”来呈现给读者。而读者眼中看到的尽管都是语言信息的线性排布,但在他们脑中则要洞悉这些信息的血脉相连,进而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生命形态。由此看来,“语境”不仅意味着由字到篇的单位延展,更指向那些独立语言单位之间构成的有机关联—— 在“关联”中求解,是学生最需要具备的阅读意识,语境的把握是准确阅读的起点。

二、情境的感知是准确阅读古诗文的关键

“情境”一词,在 新课标中出现了三十余次。什么是“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情境”一词的解释是: “情景;境地。”对“情景”的解释是“(具体场合)的情形 ;景象”。对“境地”解释是“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将以上解释加以整合, “情境”的意思大致可以确定 :“情境”是一种具体情形 ;人或事物遭遇的具体情形不同,他们的表现在情态与程度上亦有所不同。新标“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这段“总则”性质的话对于“情境”,至少表达了三个意思 :阅读、写作皆关乎“情境”;测试命题必要在“情境”上有所要求 ;對读写“情境”的把握,亦体现出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测试中需重视“情境”,在古诗文教学中,亦更加如此。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情境的应用策略

1.从语篇语境出发探寻古诗意义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意合”这一汉语语法特点,用文本中已知的信息来解读未知的信息,即“前字统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指向。”从语素、词、短语、句子,甚至篇章结构入手,处理好文本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前后的联系或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构建出语篇语境,并由语篇语境入手,促进对前后句句子含义的理解。例如,在曹操《短歌行》中的教学中,学生对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乌鹊”是曹操的自比,他将自己比作乌鹊,而“树枝”则是比喻人才,这几句话是描写曹操在寻觅良才。咋一听,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当联系下文语境后,我们便可以轻易地推断出学生对这几句诗句解读的错误之处。即“绕树三匝,何时可依”中“依”意为“依靠”“投靠”,其施事主体只能是人才,而不能是曹操,而这也和诗的前面曹操渴求人才的内容一致。

2.从社会文化语境感知古诗文的意蕴

于漪在其论文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从语境学的视角来说,这里的文化背景可以视为社会文化语境。任何文本语言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古诗文,这种表达方式迥异于现代文表达的文本,在解读古诗文本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为学生补充有助于解读文本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等背景知识,并帮助学生将其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例如以“捣衣”为意象的古诗有很多,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杜甫“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边。”(《捣衣》)等。“捣衣”多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深秋夜里,在古典诗歌中还有“寒砧”“暮砧”等说法。在传统诗学中,捣衣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象征,蕴含着思念、关切、伤逝等情感,而捣衣的砧声柔婉缠绵,更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是由于时空的不一致,现今的学生无法理解到捣衣的内涵。这时,老师就有必要适时地在课堂上构建关于“捣衣”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补充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诗歌意象和诗歌意境的深度理解。

3.用情境创设增强古诗文学习的代入感

相对于现代文,浓缩的语句、迥异的表达方式让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更加注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久而久之,就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创设情景语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语境的助推下,语境因素参与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自然的,这种过程为话语理解的实现增加了可能性。例如,《诗经》在音韵上多是重章叠句,朗朗上口的,大部分诗句可以和歌而唱,以歌入诗。当在教授《诗经》的有关篇目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找寻配乐的诗经传唱音频,让学生在音乐语境下充分体会《诗经》歌、诗不分离的特点。这种情景语境的营造正符合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再如,在学习《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歌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营造情景语境,从神态、动作等方面模仿、扮演曹操。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让学生透过对角色扮演的体会,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加深学生对诗句的认知。

4.关注阅读者的情境助力古诗文教学

每个阅读者有着自己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等,自身情境也不同。关注学生知识、思维、体验等情境,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将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课堂上构建认知语境的出发点,同时根据认知语境及时调整教学起点和教学方式。以统编版语文教材第六课中的《芣苢》为例,教师在讲授《芣苢》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蒹葭》进行整体感知,立足文本内容,构建认知语境,从而激发学生先在的阅读经验,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对此诗的语言特征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再如,在讲授杜甫的诗歌《登高》时,可以依据初中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设认知语境。这首诗同样是在唐朝衰落,诗人离乡背井的情况下所作的,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可以深刻体悟到杜甫写下《登高》这首诗的心情,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地位凸显。准确、高效地阅读古诗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离不开对语言的文字感知和运用。抓住语境和情境,多元、动态地呈现教学环境,让学生理解语词关联,充分发掘诗文的情感意蕴。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市惠州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