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2021-05-24龚鸿云陈亚岚杨路路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4期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

龚鸿云 陈亚岚 杨路路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本次试验选取我科2019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妇科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各34例的两组,对照组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对组间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处于更低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结论:对妇科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保证预后效果,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4-265-01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周围血管疾病,是妇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达到7%-45%的发病率,常伴有扩张浅静脉、肿胀、下肢疼痛及皮肤色素沉着等临床症状。若未及时诊治,很可能引发并发肺栓塞和导致静脉瓣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造成影响。若情况严重,还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注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不良症状。综合护理一项全面的护理形式,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优势,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1]。基于此,本研究以妇科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实行不同干预手段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妇科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各34例的两组。观察组:男、女比例18:16,年龄35-71岁,平均(53.48±2.14)岁,体重51-78kg,平均(64.85±2.10) kg;对照组:男、女比例19:15,年龄34-70岁,平均(52.17±2.38)岁,体重52-79kg,平均(65.43±2.49) kg。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实行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多于床上进行翻身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但不给予指导,也未讲解动作要求和活动时间。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护理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于术前对患者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依据患者文化水平、掌握疾病情况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实行相应的宣教,为其介绍下肢静脉血栓的疾病特征、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并告知其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应高度重视,注重临床配合。除此之外,还应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告知其持续时间、活动方法,并演示具体动作。(2)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在患者麻醉清醒返回病房后进行双下肢按摩,应注意对患者双下肢的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在于患者足跟下垫下棉垫,患者轻微悬空小腿,由足部远心端按摩至近心端,维持适中的双手压力,由护理人员在手术当天至术后第2天早、中、睡前均给予按摩。术后在患者卧床期间注意其体位更换,指导患者展开下肢肌肉的踝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伸屈活动。引导患者在术后尽快开展下床活动,缓解肿胀感,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应依据患者病情特征,逐渐增加活动量,在患者出现疲乏后,应停止活动。

1.3观察指标

评估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和下肢血栓发生情况: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者静脉最大流出率,可显示出静脉充盈缺损情况,并注意观察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和肺栓塞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以()描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和下肢血栓发生情况

在肺栓塞发生率方面,两组数据接近(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处于更低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液未正常凝结,促使静脉管腔收到阻塞,导致形成静脉回流障碍。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三个关键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受损及静脉血流滞缓。妇科手术创伤损伤静脉壁激活血小板可将不同类型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释放出来,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統,聚集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2]。手术期间给予硬膜外麻醉、膀胱截石位,之后的血管扩张会导致患者需长期卧床,形成下肢静脉血流瘀滞,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很可能形成血栓。再加上部分患者并未重视静脉血栓,导致明显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病情康复造成影响。因此,需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为了降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关键的。综合护理作为一项有效护理干预形式,可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其危害性,明确术后肢体活动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从而提升临床配合度,预防血流瘀滞,促进静脉回流。除此之外,在患者麻醉清醒返回病房后进行双下肢按摩及早期患者积极运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术后形成静脉血栓[3]。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2.94%的下肢肿胀发生率、5.88%的下肢疼痛发生率及2.94%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可经疾病宣教和早期的功能锻炼,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保证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对妇科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保证安全治疗,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颖.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J].首都医药,2014,21(02):49-50.

作者简介:龚鸿云(1975-06—),女,汉族,本科,云南昆明人,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妇产科学。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11

猜你喜欢

妇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妇科术后盆腔粘连的疗效分析
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换药疼痛的影响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产后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探析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品管圈在妇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妇科腹腔镜手术不同气腹压力时超氧化物歧化酶、TNF—α的动态变化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