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的铜镜
2021-05-24黄茜茜
黄茜茜
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是我国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镜可以照面饰容,还属于精美的工艺品, 很多铜镜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漫漫4000余年历史,均在铜镜上有所体现。铜镜正面平滑光泽, 背面一般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 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杨幂、赵又廷主演的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夜华与白浅的定情信物便是铜镜,两人可以通过这面铜镜聊天,诉说着彼此间的心事。
铜镜流行于明清时期,形状各异,重量、厚薄不等。大的如筛盘,小的不及盈寸。但铜镜发展至明代,已呈衰退之勢;清代以后, 铜镜制作和使用基本绝迹。后世对清代铜镜的研究、介绍相对略少。
“状元及第”铜镜和“五子登科”镜
国子监金榜题名展中有“状元及第”铜镜和“五子登科”镜,均是清代文物,抒怀着普通百姓渴望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状元,借此改变身份地位的希望。
“状元及第”铜镜:宽凹面缘,半球形钮。铸“状元及第”四字楷书铭。铜镜光洁的一面为素镜,无锈迹,却也充满着沧桑感。另一面铸有铭文,中央有小钮,方便穿系绳索手执使用。镜面以线纹分为内外圈,内圈小钮四周有四个方形小框,框内上下右左为“状元及第”四字,其字体清晰,笔画精到,于楷书书体中参以隶书笔法,端庄之间亦见生动之气。“状元及第”是当时一种美好的祝福,有学子甚至在行囊中放上一面这样的铜镜,以期带来好运。
五子登科铜镜:本器精铜制作,包浆浑厚自然,铜镜钮为乳突状,双轮镜缘,四字方方正正排列于钮的四周,方框内铸楷书“五子登科”四字。镜外沿施铸弦纹一周,卷沿,包浆熟旧自然,镜体厚薄匀称,纹饰清晰、舒朗、华美。五子登科寓意门楣兴旺,皇榜提名,跃龙门,仕宦发达,光宗耀祖。“登科”是考试及第之意,也是封建社会鼓吹“学而优则仕”所要达到的目的。
铜镜中的儒家的仁义思想
儒家思想反映在铜镜纹饰上,还是始于“独尊儒术”后的西汉时期。
唐代《荣启奇问孔子葵花镜》:此镜八瓣葵花形,圆钮。钮的上方有凸起的长方框,内有铭文三行九字,镜中铭文为:“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九个字。钮的左面为孔夫子,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持龙头杖,举左手伸出两指作发问状。钮的右面为荣启奇,头戴冠,披鹿裘带索,左手操琴而歌,神态自若。钮的下方有一棵垂柳,镜面略有锈蚀。
从铭文中可以得知,图案取材于《列子·天瑞》中的故事,表现的是乐天安命的隐士情趣。据《列子·天瑞》载:“春秋时荣启奇,鹿裘带束,鼓琴而歌,孔子见于泰山”,问曰:“夫子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我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此镜历来被称为“三乐镜”。
故事中包含着孔子“仁”的人本思想和乐观的人生智慧,但也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三乐镜是浩如烟海的铜镜中唯一有孔子形象的图饰,图饰刻板,已成定式,直至宋元时仍有仿作,其纹饰除形制相异外,其他几乎与唐时无异。
国家博物馆藏唐代《荣启奇问孔子葵花镜》
铜镜中的文人心态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建构、学术思想、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于1905年正式废除,共历时1300多年。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国家的最高学府,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清时期有不少与科举有关的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有“状元及第”“五子登科”“连中三元”等。有的还在铭文周围加饰传统的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渴望借助于科举考试达到改变人生命运的欲望。这些铜镜是承载科举历史的重要文物。
状元制度始于唐代。《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从字面题意上来说,这类铜镜,一般归于吉语镜范畴,明清较为常见,镜面上“状元及弟”中“弟”字通“第”,四字意指在科举应试中考中状元,这是参加科举应试者的至高荣誉。状元及第,是很多古代学子的梦想,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
许多学者和收藏家都针对铜镜著书立说, 如梁诗正《西清古鉴》、王杰《西清续鉴》、钱坫《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梁廷《藤花亭镜谱》、郑复光《镜镜痴· 镜资》、徐元润《铜仙传》、罗振玉《镜话》和《古镜图录》、刘体智《小校经阁拓本》等, 这些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铜镜4000多年的使用史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精美瑰奇的纹饰和铸造工艺凝固了各历史时期文化和铸造工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