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剧场:戏剧迷的圣地

2021-05-24李劭南

北京纪事 2021年4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人艺曹禺

李劭南

几乎每一个从事戏剧的专业人士都希望自己和首都剧场产生“瓜葛”——编剧和导演希望作品能在这里演出,演员希望能在这里登台。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都劇场是业界的一座“标杆”,也是中国戏剧发展水平的“晴雨表”。

在总理的关怀下建成使用

首都剧场的建立与投入使用,离不开周恩来总理。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重庆,周恩来就曾对舒绣文、刁光覃、朱琳这样说过:“将来我们要有高水平的剧场艺术,要有现代化的剧场。”

1952年,北京人艺正式成立,尽管人艺人才济济,大腕汇集,剧院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剧场。他们还属于一个“流动剧团”。

1953年1月13日,北京人艺的奠基人曹禺、焦菊隐和欧阳山尊联合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能把大华电影院划拨给北京人艺作为演出的剧场。后经协调,北京市政府决定,将位于王府井大街甲73号的生产教养院拆除,为人艺兴建剧场。该剧场当时耗资旧人民币80亿到90亿元,即相当于今天人民币80万到90万元。不过,这个剧场当时的“权属”不属于北京人艺。

1953年1月28日,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吴晗、周扬和张友渔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批示。1953年2月16日,周总理邀请老舍、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到他的办公室座谈。其间周总理特意询问了北京人艺剧场修建的相关情况,认为900人的剧场还是小了一点,应当扩容到1200人。

1953年4月27日,位于王府井大街甲73的剧场正式奠基。

1954年2月初,剧场虽然还未建好,但“首都剧场”的名字已经被确定了下来。之所以称之为“首都剧场”,是因为剧场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是首都北京的文艺阵地。

1955年,首都剧场正式落成。但落成后一直没有交付给北京人艺。为此,曹禺和焦菊隐又分别给周总理写信,周总理最后决定,首都剧场交付北京人艺。1956年7月28日北京人艺党组宣布,首都剧场正式归属北京人艺。而首都剧场落成的日子习惯上要从北京人艺进驻首都剧场开始算起,即1956年8月20日。到今年的8月20日,首都剧场将迎来自己65岁生日。

也许是一种巧合,1956年9月24日晚,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首次带妆联排的戏剧是《日出》,这一天恰好是曹禺46岁的生日。同年11月1日,《日出》进行了正式演出。

周总理非常关心北京人艺和首都剧场。从1952年到1965年的13年中,周总理来北京人艺30余次,多次到首都剧场看戏,像老朋友一样为戏的改进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首都剧场曾被选入《世界建筑通史》

20世纪50年代,首都剧场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50年代优秀建筑创作奖,并被选入权威的英国《世界建筑通史》。

60多年来,首都剧场一直都是北京市最好的剧场。首都剧场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927个座席,每个座席都经过了特殊的消音处理。剧场内壁采用了进口的强吸音板,可最大限度还原演员音色,加之一流的扩音系统,确保了最佳的音响效果,使观众坐在剧场的任何一个座席内,都能清晰真实地欣赏到来自舞台上的语言和音乐。

舞台上共装配有64根电动吊杆,全部采用德国产电机,可任意调整升降速度。舞台上配有先进的灯光设备,全方位地保证了舞台灯光的使用效果。

舞台上的灯光、吊杆、转台、乐池、大幕等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彩色监视系统可在每一个化妆间、休息厅、灯光控制间及舞台监督工作间等处监看演出实况。

首都剧场尽显人艺特色

在首都剧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60多年中,它承载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既有满足演出的需要,更重要是服务好戏剧迷,毕竟它是一个文化休闲场所。

很多北京人,打小就知道首都剧场。他们知道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北端,有一座著名的首都剧场,进进出出的都是中国戏剧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远的有老舍、曹禺、刁光覃、舒绣文、于是之、朱琳、英若诚、童超、林连昆、朱旭,近的有杨立新、梁冠华、何冰,宋丹丹、冯远征、徐帆、陈小艺……

今年60岁的张宁,在很小的时候就由家里大人带来首都剧场看戏。张宁退休前是北京社科院的文化学者,他业余的爱好就是跑到首都剧场看戏。他说:“北京人艺就是象征中国戏剧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首都剧场是我年轻时的精神家园。”

在首都剧场上演的人艺经典很多,比如被戏剧迷们如数家珍的八大经典——京味儿的《茶馆》《天下第一楼》,融入戏曲手法的《蔡文姬》,文学作品改编的《咸亨酒店》《骆驼祥子》,舞台技术上突破的《阮玲玉》,戏剧感很强的《雷雨》,反映时代的《北京大爷》。

其实,人艺经典之多,何止八部而已。譬如《狗儿爷涅槃》《哗变》《窝头会馆》这样的牛戏就没有位列其中。不过这八部大戏,确实能将北京人艺特色悉数展现。

40多年首次经历大修

1999年,首都剧场进行了建成40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改造。北京市政府拨款7000万元人民币,对首都剧场进行了全面翻修。

除了对外立面墙进行了重新的粉刷,门口台阶铺上了庄重的花岗岩外,首都剧场还从加拿大进口了世界最先进的大螺旋升降技术,即使在升降舞台上面立上一根香烟也绝不会歪倒。

此外,在这次大修中,首都剧场有两个地方进行了历史性的改观。第一,剧场门前左右两侧的灯,昔日那两盏高高的路灯变成了今天的汉代灯台造型。第二,剧场内的圆顶内过去有颗醒目的红五星,现在却不见了,著名建筑师常沙娜为剧场的圆顶设计了一朵更为美丽的莲花造型。

剧场里的戏剧书店和博物馆

如果说首都剧场是京城戏剧迷的圣殿,那么“戏剧书店”和“戏剧博物馆”就是京城戏剧迷们的“最佳充电场”,您可以在那里徜徉遨游,得到滋养。

首都剧场一进门的左手,是“戏剧书店”。

来往书店的读者,有戏剧学院的学生,有人艺的戏迷,有时常来翻书的人艺老艺术家蓝天野,还有为新戏做知识储备的濮存昕。

在戏剧书店,人们与戏剧仿佛又近了些。张宁是人艺的老戏迷,他说:“每次到首都剧场,我都会先走到书店里,等戏开演。”

戏剧书店是首都剧场的一部分,書店在选书时十分注重对人艺观众的服务性,因为许多观众想在看剧后进一步了解原著。不出意外,戏剧书店销量最高的就是老舍的《茶馆》。

剧场四楼是我国唯一一家戏剧博物馆。它集馆藏、研究、展陈、教育功能于一体。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像曹禺、焦菊隐的创作手稿;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田汉等文学家参与剧目创作过程的往来信函;众多表演艺术家撰写的演员日记;舞台美术设计家绘制的舞台布景设计图稿,以及舞美工作者制作的服装道具,共同向观众讲述发生在台前幕后的动人故事。

走过狭长的走廊,跃入眼帘的是一位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一面是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剧院奠基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一面是刁光覃、朱琳、于是之、蓝天野、童超、英若诚、林连昆、朱旭、李婉芬等老一代艺术家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

丰富的图片、文稿、舞台美术模型、服装、道具构成展陈主体,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艺建院的历史。博物馆还定期举办纪念展、专题展以及艺术讲座,通过多种形式与观众分享戏剧艺术的魅力。

戏剧书店

戏剧博物馆一角

绕首都剧场一周——最隆重的致敬

2013年1月20日,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去世。家属提出,希望在于是之先生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之前,先抵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绕首都剧场一圈再离开。

于是之先生生前曾担任北京人艺8年的常务副院长,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让他以这种方式告别,是对他最崇高的致敬。

当天早上7点43分,载有于是之先生遗体的灵车抵达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于是之的老伴李曼宜从灵车后面跟随的黑色轿车中下车,由濮存昕等人搀扶着站在剧场门口等待灵车绕北京人艺一圈。灵车缓缓驶行,以顺时针方向,开过人艺传达室、食堂、排练厅、办公楼、小剧场、票务中心,再回到首都剧场正门台阶前。人艺副院长濮存昕高喊,“为我们敬爱的老院长是之老师送行!”随后人艺演职人员向灵车三鞠躬。

濮存昕说:“以这样的方式送别于是之,是最尊敬、最高贵的方式,也是家人的心愿。”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人艺曹禺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