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光云影自徘徊

2021-05-24韩小蕙

美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协和大院

韩小蕙

一眨么眼,18个月倏然飞过去了!时间可真不经过,从2019年第1期至2020年第7期,拙著《协和大院》在《美文》连载了18章(中间隔了《抗疫专刊》1期),收获了很多文友的关注,谢了!

《美文》自1992年创刊,至今已历29年,在中国文坛生长为一株枝叶参天的大树,月月西北望,期期看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名句:“西北望,射天狼。”),贾平凹主编统领,强将手下无弱兵。

拙著能在这本高端大刊上连载,就像是把一部普通平装书刷上了一层金粉,顿时就有了跻身豪华精装书列的感觉,幸甚!

《协和大院》是我半辈子一直想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部书。自1985年写下散文《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之后,几十年间陆陆续续又写过几篇,却一直未尽情,一直心心念念放不下这件事。

谁让我是这个著名大院的女儿呢?谁让我一直在这院子里生活了60年呢?北京的“大院”虽多,但这么独特的大医之家、欧式大院却只有一双,另一个姐妹院是距此只有一箭之隔的北京东单北极阁26号院。两个大院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下辖的宿舍大院,一个称“北院”,即我的大院,面积略大,住的名医略多,名气更大些,因而是“姐姐”;另一个称“南院”,更袖珍些,是为“妹妹”。协和大院独特的美国乡村式别墅和英国哥特式洋楼,独特的中国顶尖名医和名人,独特的大医文明和大医文化,独特的百年经历和起伏命运……构成了深藏在皇城北京中的别一种风景、别一番故事和别一番沧桑。所有这些,外人写不来,历史又必须有此一笔,故只有我来操板弦歌了。

这是命里注定的书写任务,一天不完成,心中即惴惴。

感谢几位文友一直督着我动笔。他们到协和大院来过,无不惊艳大院的洋气,仰慕其岁月掩不住的丰厚和渊博。小说家徐小斌最早来过我家,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刚结婚,蜗居在5号灰色英式楼的半个大阳台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写字台,但那已经令小斌羡慕不已。从那时起,几十年里,她想起来就问我写了没有?有一次竟然很严厉地批评我说:“小蕙,你再不写,我可要问你偷懒之罪了……”

散文家素素有一次从大连来,我领她在大院里转了一圈儿,她也很感慨,回去就写了一篇散文,题为《协和大院里的韩小蕙》。从此也多次催我赶紧动笔,必须把大院的精彩故事写出来。

一催再催的,还有今天已成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小说家邱华栋,好几次一见到我,便问起我动笔了没有?一促再促的,还有文坛常青树周明,20世纪80年代,他住在离我们大院仅一条小马路之隔的胡同里,有一天他和刘茵大姐来我家做客,那时我已搬入39号小楼的一间大卧室里,还附有一个带窗户的格子间,和一个可以放下一张单人床的大储藏室。那是他二人第一次走进协和大院和小洋楼,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获得了满满的亲切感。此番,陕西人周明看到我在《美文》上连载,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书,满心欢喜,专门打电话来,聊起他以前经常路过的协和大院。

过去,北京城没有今天这么阔大,三环就算郊区了。人们基本都住在二环以里,机关单位也都不远。从我们协和大院走到胡同东口,正东对面的小羊宜宾胡同里,就有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的两个宿舍楼,那时张志民、朱寨、张凤珠、周明、肖德生、陈喜儒、石湾、刘茵、李炳银、岳建一、章德宁等许多作家都住在那里。往北比邻的赵堂子胡同西口,第一个小院就是臧克家老人一家的居所,老人喜欢孩子,每天出门散步时,兜里都装着糖块,见了小孩子就往他们手里塞。往南的东总布胡同里,有一座旧时是某家大商行的几进大院落,曾做过中国作协的机关大院,住过赵树理、康濯、张光年、刘白羽、严文井、草明等等累累大名的作家们。再往东不太远,还有梁思成、林徽因故宅。然后再过去一点儿就是著名的赵家楼,即当年的“火烧赵家楼”旧址,从那里掀开了“五四运动”序幕……

可以说,越了解这些历史,越觉得身前身后的故事太多了,似乎路边的每一棵树、脚下的每一粒石子,都会是丰富多彩的叙述者。写啊,我怎么不想写,在这块人杰地灵的京城中心长大,心里时时刻刻都在激情中。

可是,我却迟迟没有动笔,是没思透,想不清!

说来真让人难以置信,让我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反倒是素材太过于丰繁,这么多历史事件的曲曲折折,这么多大人物的起起伏伏,这么多思想、文化、观念、人性、人心、道德、是非、荣辱等的交汇与交锋,怎么把它们表达出来——该用什么体裁,方能够实现得最为完美呢?

一度,我认为散文的身躯太单薄了,可能无法扛起这副沉重的大担子。散文似乎也太单纯了,无法如實记录下那些最激烈的、大动荡的、狂飙革命式的历史片段。散文还太善良了,它能描绘出世间的真善美,能表达出人心的期盼与追求,但却很难呈现出疯狂、野蛮、阴毒、邪恶、鬼魅等等兽行与兽性!所以,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写一部长篇小说为好,假亦真来真亦假,真亦假来假亦真,小说的疆域更宽广,可以信马由缰,可以借着故事和真人假事、或假人真事、或假人假事、或真人真事的无限演绎,尽情地在艺术的天地中抒发一回……于是,我开始做功课。

重读了一系列世界名著,比如狄更斯、哈代、德莱塞、海明威、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还有《呼啸山庄》《蝴蝶梦》《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读了当代的《达芬奇密码》《白牙》《一个人的朝圣》《追风筝的人》……一边进行着我的构思。然而名著是名著,我是我;名著每一部都行云流水,人物活灵活现,而到了我这里,故事越编织越成碎片,就像一滴水珠掉进了一片汪洋里,连水花都没溅起来就不见了踪影。人物也是越写越多,这个拽着我的胳膊、那个揪着我的腿,老的、小的、好人、坏蛋、名医、干部、奸佞、小人、痞子……良良莠莠,你叫我喊,互相揪扯着不放手,谁也不甘心放弃出场的机会。弄得我心里长起、又长起一团团草,脚下绊起、又绊起一个个趔趄,使我几年时间里,一直在原地打转转……

我说小说太难写了。杜卫东却说小说好写呀,你看,我这几年已经写了两部长篇了,还改编成电视剧。他给我打气说,小蕙,你能写小说,你的作品里经常是有情节、有故事、有人物的,何况你早期在工厂时不是写过小说吗?

是的,20世纪70年代,我在工厂当小青工时,曾经被吸收进工人创作组,在《北京文艺》杂志社(今天的《北京文学》)派来的郭德润老师的指导下,以上海《朝霞》杂志上的作品为学习蓝本,编写“三突出”“高大全”式的短篇小说。后来在南开中文系读书时,乃至大学毕业后进光明日报社做了新闻编辑,也还在课余、班后“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过几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小说。但始终,写小说对于我来说,是怎么写怎么没有,真的就像是挤牙膏,还是放久了的干牙膏,用力挤呀挤,真费劲啊!

但是写散文,我却没觉得这么困难。虽然创作过程中也不轻松或者也很痛苦,可是它却像分娩一样,即使难产,最终也能把孩子生下来,而且是好孩子。

最终帮我下定决心的,是中国散文学会王巨才会长,他是“文革”前老中文系大学生,写了一辈子,即使当了高干以后也没放下笔,尤其散文写得炉火纯青,每一篇都呕心沥血而卓有光彩。有一次我俩通电话,我跟王会长说起我的犹豫不决,他马上极其鲜明地表态说:“当然要写纪实散文,不能写成小说。”

这真是拨云见日,我立即通透了——是的,读者要的是生活世相的本来面貌,对于协和大院来说,任何的虚构都只会减分。真实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文学最有生命力、最具价值的部分。这也是很多年来,读者欢迎纪实、非虚构、报告文学等体裁超过小说的原因吧?读者们看腻了小说中一些胡编乱造的情节,被弄得哭笑不得,以至于宁愿去选择日记、报告、材料、甚至档案等原生态素材。我这样说,当然一点儿也不是贬低小说、影视等虚构作品的手法,高明的作品可以虚构得比生活还逼真,那是因为揭示出了生活和人性的本质真实,这在理论上叫做“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自有人类文学艺术以来的所有世界名著。

一槌定音,《协和大院》将以纪实面目与读者见面。

我感觉自己来到了一片广袤开阔的所在。站在地平线上,看到旭日正冉冉升起,脚下是平展展的大地,一直伸向天边。我的信心慢慢升腾起来,身上充满了力量。

我立即命令自己进入创作状态。

有了方向,一通百通,可以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了。然而即使贝聿铭心中已经有了埃及金字塔,也还需要绞尽脑汁找到搭建起它的最佳施工方案。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这个“施工方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结构。结构也是地基,也是脚手架,也是四梁八柱,相传北京修建故宫时,永乐皇帝朱棣做了个美梦,醒来便把管工大臣唤来,下令要在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美丽非凡的角楼,每座角楼都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期限三个月,做不出来就杀头问罪。管工大臣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宣了旨,也是厉言做不出来杀全家,但谁也拿不出办法。此时,鲁班爷化身一个小贩,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小“蝈蝈笼”,这其实就是故宫角楼的“施工方案”。

是的,即使是纪实作品,即使手上的素材全是真人真事,也还存在着本质地反映生活的问题,这需要精心的取舍,全看作者的功力了。

我面对的,绝不只是一个居民大院的日常生活,而是涉及到上百年的中外历史,内牵着文明、文化、民族性、地域性、人心、人性、新旧观念的缠斗、发展和进步……最难的,还不仅是写出一个个人物的音容笑貌,而在于揭示出为什么,并从中倾听到社会脉动的回声。大医们的事迹好写、故事亦好写、传说亦好写、轶事亦好写,其精神境界也凑合着能描画出来,但他们的灵魂呢?

为此,经纬交织,光芒四射,我采取了“纵深掘进”和“横宽拓扫”两种模式。

要“掘进纵深”,就必须跳上历史的云端,像乘着一架时空的宇宙飞船,由远而近,由外而内,捕捉北京城的建城史及百姓的生活史;捕捉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及现代医学的演变;捕捉李宗恩、黄家驷、聂毓禅、林巧稚等大医们和他们身后的众多医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捕捉大院、胡同、街道、街区、城市、土地、天空、日月星辰、风云雨雪、花草树木、虫鸟兽鱼……别以为它们都不会说人语,就没有见识,没有观点,没有思维与思想,呵不,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啊!

而要“横宽拓扫”,则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尽量以第一人称身份,以自己对世事人生的理解,去贴近人物,用亲历的故事来有血有肉地塑造他们。所以,我曾数次推翻了引出人物的结构方式,尽量让每个人物的“出场”都不雷同,要好看,要像戏曲舞台上的人物一样,一亮相便能赢得一个碰头彩。

塑造人物有许多要素,比如最浅层次的,要写出人物的身世、事迹、贡献、家庭、家族、一颦一笑;中层次的,要写出人心、人性、真善美、假丑恶;高层次的,还要能从人物身上,体现出时代、政治和社会氛围,乃至人物的胸襟、理想、境界、追求,当然还有他们的坎坷、失败、烦恼、苦痛、不平凡……

这里面,写一个、两个单人还好办。最忌惮写一群人,都是救人性命的大医、神医;都是中国某某医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都是放弃了欧美优渥生活,回来建设新中国的海归;都是院士、专家、教授、研究员……每个人头上都闪着耀眼的光环,每个人身后都跟着大群的学生、病人、崇拜者,每个人走在大街上都会被患者认出来而感恩戴德。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轶事:小时候过队日时,听小同学钱JY说起她妈妈即协和著名眼科大夫劳远琇阿姨,有一次她出门回家,乘坐108路公交车,到了我们协和大院的米市大街站,起身就下车了,女售票员看了她一眼也没说话。下车以后,等车开走了,劳阿姨才突然醒过味儿来,自己是忘记买车票了。一回到家,她赶紧给公交公司写了一封信,把车票钱附在信封里一并寄出……

对的,我要抓住的,就是这种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细节。为此,我占尽了协和大院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让几十位大医们闪亮出场,各自演绎出他们最精彩的“折子戏”:有的是在父母家里的日常琐碎,有的是在兄弟姐妹当中出类拔萃或不显山、不露水,有的是兒女眼里严父慈母,有的是大院口碑中的“好人”,有的是病人感谢信里的“菩萨”,有的高高悬挂在医院的模范墙报上,有的大篇幅记录在中国医学史档案中……天女散花,七彩缤纷。霞光万道,满天云锦。前世今生,惊艳传奇。大江大河,惊涛拍岸……

我自己颇为满意的是,居然发现了深藏在他们身上的密码,从而把他们编织进一幅奇妙的星象图:一百年的协和大院,两位“华人第一长”,三位大医女神,四位世家子弟,五位寒门大医,六位领导干部……把他们的特点抓出来,用归纳法加以集中归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偏爱的是《三十朵金花》上下两章,用冰雪聪明的女儿们引出她们的父母,给大院的杰出人物榜增添了灵秀艳丽之气,也使这些大医神医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栩栩如生的动感——这应该算是我的一个神来之笔吧,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似乎未见过如此“倒叙”的。这又使我想起了在大院中听来的一个笑话:“文革”中,某一位出身地主的干部被批斗,当“造反派”故意问他什么出身时,他嗫嚅了半天,最后答曰:“我儿子是工人阶级……”

在我以往的散文创作中,我一直是很重视考虑读者的感受的。也许是我身为记者和编辑的缘故,我老在说,在网络如此霸道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坚持读书、读报?在这些坚持阅读的人群中,他们每一天能给文学作品多少时间?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从你不吸引人的题目中走掉了多少?又从你不吸引他们的文字和内容中走掉了多少……

是的,你可以说,你的写作只是抒发你自己,不关读者的事;你也可以坚持你曲高和寡的经典姿态;你尽可以强调高雅文学的阳春白雪特性;你还可以像在辽阔无边的新疆大地上开车,以一个方向、一个档位、一个速率、一个节奏、一个恒定、一个调子、一个惯性……跑上几天几夜。你可以说写作是你私人的心思,只需考虑好谋篇布局,拿好调子和节奏,自顾自写就是了。不错,你没有错。但要命的是,你绝不愿意只写给自己一个人看吧?归根到底你还是希望觅到知音的,你内心里盼望着读者越多越好。

新闻在这点上可以做纯文学的榜样。面对着新闻事件与受众,优秀的记者总要千方百计找到最佳的角度,一刀切入肯綮,干净利落,水落石出,在第一段里就把事件的轮廓“抖搂”出来。如果一個记者像某些东施效颦的“大文化历史散文”那样不管不顾地铺陈材料,走出二里地了还未触及到正题,那他早就被受众划拉到一边去了。所以,我尽量在《协和大院》中讲故事,讲轶事,把情节、细节、人物、资料……的一片片碎影,集在一起,纳成一件美轮美奂的五彩云霓。天光云影,协和大院配得上这般瑰丽。

但我还是有点焦虑不安。

《协和大院》里还有很多没有实现到位的地方:“比如对人物的深度挖掘,他们的灵魂到底寄托在哪片云朵之上呢?再比如对资料的运用上,有些片段还嫌不精巧,落入资料性的写作中,就像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落红,蔫了,干巴巴的不水灵,没有呈现出人物活生生的光彩。还比如在历史钩沉中,对有些资料没有掌握好,在真实性、严谨性等方面还有存疑。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刻性,时代的高度、历史的厚度等等写作最高端的要求,我还远远没有实现出来,这是最令我叹惋的!我生性愚笨,个人修养底子差,功力既欠深厚更欠博大,写作对我来说永远是前面不可企及的高峰,我永远在攀登,一边遗憾自己的速度太慢,质量太差……

这些未解的问题,我不会放弃的。冀望于时光的琢磨,在随时随地的修改中,将来再出一个自己能满意的修订本。

于北京燕草堂

(责任编辑:马倩)

猜你喜欢

协和大院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English in practic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nursing English
The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协和医生教你,一天吃5顿也能减肥
“大院子弟”说“大院”
协和搬家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