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高职文科类专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1-05-24饶志平
饶志平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同时,基于结果导向的OBE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追捧和认可,OBE所关注的是教育产出问题,如果把职业院校看作为人才的“加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原材料”,企业就是“用户”。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就是让“用户”加入到“生产一线”中,促使高职院校生产的“产品”合乎市场需求,达到“用户满意”的结果。本研究试图用OBE理念来探索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让企业参与培养人才,学校服务企业,学生提高技能,达到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合格“产品”。
1 OBE理念与产教融合的共性分析
1.1 OBE教育理念的简述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我国现当下高职教育改革主流理念。自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后,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院校正不断推进OBE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应用研究[1]。OBE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习产出,即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美国学者斯派帝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从而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2]。英国博洛尼亚进程研究专家斯蒂芬·亚当(Stephen Adam)认为,成果导向是教育的一种新范式,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3]。从OBE的实施要点来看,确定学习成果是关键的第一步,如何确定学习成果是OBE终点,也是起点。从确定学习成果到构建课程体系再到教学策略,最后达到并实现学习成果以及持续跟踪学生确定成果,中间穿插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这就是OBE的全过程。由此可见,OBE理念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改变了当前的育人观念,强调“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考核学生学习成果从“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向“学生会干什么”转变。
1.2 产教融合的目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人才需求应该是一致的,但当前高职院校因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很难体现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特质。尤其是文科类学生,缺乏企业的认可,学生毕业后更多是在岗位上重新“回炉再造”。因此,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和资源,达到优势互补,解决“工学两张皮”,最终达到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企业亦可通过产教融合完善自身的员工培养体系,达到在校建立人才资源库和参与培养企业未来发展生力军,促进员工的稳定性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的目的。
1.3 OBE和产教融合的统一性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特质是什么?如何量化衡量?是通过考试还是通过实践考察?诸如类似问题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难题。现在绝大多数高职专业课程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而考核手段最为常见是纸笔考试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它的优势也存在着弊端。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学生仅采用纸笔考试的考核形式就贴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标签”显然有失偏颇。只能说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方面,应该充分听取企业即未来学生的用人单位的意见,将职业(岗位)能力方面的“命题权”交给企业。这正是OBE所强调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 OBE理念下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
2.1 人才培养目的融合方面
OBE所强调的育人要点与用人单位所渴望的人才的“靶向”具有一致性。通过用人单位提出自身行业对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并列出相应核心能力的具体量化指标。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大型商业企业、专业物流中心等从事管理及物流业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目标企业就是上述相关企业,由这些企业提出具体的核心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制定考核量化指标,以此确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成果,实现OBE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的方面的融合。
2.2 课程融合方面
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能力和量化指标,在OBE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实现课程融合,重新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课程建设与核心能力的相互对标。根据欧盟职业教育暨训练中心的研究发现:“课程定义正朝着广义的方向发展,从一个静态、单一的文件(其包含学生完成一个学年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朝一个动态、综合、全面的文件包(其包括职业标准、学习成果的定义、评估步骤和教学与培训的方法等)方向变化。”[4]因此,在课程融合方面达到“知行合一”,促使知识点与能力点结合,传统学校课堂教学和企业岗位实战相结合,加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诊断和改进,最终实现职业标准和教育标准对接。
2.3 考核融合方面
在考核融合方面,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单位(一家或多家校企合作单位)阶段性地提供足够数量的真实岗位,考核内容以真实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真实的业务能力为主,以能力点实现为目标进行过程性考核方式。真正将OBE的理念融入考核中,在实践中检验学生“会什么,会干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真实反馈学习效果,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3 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文科专业主要是以财经商贸大类为主,其中主要设置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往往给人们的错觉是没有技术含量,属于“万金油”专业。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外行人都笑称为“卖嘴皮子”专业,但业内人士明白“营销不等于推销”,包括产品从生产、宣传、销售以及客户反馈等的全过程,每个节点都体现出营销人员的专业技术,营销人员的技能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和真实岗位的历练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其次,在课程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为主,实训则主要是通过仿真软件和模拟实践进行。有些老师认为,文科专业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很难通过校企合作达成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事实上,现在国家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真实的岗位上实现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授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参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让非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相关问题。
最后,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以纸笔考试为主,以分数论成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特别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因此,在OBE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回归到学生会“干什么”的主题上[5]。
4 OBE理念下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
1)建立职业人才孵化中心。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强调职业性,专业开设都要围绕着某一职业或工种而展开。因此,建立职业人才孵化中心(图1)显得尤为重要。
图1 职业人才孵化中心组织示意图
通过建立一个组织专门研究或对接企业,在理论教学、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中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闭环式的管理机制。主要可以克服以下两个“痛点”:
第一,解决专业负责人两头顾的“痛点”。高职院校中大多数专业负责人需要兼顾校企合作工作,然而专业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各类技能竞赛和科研等等工作时花费了较大精力,导致专业负责人在甄选企业或与企业洽谈合作上显得分身乏术。因此,必须有个专人事先与企业对接并洽谈好,然后将企业推荐到对口专业负责人,再由企业和专业负责人共同制定合作方案,最后报备实施。
第二,解决校企合作和专业教育“两轨并行”的“痛点”。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校企合作部或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专门部门,但校企合作部门往往是推荐式的,把企业推荐给相关专业负责人。虽然校企合作部门发挥了职业人才孵化中心前期洽谈的功能,但由于校企合作部门是独立部门,与其他部门或工作人员交集甚少,所以在后期保障实施方面明显力不从心,从而导致专业教育和校企合作“两轨并行”现象。最后,校企合作只能出现草草收场的结局。因此,必须有一个组织将各部门的人员聚拢起来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做好做强产教融合,把原来“松散型”校企合作转变为“紧密型”校企合作,把“两轨并作一轨”。
2)主动引导文科类学生进行职业选择。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为例,2020年5月对该专业大一和大二2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第一,如图2所示,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和大二在校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都比较模糊。从图3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相关职业,学生同样表示出模糊的态度,意味着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是相互“脱钩”的。这个结果也恰好反映了当下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学生则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从学生在专业和职业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职业规划类课程的重要性,务必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观,否则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就会一头雾水,产教深度融合也将无从下手。根据数据对比,大二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从“懵懂”走向成熟,较大一时期具有更清晰的职业观。为此,大二在校生是开展产教融合的最佳群体。
第二,从图4可知,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和大二绝大部分在学生是非常愿意参加来自企业给予的职业培训和真实项目实训的。学生作为产教融合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他们的意愿度直接决定校企合作成功是否,这也就解决了过去一直困扰着我们开展校企合作时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出现学生参加企业订单班的意愿不高,又无法强制学生参加的尴尬境地。
图2 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清晰度统计
图3 学生对未来是否一定选择物流相关职业的态度
图4 学生参加企业提供的职业素质特训的意愿度
第三,如图5所示,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和大二学生对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否要开设实训或真实岗位实践活动,表示非常高的认可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图5 学生对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否要开设实训和真实岗位实践活动的反馈
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看,学生是希望学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相关的能力培训。他们也非常认可通过企业给予的实训或真实项目演练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但必须先解决的一个前提就是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大多数高职类院校在第一学期开设职业规划类课程,目的是引导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理清大学三年的学习思路。学生只有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朝这个目标学习。因此,必须通过职业规划类的课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引导,为后面的产教融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企共建课程标准、授课标准和考核标准。
产教融合的关键一环就是企业要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制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同时该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密切关联性,明确该职业能力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
首先,企业应该明确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点。这是OBE理念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没有提炼出核心能力点,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必是企业需要的人才,那么给予学生的一切培训和实训必将失去意义。
其次,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避免重复培训,耗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将某些(职业)岗位特质培训单独在相应的职业人才虚拟班进行开设,对选择相应职业的学生实现针对性较强的培训,也为后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铺平道路。同时,校企共同参与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点把教学分成相应的模块,确保每个模块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过程检查和诊断、总结改进工作。
最后,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以纸笔+实训的方式进行,纸笔重在考察学生理论掌握情况。企业给予的真实项目实训,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操作能力,依据综合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5 结语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岗位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产教深度融合则是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抓手。OBE理念能够切实解决产教如何深度融合的问题,促进职业能力和课程体系设计之间的紧密结合。最终,促进职业院校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