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地关系驱动下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的空间演变与优化

2021-05-24李佩聪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山地空间

谭 静,李佩聪 ,龚 剑,刘 勇

(1.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2.四川旅游续学院 运动与休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山地户外旅游结合资源地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自然生态资源,逐渐成为一种带动资源地经济发展、参与者获得山地户外体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目前,我国山地资源丰富的省市地区均已开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参与模式,但在规划与开发的同时,渐显人与地在生活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可持续发展面临冲击等空间演变问题。因此,人地关系理论结合山地户外旅游的发展演变过程与路径优化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基于一定生产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1]。人地关系理论的目标是为了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这一理论近年来已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领域的跨学科应用[2]。山地户外旅游是根据户外旅游目的地的类型而得名,其中以复杂的山区地形、水体、森林等为载体,进行登山、绳索运动、户外拓展、自行车、滑翔伞和其他项目运动,以此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深度的体验感[3]。四姑娘山人地关系下山地户外旅游发展主要是以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两个维度展开,生产空间由“资源地原住民生产地”和“山地户外活动规划用地”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形成;生产生活用地及空间主要是原住民农业种植、 养殖用地和生产服务设施用地组成;山地户外活动生产生活空间主要以山域、水域、空域3 个层面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产品及主客体之间所产生的人地关系互动和相应经济效益。

目前,有关人地关系下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分析与探讨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过程以及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一方面丰富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人地关系下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驱动力构建

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格局是指在山地户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其生产组织方式发生转变,从而带动资源地的生产、生活功能的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而让对应的空间发生变化乃至重组[4]。人地关系下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主要围绕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3 个结构下呈现出动态、复杂的过程[5]。

2 案例地四姑娘山概况

四姑娘山镇原名日隆镇,占地面积1 375km2,其中450km2向公众开放,是集旅游、登山、穿越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一流的山区自然旅游资源地(表1)[6]。四姑娘山位于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区,最高降幅为 3 500m,最高峰是四姑娘山(6 250m),61 座海拔 5 000m 以上的山峰,有120 多个瀑布,有若干高山海子超过3 800m。目前海子沟、双桥沟、长坪沟开发了许多户外活动产品与线路,并正在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例如登山,骑马,攀岩,攀冰,徒步穿越和漂流[3]。随着近年来户外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体育旅游发展的日益重视,四姑娘山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川西地区众多旅游环路的重要节点。除了依靠积累的市场基础外,建设特点还有山地户外旅游特色区域打造和建立“东方圣山,户外天堂”的形象定位。四姑娘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距离成都最近的山岳型景区。据统计,2019 年上半年四姑娘山接待游客19.98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 1 152.21 万元,较2018 年同期分别增长10.53%和5.68%。随着体验山地户外的人数不断增长,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业带动了沿线区域的共同发展。

表1 四姑娘山90 年代以来发展头衔

3 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3.1 原始高原村落农牧业基础阶段

原始高原村落农牧业下的人地关系效益: 四姑娘山镇旅游开发前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稳定,扩张缓慢且不清楚,主要是山脉,森林,牧场和荒山,耕地较少。90 年代以前的四姑娘山镇(原名“日隆镇”,2013 年正式更名为四姑娘山镇)主要是在山地资源下进行的“采集狩猎”与“畜牧业”养殖时期。此阶段地域总体人少地多,环境与生产组织方面,村庄和村庄进行土地分配,首先实现了居住,农业,放牧和森林空间的概念,形成了原始藏族村庄定居空间的原型,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生活与文化上,因交通不便,马帮驮队这一特殊的交易组织是在殊异的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是为少数民族族群提供远距离物资交换,物资的运送与交换的人畜交通工具。该时期的四姑娘山镇在对外交流上还相对封闭,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嘉绒藏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村落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少。

原始高原村落农牧业下的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特征:村庄定居点的总体空间密度相对较小。该时期山地户外旅游萌芽主要是以日本、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登山队到访开始展开一系列的相关山地户外及旅游活动。

3.2 农牧业向旅游服务第三产业发展阶段

旅游服务业下的人地关系效应:1992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四姑娘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5 年,1996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给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空间风格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区别于传统旅游的山地户外旅游新业态中的休闲观光、 深度体验性的山地户外活动产品也在不断升级。在环境与生产组织上,该时期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第三产业占主要比重,随着农业用地减少,村民(特别是风景名胜区内)的生产和就业方式正逐步从农业和畜牧业转变为提供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出现了新的生产空间结构,即一心、一带、三区、两线、多节点的空间格局(表2)。

第三产业为主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特征: 单一的登山观光旅游向综合服务的线性深度体验式模式发展。主要呈现以四峰三沟为主要自然资源开发的固态区域向围绕户外运动主题,依据地形特点与产品功能开发的一个服务中心、一条特色通道、 三大功能进行分区的综合服务山地户外旅游地空间特征。在制定了《四姑娘山风景区户外活动基本计划(2017-2030年)》之后,目前该阶段的规划中四姑娘景区结合户外运动特色以及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实施过程,居住环境、居住空间、生产空间的规划与升级、 生态空间的核心保护区合理开放程度已逐渐随着人地关系而演变。

表2 四峰三沟与一心、一带、三区、两线、多节点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

3.3 未来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趋势

人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点是在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中追求物质文明与环境优化的和谐[7]。据了解,都江堰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将在近5 年内完工,根据项目的车站设置和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从都江堰到石姑娘山的山区铁路运输在初期,短期和长期的年客运量将分别为68.03亿人/ 9.52 亿人和11.52 亿人。交通布局的演变,将改善四姑娘山沿线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户外旅游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范围,增加居民收入。但面对如此大的机遇面前,对于资源地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将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可持续、生物多样性均产生持续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开放程度以及交通便利性,人地关系中发展与破环并驾齐驱。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会随着游客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其中包括山地户外徒步线路的开发、住宿承载力容量、游客集散和停车场的布局等方面。以现有的四姑娘山土地承载力、生活生产组织活动、生态环境开发程度、 生态安全格局现状是难以应对都四铁路建成后所带来的旅游冲击。

4 人地关系下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发展的路径优化

人地关系系统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原则[4]。山地户外旅游中的人类活动承载于山地户外旅游自然环境之下,并同时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形式反馈于环境系统。四姑娘山通过对户外活动项目规划及实施中,将山地资源转换为项目聚集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经济生产活动转变,并在宏观尺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布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基于人地关系与山地户外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空间的变化而提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优化建议。

4.1 山地户外旅游之“人”:生活空间多元化打造

4.1.1 生活空间拓展与质量提升,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发展

四姑娘山山地户外生活空间的重构需要将生活空间置入景区山地户外发展体系,从生活空间建设的整体出发,不仅要满足原住民的个体需求,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必须考虑社会发展趋势。从集散型的居住生活空间,到四姑娘山统筹下的工作生活空间的过渡与拓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客观环境作用越加明显。以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山地户外旅游地功能的共存共融为着力点,在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环境设计中围绕产城功能营造开放共享空间;围绕设施配套共享形式居民生活、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休闲健身交流等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对于居民生活空间,政府可保留现有藏族村落的建筑风貌,配套完善相应的市政设施,在保证地质安全、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带动了村庄的健康发展。同时,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生活空间的重建必须遵循几项原则:差异原则,人本原则,发展原则,文化原则。基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差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充分尊重生活方式的特征,并建立一种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8]。对于居住空间、教育医疗共享空间的合理规划打造、 山地户外旅游中商业空间建设均要根据社区规模选择适当经营方式与当前适应性和未来可变性进行再度考虑和构架。

4.1.2 多元文化生活空间打造

四姑娘山被当地藏人尊崇为圣山,四姑娘山镇和风景名胜区的居民包括藏族,羌族,回族和汉族,其中以藏族为主,该区域的藏族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嘉绒藏族。景区内由山地户外环境形成的具有山地特色的生活与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游牧、民俗朝山会和宗族族群、传统建筑4 个方面。多元空间,不但包括当地人文地理文化,还包括输入性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在参与主体需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美好生活愿望,参与客体满足其对山地户外旅游的体验感及健康休闲的行为导向。四姑娘山嘉绒藏族文化与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建设时须兼顾到地域藏族文化的连贯性和生态文化的整体性,需突出四姑娘山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空间的重建是人与人之间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提高原住民的文化信心,鼓励居民立足于嘉绒藏族文化表达形式而进行创新,利用好山地户外旅游消费市场带来的外来文化主体,与本地文化的和谐交融,形成他者文化到我文化的影响和转变。政府引导四姑娘山嘉绒藏族文化活动市场健康发展,使原住民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生产生活经营活动时,以山地户外旅游中涉及到的吃住行与参与体验为文化经济活动线展开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打造时凝练四姑娘山嘉绒藏族文化特色,人文文化博物馆和展馆等红色文化、藏族文化、山地户外文化等作为与参与者引起共鸣的情感因素和环境吸引力。

4.2 山地户外旅游之“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

4.2.1 注重生态价值引领与资源地的协调

四姑娘山丰富的山地户外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旅游观光者、户外爱好者前来。人类长时间在自然环境地所进行的人地生活生产活动对于四姑娘山存在着部分污染源。可对功能性设施进行改善,例如游客中心,游客洗手间,旅游标牌、 旅游休息区等生产活动区和沿线的开发区等也应坚持生态、文化、国际和人性化。因此,需要在景区内和景区周边设立生态安全屏障,加大公共卫生设施、环卫设施配置投入,将人为污染制造物处于一个可控状态。基于一心、一带、三区、两线、多节点的功能分区,沿线建立对污染物进行收集、转运、填埋系统和污水统一处理,建立山地户外旅游中因地制宜配置的环卫保障系统。

结合环卫屏障设立的同时,以几大板块活动区开展生态修复区划与评价,加大景区裸露植被恢复、林下枯枝和乱石的清理力度,为森林,草地,湿地,沙漠和过渡地区建立生态恢复路径。对于山地户外旅游开发探索生态空间治理有效模式,研究在山地户外自然区域下,不同地貌、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空间建设的有效模式,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对四姑娘山藏区村寨、传统文化、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挖掘与传承、关注于少数民族村寨的“人-文-地-产-景”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9]。

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以特有的人文地理资源和传统藏区村寨生产空间为孵化器,孕育打造难以复制的户外活动体验感和传统村落传承与创新的保护发展有机体,从而实现生产空间中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10]。山地户外旅游生产空间则是实现多元山地户外经营主体共同利益的空间载体。通过深入景区经营主体,针对性地优化重组生产空间资源要素,解决生产空间基础货物实施和共享配套设施空废化、 山地户外旅游从业者老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面对规划与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景区经济活动经营主体共生能力,来推进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生产空间可持续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首先,可以从项目规划的合理利用出发,构建“点-线-面”山地户外旅游生产空间体系,以夯实景区内经营主体共生界面,拓展山地户外活动与观光旅游经营的立体空间和非物质空间。其次,提升景区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以强化户外活动经营主体共生能力,发挥山地户外旅游经营主体在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后,改善和营建新的商业经营与藏区村寨原住民人居环境共生空间; 政府加大对户外运动设施的投入,鼓励和引导藏族村民从事与山地户外旅游有关的第三产业工作,引导村民致富。从而充分发挥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资源可持续配置与利用在生产空间重构的内生拉力和外在推力的作用,鼓励并保证共生管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生产活动集聚区与山地户外旅游活动区生产空间人地协调的共生[11]。

5 总结与讨论

山地户外旅游地域内人地要素的互动促进了其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人地关系对于山地户外旅游空间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12]。在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四姑娘山主要经历了原始村落农牧业基础阶段、 农牧业向旅游服务第三产业转变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面临空间优化和升级的阶段。目前四姑娘山以人文地理资源为依托,在主客体的参与下持续性的从事第三产业相关活动,空间中所呈现的“人”的生活生产组织活动、“地”的环境承载量、“人与地”所产生的生产力作用3 个重要特征构成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核心驱动力。人地关系下的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与发展研究对解决四姑娘山人地发展矛盾具有借鉴意义,也可为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不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空间将朝着科学规划、 尊重人类生活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空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生产空间统筹方向发展[13],对于研究人地关系下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山地户外资源地区探究人地关系与山地户外旅游空间演变的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山地空间
山地草甸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国外老年人生活空间概念、理论模型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年年有鱼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