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在预防产后尿潴留中的作用评价
2021-05-24姜丽英
姜丽英
(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山东烟台 264000)
尿潴留是指产妇存在尿液排出障碍,并且滞留在膀胱处,主要是由于手术、麻醉等因素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产妇产后出现尿潴留会使其膀胱过度充盈,下腹胀满不适,子宫正常收缩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泌尿系统感染,严重时,甚至会使产妇出现膀胱破裂,不利于产妇产后康复[2]。传统治疗方式为保留导尿管,并且借助饮水诱导产妇排尿,预防尿潴留,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3]。作为女性重要的组织,盆底肌肉不仅可以维持及承托患者多数盆腔脏器,还能够维持患者尿道括约肌及直肠正常工作。 因此,加强产妇盆底功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概率。 该文以 2018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该院收治的42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 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在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2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产妇,并经阴道自然分娩。排除标准:分娩前产妇存在尿潴留; 产前服用无痛分娩药物;佩戴心脏起搏器。依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 21 例。 研究组年龄 25~39 岁, 平均年龄为(27.35±1.21)岁;孕周 38~42 周,平均孕周为(38.59±1.12)周;会阴撕裂 13 例,会阴侧切 8 例。 对照组年龄24~36 岁,平均年龄为(28.42±1.40)岁;孕周 38~41周,平均孕周为(39.17±1.35)周;会阴撕裂 10 例,会阴侧切11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相关措施。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功能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电刺激生物反馈:临床医师需指导产妇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 (武汉弘景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EVA-C930 型,鄂械注准 20152541522)。 在治疗前,需将注意事项、感觉强度向产妇进行详细解释,按照使用说明书启动仪器,并在启动仪器前对产妇腹部和骶部进行清洁,随后将耦合剂涂在电极片上,贴于产妇骶部两侧和耻骨联合上部。临床医师在调节仪器强度时,应观察产妇的反应,在产妇可接受范围内调节强度。 治疗时间为 20 min 左右,2 次/d,30 d 为 1 个治疗周期。 应按照产妇反馈的实际状况,将电流强度由0 开始逐步增加至产妇产生刺激感但并未出现疼痛感为止。 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结束后,应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训练。
(2)盆底功能训练:①放松训练。临床医师可以按摩产妇的腹部及臀部,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2次/d。 ②盆底肌训练。 指导产妇呈仰卧位,在产妇呼吸平稳后,引导产妇做深呼吸,吸气同时收缩尿道、会阴及肛门,保持5~10 s 左右。 呼气时,需放松肛门及会阴,约6 s。在锻炼过程中,产妇需放松大腿部肌肉。以上流程反复练习10 min 为1 组,每小时练习2 组。③腹部肌肉练习。 指导产妇完成桥式运动,保持10 s左右后,放松5 s,反复训练 5 min 为1 组,每小时练习2 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张力改善情况,主要评估指标包括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2)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的尿潴留发生率。
(3)比较两组产妇残余尿量、日平均尿失禁频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盆底肌张力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张力改善情况对比()
表1 两组盆底肌张力改善情况对比()
组别研究组(n=21)对照组(n=21)t 值P 值阴道收缩压(cmH2O)治疗前 治疗后阴道静息压(cmH2O)治疗前 治疗后21.75±4.77 21.68±4.23 0.050 0.480 37.85±6.22 26.18±5.41 6.487 0.000 20.13±6.32 20.29±6.01 0.084 0.467 31.16±7.38 25.47±6.12 5.234 0.000阴道收缩持续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2.51±0.47 2.59±0.63 0.466 0.322 5.81±1.15 3.44±1.27 6.339 0.000
2.2 两组尿潴留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尿潴留10 例,发生率为47.62%;研究组患者发生尿潴留3 例,发生率为14.29%。研究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9)。
2.3 两组残余尿量、日平均尿失禁频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残余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频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残余尿量、日平均尿失禁频率对比()
表2 两组残余尿量、日平均尿失禁频率对比()
组别 残余尿量(mL) 日平均尿失禁频率(次/d)研究组(n=21)对照组(n=21)t 值P 值32.18±10.26 43.39±11.47 3.338 0.001 0.87±0.22 5.36±1.23 16.467 0.000
3 讨 论
产妇产后出现尿潴留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原因为分娩时产妇盆底肌肉与阴道壁被挤压而出现松弛,导致产妇膀胱与尿道黏膜出现水肿。 除此之外,分娩时会阴撕裂也会导致膀胱括约肌出现痉挛,使产妇盆底功能出现损伤,无法实现自主排尿[4]。 另外,产妇会由于不习惯卧床排尿及对于产后的恐惧,并不愿意进行排尿,导致产妇出现尿潴留[5]。传统治疗方式会选择保留导尿管,同时引导产妇进行排尿,但是其效果不佳,且极易导致产妇出现尿路感染,所以现阶段通过训练产妇盆底肌从而预防产后尿潴留为产科医生的主要任务[6]。
使用康复治疗仪主要是刺激产妇盆底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电刺激可恢复因受挤压而失去兴奋的神经细胞的活跃性,从而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提高产妇尿道括约肌和盆底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使产妇恢复自主排尿功能,重建兴奋神经传导通路,缓解盆底肌肉的痉挛[4]。临床医师引导产妇收缩盆底肌,提高肌肉张力与收缩力,改善肌肉强度,避免膀胱器官出现脱落, 加快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及阴道收缩力的康复。分娩时,胎儿会挤压产妇膀胱壁,使之出现生理性改变,收缩能力减退,若未进行康复训练,长时间后会出现功能性障碍[7]。在训练时,临床医师引导产妇收缩会阴,产妇膀胱会进行无意识收缩,从而使膀胱呈现挤压状态,长时间锻炼后能够有效改善产妇膀胱暂时性收缩困难的状态。 在妊娠过程中,产妇腹壁肌肉由于扩张时间长, 腹部肌肉会出现松弛且无力的状态,导致膀胱的存储量增多,腹壁对膀胱壁压力较小,这使得产妇虽然尿量增多,但是腹部感受压力较弱,尿液大量聚集在膀胱处。因此临床医师引导产妇加强腹部肌肉训练,不仅能够使产妇腹部肌力提高,还可以加大膀胱压力,促进膀胱排空。另外,临床医师引导产妇进行肛门与尿道括约肌收缩,可有效避免产妇出现尿道口不紧、尿液渗出状况;调节盆腔内的血液循环,使产妇膀胱壁生理性改变状态得到改善,缩短产妇括约肌收缩能力恢复时间,预防产妇出现尿潴留。
据表1 与表2 可知,产妇在临床医师引导下,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能够改善产妇盆底肌肌张力,建立神经细胞的传导通路,改善产妇盆底功能;经治疗,研究组产妇阴道收缩压(37.85±6.22)cmH2O、阴道静息压(31.16±7.38)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5.81±1.15)s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18±5.41)cmH2O、(25.47±6.12)cmH2O、(3.44±1.27)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残余尿量(32.18±10.26)mL 及日平均尿失禁频率(0.87±0.22)次/d 均优于对照组的 (43.39±11.47)mL、(5.36±1.23)次/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