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系统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
2021-05-24王静
王静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式,多用于老年人。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及髋关节周围肌肉群萎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或跌倒,极易发生骨折[1]。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好、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该法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预后不佳[2]。 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其疼痛感,以促进其身体恢复,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3]。 因此,对该病患者实施合理的康复锻炼与护理在促进其预后康复中至关重要。该研究对该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收的96 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分析系统康复锻炼配合护理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接收的96 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经详细了解后均签署相关文件并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受损严重者;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者。疾病类型:32 例股骨颈骨折,45 例股骨头坏死,19 例骨性关节炎;手术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57 例,半髋关节置换术39 例。 以康复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0 例;年龄 52~84 岁,均值为(67.6±2.3)岁。 实验组中男 30例,女 18 例;年龄 53~86 岁,均值为(68.4±2.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进行对比。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一般护理:(1)每天定时查房,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2)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日常生活指导。(3)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前期嘱患者制动休息,后期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
1.2.2 实验组
患者接受系统康复锻炼与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1)康复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整卧姿,避免挤压骨折部位或重力刺激, 保证局部血液循环正常,以促进骨骼组织愈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做好肢体固定,并辅以相应的按摩,定时翻身叩背[4]。 在饮食方面,因患者活动能力受限,活动量减少,肠胃不易消化,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搭配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同时也要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搭配,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重点增加补肾、补钙的食物,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豆类制品、瘦肉等,避免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类食物,促进患者骨折组织愈合[5]。(2)康复锻炼:术后麻醉药效消失、肢体有触感可自行活动时,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即身体放松后,锻炼股四头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感受到用力收紧股四头肌,坚持10 s 后逐渐放松,停顿2~5 s 继续重复该动作,反复进行 10 组,每天 2~3 次。此外,还需指导患者进行髋部屈曲训练、踝关节训练及站立训练[6]。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在护理人员、家属或支架的协助下床行走,初期可简单在病房内坚持站立姿势,待身体有一定的支撑力之后,可由护理人员或家属搀扶着在病房外缓慢行走,逐渐过渡至上下楼梯等训练[7]。早期康复锻炼应在护理人员陪同下进行,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姿势,待后期患者练习较为标准时,可鼓励其自行训练。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指导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告知日常需注意的事项,不宜进行的运动或功能锻炼,确保出院后能够维持良好的康复进程[8]。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分别采用 Harris 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以及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疼痛、畸形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2)术后不良事件包括压疮、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
(3)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从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采用百分制,≥85 分为满意,60~84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HHS 评分与BI 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HHS 评分与BI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HS 评分与B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HS 评分与B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
组别HH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BI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48)对照组(n=48)t 值P 值59.24±12.83 60.14±11.32 0.364 0.716 79.16±13.74a 68.03±12.68a 4.124 0.000 57.79±5.16 56.58±5.05 1.161 0.249 78.52±6.67a 67.38±5.48a 8.941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17%比对照组的22.9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92%比对照组的79.1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骨伤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大多病情比较严重,因此,骨科的护理工作也比较复杂。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骨科治疗中,通过将患者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替换为人工关节假体,从而缓解疼痛并改善关节的活动能力[9]。但该手术会引发诸多的并发症,因此,在术后应加强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术后身体康复。
肌力训练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并提高下肢肌力,有助于早日下床活动。通过肌肉训练,能够提升下肢肌肉及骨骼的韧性和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避免肌肉萎缩、压力性受创、溃疡、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缓解疼痛[10];从该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经康复护理后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17%比对照组的22.92%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出院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功能训练的注意事项以及坚持训练的重要性,监督患者持续进行功能训练,并给予一定的协助、配合,从而促使关节功能在合理科学的训练下得以改善;通过日常康复护理及饮食指导等措施,保护患肢,加强营养支持,对机体状况进行改善,为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通过不同的关节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提升关节的活动度,辅以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促使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在该研究结果中,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HS 评分与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 HHS 评分与BI 评分均较护理前得到了提升, 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及日常生活指导,规范患者生活中的自我护理方式,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并积极参加运动锻炼,提升其对生活和恢复健康的信心, 使患者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疾病,促使患者加强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 从该研究结果数据可知,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7.92%比对照组的79.1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及护理在临床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康复护理是手术结束后新的开始,也是术后恢复的重要阶段。加强术后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促进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升肌腱和肌肉的活动度,减少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患者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系统康复锻炼及护理,对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降低了术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