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龙江剧表演艺术特色
2021-05-24柴进
柴进
龙江剧是黑龙江独有的地方戏,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的音乐扎根于黑龙江民间艺术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并且结合了民间说唱和歌舞等艺术形式综合发展而来。七十年来龙江剧在吸收了京剧、评剧等姊妹剧种优长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典剧目《寒江关》《皇亲国戚》《荒唐宝玉》等逐渐被观众熟知并喜爱,获得瞩目成绩。龙江剧的表演不同于京、昆,它更具有俏皮灵动、粗犷豪迈的艺术特点,龙江剧的艺术特点与魅力正在逐渐成熟并广为所知。
龙江剧唱腔的艺术特色。龙江剧早期音乐脱胎于二人转、拉场戏等东北民间音乐,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地方音乐的特点。在唱腔上形成了两大体系,一种以“四平调”为主,以“文嗨嗨”“武嗨嗨”“胡胡腔”为辅的唱腔;另一种以花四平调为主,融合“红柳子”“抱板”等曲调。为表现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还综合运用二人转、拉场戏里的腔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节奏板式上,常用板眼与二人转基本相同,根据音乐内容配合板式变化,不再受唱腔结构和体制的限制。经过整合、调整发展起来的龙江剧唱腔音乐融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长处,具有开阔抒情的特点,又具备黑土地豪迈粗犷、热情诙谐的地方魅力,让人耳目一新。
龙江剧舞蹈的艺术特色。龙江剧以“二人转”为母体,二人转是故事性的歌舞表演,龙江剧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拉场戏、京剧、评剧、梆子戏、民间舞蹈的养分,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其舞蹈、身段元素,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龙江剧在二人转舞蹈“扭”“逗”“耍”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比如在“扭”的继承上,要求“扭得美,扭得俏,扭得合情合理,扭得大大方方”。不同的角色人物,扭的方法和风格不同,要扭出特色,在经过多位艺术家的改革、提炼后,总结了十几种扭姿,要求肩要动,腕似鱼,腰要活,脚步不断变化,并且不同的表演者在体悟角色的基础上,都有个性化改造。《松江魂》和《九腔十八调》中的扭就扭得各具特色,与众不同。不同的表演形式要运用在不同的表演场面中,比如“滚地龙”要运用在多人行进的场面中。二人转的舞蹈夸张、火辣,龙江剧对这些进行了戏曲化、程式化的加工,使之更加生动典雅,更加适合表现东北人直率、坚毅的性格,突出了剧种个性,富于浓重的地域色彩。
龙江剧剧本文学的艺术特色。成长于“北大荒”的龙江剧,文本创作在骨子里就有一种自由不羁的生命意识。无论是胆大泼辣的刘金定、女中豪杰花木兰,还是反抗专权的贾宝玉,他们都具备一种“龙江味”,富有一种土野之美。在龙江剧创作出的人物谱系里,都有广阔坦荡的胸襟、热情似火的情怀、无所顾忌的追求,让观众好像见证了专属于东北地方戏曲里的人性。他们不向环境屈服,不做命运的奴隶,正是黑土地人民的寫照,诠释出龙江剧所崇尚的艺术精神。在题材选择上,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传统新唱,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是来自于寻常百姓身处底层的挣扎和呐喊,是不甘于屈从的抗争和怒吼。龙江剧的文学魅力体现了地域性和平民化,是高天厚土上生命的呈现和张扬。
龙江剧艺术除具备地域性、舞蹈性、创造性、包容性等审美特色之外,在艺术呈现上还发展了唱腔板式融合性、舞蹈身段的独特性、主题创作的悲剧性,因此龙江剧在成长打磨的过程中日臻成熟和完美。当然龙江剧在发展中也遇到过坎坷和瓶颈,也存在剧本创作不足、主题挖掘不深、艺术手段不够、人才培养不济、观众日益流失等问题,因此要坚持继承与创新,不断在传统艺术和横向剧种中挖掘和探索。最重要的是保持剧种的本体性,体现出龙江剧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审美魅力,让它成为中华艺苑中光彩夺目的一朵,能与其他剧种同台媲美。综上,龙江剧在发展中要保持初心,发扬龙江剧的“精气神儿”,不断提高和升华,让这股野性的不羁的“黑旋风”再次冲击中国剧坛。
责任编辑 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