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话剧创作演出综述
2021-05-24刘平
刘平
2020年是极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病毒的暴发对各项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2020年2月起,各种舞台演出停止,一切戏剧活动取消,直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至2020年7月,剧场舞台演出才陆续有限制地逐步开展。最初是描写抗疫题材话剧的创作演出,之后是描写脱贫攻坚题材话剧的展演。
一、生活,是戏剧创作的源泉
新冠肺炎病毒的突然来袭,使各种舞台演出活动按下暂停键,但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并没有停止。他们一面深入抗疫第一线,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抢救生命、保卫生命的阻击战、攻坚战中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一面思考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中,有英勇无畏冲上一线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有为这场战役提供后勤保障的医疗机构,还有以各种方式为抗疫贡献力量、不顾个人安危的志愿者、社区居民、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等。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人被病毒夺去了生命,由此也惊醒了千千万万活着的人,使他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改变观念,反思自己,清洁心灵,就像被一场大雨洗刷一样,亮出了崭新的容颜。而作为时代的眼睛和心灵窗户的艺术家们,不仅以其责任心和使命感记录下了在这场“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思想震动和心灵悸动,而且把激情与感悟化为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为观众留下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让人们在咀嚼回味中感受到了一种艺术的审美和诗的意蕴。
1.激情,催开一朵朵艺术之花
新冠肺炎病毒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让一直生活在安详环境中的人们顿时感到手足无措,惊慌、恐惧、无奈。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看到了中国人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看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韧性与耐力,更看到中国人的智慧与勇于探索的苦干力量。首先是那些白衣天使们,舍家别子,雷厉风行,披挂上阵,第一个冲向最严重的疫区武汉。他们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其豪迈的气势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也震醒了那些曾经昏睡的人。有榜样的引领与鼓舞,人们一致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第一线的“战士”们送给养,购买医疗器械,保障后勤供给。他们摈弃了一切恩恩怨怨,抛却了一切的私心杂念,积极地行动起来,有效地防控、阻断病毒的源头,一场“全民性”的战争就这样打响了。他们战胜了种种心理恐惧,从慌乱的情绪中坚定地站立起来,与病毒恶魔展开了殊死搏斗。
《因为有你》(编剧解涛)所展示的是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那种“匹夫有责”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及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投身抗疫洪流中的那种义无反顾的豪迈情怀。段波作为某医院的领导,他非常清楚这次驰援武汉抗击疫情意味着什么?他说:“此去是为了抗疫情,救苍生!这是医生的职责和使命。我们都做好了准备,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因此,他語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千万要保护好自己,你们是我带出去的,我一定会把你们一个个活着带回来!”儿子段一铭跟他要求去武汉一线,他一句话就驳回,其理由是:“你是我儿子,我得为你的安全考虑。”可儿子却不高兴了:“你儿子是儿子,别人儿子就不是儿子?您不可能这么狭隘了。”黄英护士的母亲重病,她仍坚决地要求参加医疗队,母亲不但不反对,还告诫她:“不要给江苏医疗队丢人!”几句简单平常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了白衣天使的使命担当,凸显了他们舍己救人的心灵美。《鸽子》(编剧王宏,南京市话剧团)以一只鸽子的视角,描写武汉、南京两地六组小人物在疫情的暂停键下所发生的情感变化与思想升华。这些普通人往日积存的恩恩怨怨,在疫情发生的那一刻,突然间发生了转变,什么嫉妒、仇视、决裂,都变得无足轻重,在一致抗疫的号令下,他们重新聚集起来,唯一想到的就是能为抗疫——支援武汉做点儿什么。整天沉浸在“诗人梦”里的啃老巨婴莫文蔚,开始学会自己动手打理自己的生活;叶婉莹医生为找到更多的医疗物资而去求助前男友吴越;发誓与父亲断绝关系的吴越为了支持叶婉莹而向父亲求情,把医疗物资捐给武汉;对丈夫墩子与“太太”的婚外情心怀怨恨的春泥,在得知“太太”怀了丈夫的孩子,且身染病毒的情况下,两人的婚姻得到了和解。
在疫情发生的最困难时期,中国得到国际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的援助,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国际主义责任,尽最大努力支持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生死24小时》(编剧王伯男,导演钟海,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描写了中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当中国政府接到国际邮轮赛琳娜号的求救后,果断地做出决定,在24小时内对邮轮上4000多名游客和船员进行新冠肺炎的排查与救助。以战时状态、战时速度妥善地处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消除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及其办事效率的怀疑,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人民至上》(编剧刘金妮,导演李伯男,中国国家话剧院)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写了一个转变的人物肖志家。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因抢救一个10岁孩子失败,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想转行到医药公司。可他心里又放不下,疫情暴发后他第一个报名冲上抗疫第一线。《护士日记》(编剧陆军、袁香荷)写人物的转变,触及人的灵魂。女儿董丽丽特别不理解作为护士长的妈妈董芳每年春节都“失约”,不能陪伴家人过春节,因此长期与妈妈对抗。直到妈妈为救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她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了妈妈的日记,才了解了妈妈,理解了妈妈,逐渐懂得了作为一名护士的人生价值。因此,她也立志做妈妈那样受人爱戴的人。《社区居委会》(编剧李龙吟,导演任鸣、唐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抗疫题材中另辟蹊径,描写社区居委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塑造了多个可亲、可信的小人物。《门里门外》(编剧、导演马岩,伴路人戏剧出品)是民营话剧社团创作演出的作品,写一群住在一个单元里的小人物,因为疫情而被临时隔离,由此发生种种矛盾,也产生了一件件让人感到暖心的真情故事,人物形象比较鲜活。
2.感悟,让激荡的生活化为艺术诗情
创作需要激情,但更需要作者在生活中的深刻体验与思想感悟,即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疫情来得突然,抗疫战斗轰轰烈烈,创作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匆匆动笔完成作品,其精神可嘉。但这样的作品写得快,也就避免不了内容上的浅,思想深度不够。还有一种现象,一些剧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沉淀,缺少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主题的提升。在这方面,话剧《逆行》(编剧赵瑞泰,总导演王晓鹰,导演王剑男,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创作,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作家以自己的亲身感悟,不仅写出了疫情来袭时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的真实状态——直接写抗疫一线的生活,而且深入到人物的情感深处,写出了在与疫情进行搏斗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与精神升华。
该剧是赵瑞泰先生把对生活的感动提升到审美层次的一部有艺术魅力的作品,突出特点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写出了艺术的美,在琐碎的事件中写出人物的独特个性和不同的理想追求,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写出了人物淳朴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普通人中写出了敢于担当的英雄情怀,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永不言败、敢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该剧在塑造英雄模范人物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即摈弃了空喊口号、讲空洞的理论、讲豪言壮语的弊病,而是通过感人的生活细节塑造英雄,充分表达出英雄都是普通人的创作理念。剧中有几场戏最为动人,一是刘宇先与妻子洪玫的对话。刘宇先自己患了绝症——“渐冻症”,但是,作为医院呼吸科主任,当新冠肺炎病毒突然袭来,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与安危,而是毫不犹豫地带病“出征”,竭尽全力抢救病人。但他的心里并非没有担心与恐惧——“我怕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怕我带的这些孩子不能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地回来,我怕我们的医疗系统顶不住病毒越来越凶猛的进攻……”他对妻子说,别人看着我很镇定,实际“我那是硬撑出来的”。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他非但没有逃避,而是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医生的信心。“我们救回来一个生命备倍感欣喜,被病魔夺走一个生命就痛苦万分。”正是在同病魔进行的斗争中,刘宇先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的灵魂与精神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江老师!我可不是为了工作不顾身体,我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我是经历了这段特殊的日子后,对今后这几年该怎么过又有了新的想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医生,就是要与病魔争夺生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这是我选择的天职,也成就了我的命运!”这样的人物不仅真实、感人,而且让观众感到亲切、可信。“这次疫情,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刘宇先医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疫情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与珍惜。
不只刘宇先,每个人都在与病魔进行搏斗的过程中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都在调整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年轻护士江晓玲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却没有一点儿娇惯之气,刚从护士专业毕业,就赶上新冠病毒暴发,她没有多想就报名参加一线战斗。病人多,设备不足,人手不够,医生护士都加班加点与病魔赛跑抢救病人。这对江晓玲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再苦再累她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流过一次眼泪。可是在同父母亲打电话时,她哭了,不是为自己,而是回想起那些被病魔夺走生命的病人,她感到“心理憋得慌”。“這是我第一次看着我的病人在我面前死去,而我却无能为力。我学生时代所有的自负和骄傲都被现实砸了个粉碎。”正是在这些艰苦的磨炼中,江晓玲们逐渐成熟了,成长了。“爸妈,你们放心,我能自我调整,下一个病人还在等着我帮助他,下一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不知道,但我一定会拼尽全力!我不想再看到任何一条生命在我眼前被病魔夺走了!”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脚踏实地的坚定信念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在疫情暴发最严酷的时期,“志愿者”们也不甘人后,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把自己的安危抛在脑后,千方百计想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武汉封城了,医护人员上下班没有交通工具,有人开着自己的车接送他们,一句“我是志愿者,来接送你们医护回家的”不知温暖了多少医护人员的心,感动了多少人,激励着他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有人为医护人员送上一碗热干面、一盒可口的饭菜;有人为社区居民买粮买菜买药;有人则管理社区卫生……他们就像战士一样,上战场(出发)前先写下“遗嘱”,义无反顾,不计报酬,充分显示了武汉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敢于担当的英雄精神。当病魔袭击最严重的时刻,人们自发地唱起“国歌”时,观众分明感到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豪迈与毅力;当武汉“解封”的那一刻,人们不约而同地喊出“当时,我在武汉”时,每个观众的心灵都受到了极大震动,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力量——中国人的力量!看到了一种“自豪”——战胜疫情的畅快与喜悦!
淮剧《谷家大事》(编剧陈明、袁晓亚,导演李杰,江苏建湖县淮剧团)没有写抗疫一线,同样十分感人。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写了熟悉的真实生活——疫情暴发时,江苏建湖县一位种粮大户不顾自己的损失为抗疫前线武汉捐粮的感人故事。该剧的创作视角独特,以抗疫为大背景,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写出了每个人的复杂情感和生活的合理性,以及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面前人物思想转变的自然性与可信性。人们都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可是,如何处理好国事和家事的关系,却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容易。退伍老兵谷年富为报效国家的恩情想向武汉捐出全部存粮五万斤。他的这个“决定”犹如一滴水掉进油锅里炸开了,反对的不只是做粮食买卖的亲家翁顾山,更有多年来同甘共苦的老妻。亲家要他履行合同,赔偿损失;妻子说:“置下这份家业,耗尽了我们俩半生的血汗哪!订出的所有合同作废了,要赔偿人家几倍损失,钱从哪里来?两条生产线的贷款,又怎么去还?工人工资、种子化肥,各项杂支要开销,全部库存大米捐出去,家里就剩下承重墙,一夜掉进债窠了!我明白,你是党员、老兵,你说的、做的都对,都好,都在理,都应当……可我实在扛不动了!”一席话让谷年富感到非常“愧疚”——“老太婆,我对不起你呀!”“为了家你拼尽全力不言累,为儿女你如牛负重肩头背。笔笔账你都算得对,可疫情压城城欲摧!老伴啊,亲人哪,有家无国家何在?金山银山灰一堆。……恳求你理解支持共挽臂,谷年富再拼五载还你一个美好晚年夕阳余晖。”戏就是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写活了人物,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境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感人的人物!
纵观抗疫题材的戏剧演出,笔者深深地感到,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生活的孕育,离不开作家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要写生活中的人物,不是臆造英雄。所谓“英雄”,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对有错的普通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假如一个人物形象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深刻的思想蕴涵支撑,一味地高大,只能是一个空架子;一味地煽情,也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二、观念,是戏剧创作的钥匙
2020年,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喜讯不仅鼓舞着全国人民,也激动着作为时代的眼睛和心灵窗户的艺术家们,以其责任心和使命感,用手中之笔,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把激情与感悟化为一部部优秀作品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2020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进京演出12台,线上演出55台,为观众留下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让人们在激动与兴奋中感受到了一种艺术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力量。
1.塑造鲜活人物,为扶贫英雄画像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不仅让多年来深受贫穷困扰的中国人感到兴奋,也令全世界刮目相看。革命先烈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描述的理想中国就是小康社会。中国先哲和中国农民千古相传的追求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均贫富”。今天,中国的脱贫攻坚无疑是人类减贫事业中的一次壮举。为此,那些为脱贫攻坚做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的扶贫干部们,就成为人们最敬仰和怀念的人。为他们树碑立传,也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描写脱贫攻坚题材的戏剧中,我们看到了诸多可亲、可爱、可敬的扶贫干部形象。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编剧代路、廉海平)精心塑造了一位“奉人民为父母”“情同手足把百姓疾苦放心上”的扶贫干部马向阳的动人形象。为改变大槐树村贫困现状,马向阳用自己准备结婚的30万元堵上村里被骗的土地流转金,为此与未婚妻林小曼发生了激烈矛盾冲突。马向阳忍受着情感煎熬,遵从“初心”为村民办事,最终感动了林小曼,全村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收获。
豫剧《重渡沟》(编剧何中兴、姚金成)描写驻村干部马海明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冲破重重阻碍,带领村民在“山高地穷路偏远”的重渡沟,因地制宜,开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朋友吕二涛的龙惠集团想在重渡沟开发房地产,用重金收买马海明。马海明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他说:“再难我也不能办那对不起乡亲们的事儿!”表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为实现人民“过好日子”的理想不懈奋斗的崇高追求。
话剧《情系贺兰》(编剧陈鹏、费守疆,导演徐涛,中国煤矿文工团)描写从东南沿海福建来到大西北贺兰山西海固的扶贫干部郭闽兰,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实干行动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与信任。她不顾身患病痛,带领乡亲们在“砾石遍地,千年未垦,万年未植”的茫茫戈壁荒漠上开荒种植葡萄,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不仅帮助当地乡亲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了追求富裕生活的坚定信念。
像这样的优秀干部还有《扶贫路上》中的黄文秀,用个人的选择与牺牲,诠释新时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心中有光,不怕路远”就是她一生追求的形象写照。《县委书记廖俊波》中的廖俊波,以“一个樵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经过多次下乡调研,找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创业路子,用智慧在速度与效率间平衡,用信念在困境与质疑中坚持,把干部百姓拧成一股绳,带领乡亲们摘掉贫困帽子,让他们看到了实现理想生活的希望。《李保国》(河北梆子)描写大学教授李保国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薪火》(话剧)讲述三代党支部书记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天坑里”,带领村民转变观念,修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事迹。
扶贫干部们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他们在扶贫工作中的实干精神永远留存,就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广大人民心中!
2.扶贫先扶志,展现人的新精神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帮助贫困村致富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一些地区或一些人那里,事情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你去帮助他脱贫,他却津津乐道小农经济生活,满足于“吃饱肚子,冻不着身子”。还有些人滋生了懒惰思想,吃粮靠要,花钱靠给,不愿出力,更吃不得苦。异地搬迁他不愿意去,故土难离;找好了工作他不愿意干,想自由自在。这些行为都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党中央适时地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的要求,加快了扶贫工作的进展。因此,脱贫攻坚绝不只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物资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贫困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鸭儿嫂》《山那边》等剧作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鸭儿嫂》(黄梅戏)中的“鸭儿嫂”是鸭儿村第一批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但她致富不忘乡亲们。在扶贫干部柳英的鼓励和指导下,她把自己的养鸭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帮扶对生活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小六子养鸭。可小六子积习难改,不愿干体力活儿,不顾鸭儿嫂劝阻去打牌赌博、喝酒,为让鸭子早出栏卖钱偷偷给鸭子喂催肥精,险些毁了鸭儿村“品牌鸭”的声誉。有人说鸭儿嫂“是背石头上山,自找苦吃”。鸭儿嫂却说“柳书记对我们多好”“我们得对得起她”“脱贫不只是柳书记他们的任务,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是鸭儿嫂苦口婆心的“批评”,把小六子引上了发家致富的正路。
《山那边》(二人台现代戏)是一部具有喜剧情趣的现代戏。大井洼村主任王长水为改变村里贫困面貌四处奔波,但他的工作方法有些简单。开办棋牌室的李二愣处处与王长水作对,村里修路,他不搬迁,不让地,争夺残疾人救济金。当他得知事情真相后,又主动去向王长水“负荆请罪”。扶贫干部高珊书记说:“年年喊脱贫,却至今难脱贫,贫的不是路不通,贫的是缺精神。”
《塞罕长歌》(话剧)讲述承德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55年坚持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三把锁》描写某厅技术员刘梦洁去曾经插队的龙泉村扶贫,却发现村里唯一的一口水井上了三把锁。她走访乡亲们才了解到,锁井的原因是村民的心锁。经过艰苦曲折的努力,她帮助村民打开了井口上的三把锁,同时解开了五百户村民的心锁,开启了龙泉村脱贫致富的金锁。《出山》(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话剧)和《花儿声声》(秦腔)描写的是贫困村如何改变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走出大山,开阔致富视野,广开致富门路,彻底改变贫困村一穷二白的面貌。
观念转变改变了人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从未有过的生产自救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攻坚工作又是对每个人的一次精神洗礼与行为改造。
3.文化扶贫,助推物质精准扶贫
扶贫攻坚,在改变边远山区落后贫穷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投身其中的扶贫干部们。当初,年轻的各级扶贫干部们满怀一腔热血,要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然而,贫困农村的复杂现实却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与意料。扶贫工作不仅让他们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使他们在扶贫工作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加智慧,开阔思路,逐渐成熟,不断成长。
《108个赞》描写青年教授余学诚受命到省内比较贫困的翠屏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一开始,他的满腔热情并没有被接纳,工作开展也不顺利。这时他才认识到“自己的书生性格必须有所改变,扶贫工作更需要灵活的头脑和敢于突破陈规的精神”。于是,他从调查研究入手,改变工作方法和办事策略,扶贫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得到村民们的认可与赞扬。
扶贫攻坚是一项大事业,涵盖面广,实际情况也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工作是有志于此项事业的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有的地区以发展经济为主,开辟多种创收门路和渠道;有的则发展旅游,助推经济发展;有的则以文化扶贫凸显地域特色,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里来了花喜鹊》(淮剧)中的花喜鹊是镇文化站的副站长,回到家乡喜鹊村扶贫。她凭着文化人的职业敏感,提出文化脱贫的主张。她团结村民挖掘“淮河锣鼓”,保护百年村落面貌,建起农家戏台,开辟乡土旅游,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轉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且以此助推了经济发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新刘三姐》和《我家住在铜鼓岭》则讲述了广西壮乡用山歌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摆脱贫困的动人故事。
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脱贫攻坚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内容丰富多彩,令人感到惊喜。然而也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即大投入打造一台戏。据说有的描写脱贫的戏投入上千万甚至几千万,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如果真的如此,这样的创作符合“脱贫攻坚”的精神吗?有一台节目,标明是“史诗剧”,实际上既没有“史”,也没有“诗”,充其量只能算一台组装起来的“主题晚会”。这样的创作,不仅有悖于艺术创作规律,也不符合“脱贫攻坚”事业的要求。
三、思想,是戏剧创作提升的保障
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的诞生,一靠作家的生活积累;二靠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三靠作家对生活剪裁的技巧。而创作要做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主要的还要靠作家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否则,即使有了生活积累,也发现不了问题,抓不住生活的本质,开掘不出深刻的主题,写不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流于生活琐事的流水账式记录,其作品的艺术质量自然不可能提高。在这方面,唐栋创作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今夜星辰》《路遥》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舞台效果,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这几部话剧无论是写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写英模人物,都摈弃了简单化、概念化和喊口号的创作倾向,写出了艺术的真实,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值得看,而且值得研究与思考。
《支部建在连上》(编剧唐栋,导演傅勇凡,江西省话剧院)是革命历史题材,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且开掘出深刻的现实意义,用艺术手法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命题深化了,突出了。该剧以“四个伟大开端”作为思想架构,围绕“党指挥枪、建设新型人民军队”这个主题,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通过“水口建党”把党支部建在连上,通过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河,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早期组织建党、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伟大创造。该剧在艺术创作方面,在反映历史真实性的过程中,突出了形象性与诗意性的表达,写出了细节的真实,比较细腻地塑造了年轻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如毛泽东在建军思想上与师长余洒度的矛盾冲突与思想斗争,充分显示出中国革命在寻找正确道路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与战士们的情感沟通,显示了毛泽东与士兵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与普通群众刘安才母亲的交流,则让大家看到了革命军队成长壮大的生命之源。连长彭三泰、战士刘安才、自卫队长文水秀等人物的塑造,个性突出,真实可信。开场利用声光电制造的战场效果很逼真。剧中的“行军”场面,几块台板随着战士们行进的脚步不断发生变化——由平地到高山,由大路到崎岖小路,形象地表现出革命前进之路的曲折与艰险,寓意深刻,具有动态的诗意美感。有观众说,该剧“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主题,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产生了思想震动”。还有人说,“看这个戏,感到热血澎湃。深刻理解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与精神,比读教科书有了生动、形象的感受,是一次精神盛宴”。
《今夜星辰》(编剧唐栋,导演傅勇凡,安徽省话剧院)依据科学家郭永怀和李佩夫妇的事迹创作,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在艰难中的坚定信念,在困苦中的执着精神,在悲痛中写出了力量,在普通与细微中写出了人格品位与高尚情操。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开拓者,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李佩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他们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该剧的动人处是写出了郭永怀和李佩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写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为科学事业献身,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郭永怀、李佩夫妇响应祖国的召唤,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美国人的重重阻拦,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建设。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郭永怀与他的挚友钱学森一起,在荒无人烟的荒凉戈壁滩上日夜奋战,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发与实验任务。郭永怀为了国家忘我地工作,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家,尤其是忽略对女儿的关怀与照顾。已经上中学的女儿郭芹过生日,他送上的礼物居然是拨浪鼓和陀螺,致使女儿失望地大哭。然而在工作上他却是一丝不苟,认真且细心。郭永怀在原子弹发射前的检查工作中,竟然在导弹弹头连接处发现了一根五毫米长的小白毛。该剧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剧中既有对人物成长历史的描写、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又有以浪漫的手法对人物情感进行的细腻描画,如车站送别一场就写得非常动人且有美感。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永怀去实验基地,李佩下放,郭芹去内蒙古插队,一家人各奔东西,本来心情都比较压抑,此时郭芹用爸爸给她买的手风琴拉起《红灯记》,来送行的学生陈一楠的妻子乔晶晶跳起了舞蹈,其场面既浪漫又温馨。不仅冲淡了大家因分别而产生的压抑情绪,也增加了艺术的美感,给人们的心灵一丝安慰与鼓舞。郭永怀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献身,在飞机即将失事的一刻,他果断地把装有重要科研资料的皮包贴在胸前,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人牺牲了,但科研资料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李佩擦干失去亲人的痛苦的眼泪,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教书育人,向青年学子传授应用语言学。晚年,她仍然在发挥余热,开办中关村大讲堂,保护中科院历史建筑,彰显出中国杰出的知识女性身上耀眼的光芒。
《路遥》(编剧唐栋,导演傅勇凡,西安话剧院)是一部震撼人们心灵的话剧,剧作家唐栋把文学家路遥写活了,立在了舞台上,扎根于观众心里。该剧的成功在于剧作家找到了与描写对象心灵沟通的钥匙,以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语言,带着体温的文字,充满泪水的情感,写出了路遥的心灵、脉搏与成长轨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路遥的平凡生活、充实的生命、崇高的理想、灿烂的人生,还有他那些圣洁的文字、真实的情感。路遥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自身缺陷,如对妻子、对女儿、对家庭的愧疚,直击人们的心灵。《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他的喜悦被妻子程远切菜的“当当声”所淹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喜讯传来时,妻子程远却提出离婚的请求,给生活增添了一丝苦涩。但路遥没有被苦涩所淹没,依然奋力前行。结尾时,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响彻大地,路遥像黄河纤夫一样负重跋涉、攀登,其情景具有言说不尽的寓意。而观众所看到的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的理想追求与坚定意志,在创造美的道路上,他的脚步是任何困难与挫折所阻挡不了的执着、坚定和沉稳,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结尾时,随着雄浑铿锵的三弦旋律响起,《刮大风》的歌声随风飘荡,只见那雪中夹带着的一个个文字从空中飘落而下,那分明是路遥用心血铸就的文字,是他用爱心凝聚成艺术美的飞舞,更是他精神升华的现实写照。至此,人们看戏时产生的情感纠结顿时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震撼了、净化了、释怀了。他们此时似乎明白了一點,文学是伟大的!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反观着生活,透视着时代,烛照着人们的心灵!
《上甘岭》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而作。剧中描写的故事是人们熟知的,如何写出新意,让今天的观众喜欢,创作者从当下的审美视角,贴近当代人的价值观,以上甘岭战役中的坑道为主场景,讲述炊事班长老马、女卫生员、被俘的美国伤员和一群具有钢铁意志的志愿军战士,在断粮断水、弹药缺乏、与组织失去通讯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的动人的英雄故事。尤其是喝“光荣茶”(尿)、老马含泪唱山东快书为连长“送行”等场面,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该剧之所以感人,首先在于主创者“以真情去描写历史,努力把宣传变成艺术”(编剧黄宏)。有观众说,“这个戏逼真地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真实生活、真实的情感”“通过一个坑道,表现了极限的生命坚守”。有人说,“这个戏把我带进去了,让我感动的原因是创作者动心了。喝尿一场让我哭了,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现实”。
《深海》写的是真人真事,颂扬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深潜300米是核潜艇建造的一个里程碑,这样的深度极具风险。为了稳定队伍情绪,黄旭华与大家一起上艇试验,成为当今世界上建造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为了国家的强大,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家,不能对父母尽孝,却对国家无限地尽忠。剧名《深海》所表现的是核潜艇的深海,也是人心、命运的深海。当黄旭华三十年后回到家乡看望白发苍苍的母亲、母亲为他梳理满头白发时,所有的观众都被这一情景感动了。有观众说,看话剧《深海》“被深深震撼到了,泪水长流,拍红了巴掌”。
《农民院士》(云南省话剧院)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用科学知识在云南边疆民族村落从扶贫、扶智、扶志开始,改变古老民族落后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及精神面貌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位与国家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百姓共情感,有个性、有血肉的优秀知识分子形象,被百姓称为最可爱的人。
《危机公关》(编剧周振天,导演韩杰,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是一部耐看且令人思考的戏,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该剧敢于直面现实,以一桩假酒案为素材,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价值观错乱所造成的社会悲剧——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戕害,对社会秩序的损害。同时,剧中也写出了道德的坚守,人性的力量,良心的醒悟,道德的回归。如三位盲人戴望远、董明亮、呼彩虹,他们被假酒致盲,使他们的身心遭受了重大打击,但他们没有对生活失望,仍然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正直无私,以弱小的力量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与人生信念,甘冒丢掉工作的危险,大胆揭露本单位弄虚作假的行为,为社会存储了人间正气,以实际行动呼唤着正义与人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在他们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许达年这个当年贩卖假酒使人致盲的罪犯,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却逃不过良心的惩罚。儿子许庆凯与戴望远的女儿戴明明恋爱,更加重了他的负罪感与愧疚感。尽管他发家致富后以各种办法帮助残疾人,以救赎自己的灵魂,却仍然无法解开心结。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他选择了公开道歉与忏悔。当他向戴望远等残疾人下跪的那一刻,观众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震动,使人们看到了人性的醒悟、道德的回归,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的人性力量。
《漓水烽烟》(编剧蔺永钧、李晟,导演李伯男、刘昊,广西群众艺术馆)描写著名戏剧家、教育家欧阳予倩先生,在1940年全民抗战的炮火硝烟的环境中,为培养“戏剧抗战人”,殚精竭虑,倾其所有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用教育去唤醒民众尚未清醒的灵魂,鼓舞民众的斗志,为祖国的尊严战斗呐喊,展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并竭尽全力举办西南剧展,团结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人为抗战胜利而奋斗,奏响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的凯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士气与誓死抵抗外族侵略的抗争精神。
《萤火虫姐弟历险记》(编剧冯俐,导演毛尔南,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通过萤火虫姐弟的生命历程,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思考自然与生命的关系,萤火虫妈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生下了萤火虫姐弟俩,但他们的成长却经历了被蚂蚁、田鼠、毒蜘蛛吃掉的威胁,承受着各种污染带给他们的危害。他们顽强地生活着,为躲避种种危险而逃到地下。因为大地上全是水泥楼房,他们找不到“出口”,是怪味公公指引他们找到出口。怪味公公原是土地公公,因为环境被污染他就成了“垃圾公公”,浑身散发着臭味。该剧把现代童话与当代孩子的生活融在一起,以小见大,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引发人们对生命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要想生活得幸福就要保护自己的环境,不然就会变成了怪味公公。艺术上,剧中把童话、历险记、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等融为一体,好看、有趣,让孩子们在观剧的审美中增长了科学知识,懂得了一些生活道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听见梦想》(编剧傅玲,导演赵宇,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是一部描写视障人生活的儿童剧。通过同是视障人的父女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写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与追求——“梦想就是即使没有了眼睛,也能辨明方向,也能有自己的理想”“梦想在自己心里,是不会被人拔掉的”。视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不怕困难挫折的乐观态度和成长的快乐,对看戏的孩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舞台呈现具有一种诗意化的美感,结尾时所有视障人用小铃铛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银铃响彻在夜空般美妙。该剧的演出对演员也是一种挑战,演员用心灵去感受剧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纯真灵动,真挚感人,增加了该剧舞台表演的艺术魅力。
《我的理想生活》根据老舍的六篇散文作品改编,演出了老舍笔下的生活底蕴。一个叫“小胖儿”的观众说:“喜欢这句话: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国家内也。开场是从老舍的一生开始介绍。看到骆驼祥子我有一点感触,祥子的理想生活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和虎妞过上最简单的生活,到最后也没实现。有时候我也和祥子的理想一样吧。演员表演老舍六个作品片段,让我很感动,看到《月牙儿》这个作品,女主人公让我有点心疼,可能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讲理。我没赶上那个时代,演员演得很真实,我都流泪了。”一个网名“蝈蝈”的观众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生活,与青年艺术家一起演绎和回味老舍笔下时代的理想生活,感受人间烟火与百味,进而反思当下。今天的我们,理想的生活应高于现实但必须源于生活,在追逐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在进步中学会享受与放下。没有疫情,应该是当下最理想的生活。”一位网名Sunshine的观众说:“《我的理想生活》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有机会和勇气可以选择过自己的理想生活。职场最后一天,从此,路自己走,向着理想,向着生活。”
《秦宅》(原著老舍,改编张帆、王甦,导演顾威、王翼,北京五十六号文化公司)以北京城秦家大宅为故事发生地,围绕秦伯仁、秦仲仁、秦叔仁三兄弟的生活展开故事,通过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北伐时期、抗战时期等历史背景下秦氏家族的兴衰,以及各色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时代发展变化的风云变换,以及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塑造了几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读书人秦伯仁积极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时时不忘自己的责任意识;想发财的经商者秦仲仁的精明算计;一心想下海票戏的秦叔仁的率性与单纯;注重名利的曾墨侠的投机与堕落;顽固守旧的顾秀才等。而年轻一代则有另一番追求,秦宝新积极参加革命,农村出身的田铁子一直在寻找与奋斗,秦汉媛则沿着父亲秦伯仁的路,教书育人。
《北京兔儿爷》(编剧张帆、王甦,导演王斑)通过北京手艺人赵先生制作“兔儿爷”的故事,以及与儿子产生的矛盾冲突,讲述传承传统文化、关注京味文化的时代意义。主题歌《父一辈儿,子一辈儿》就表达着傳统和现代、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理念,给观众留下思考。
《阳光下的葡萄干》(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美国黑人剧作家的一部剧作,以抨击种族歧视为主旨,将居住在芝加哥的黑人一家人,比喻为日光曝晒下的葡萄干。同时赞扬了美国黑人面对欺凌、压迫、贫穷、诱惑,终于勇敢地站立起来,去争取自身创造的幸福和理想。
责任编辑 原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