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在戏剧伴奏中的作用研究
2021-05-24董雁
董雁
扬琴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其形状与蝴蝶相似,故也称作“蝴蝶琴”。扬琴起源于伊拉克与波斯等地,自明朝末期传入我国,得到发展。在过去,扬琴通常应用于说唱音乐与民间合奏中,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北京琴书等。近些年来,扬琴在改进与发展下,其应用范围更广,改进后具备了许多优点,如音域宽、转调快等。同时,当代扬琴不仅可以用于独奏,还能进行伴奏与合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当下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进行戏剧表演时,通过扬琴伴奏可以增强表演效果,使整体表演更具艺术感染力。因此,研究扬琴伴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表现音乐情绪与丰富音乐色彩
在戏曲音乐中,演员与伴奏相辅相成,需要互相衬托。而在弹拨乐中,扬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大部分地方戏曲乐队中都需要应用扬琴伴奏。应用扬琴伴奏可以应对多种快速音阶式旋律。同时针对音乐中的大音程跳动也比较容易,尤其针对需要进行修饰的描写音乐而言,扬琴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充分表现音乐情绪,丰富音乐色彩。例如,在淮海戏《情系海天》的表演过程中,需要演员还原与妻子久别重逢的场景,此时应用扬琴进行伴奏,可以使整体表演风格更具特色。此外,扬琴轮音可以充分衬托弦乐颤音,进而起到由弱到渐强到再弱的伴奏过程,可以充分表现出表演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丰富戏剧伴奏旋律的表现形式
在弹拨类乐器中,扬琴的伴奏音量较大,扬琴的高音区发音极为清脆,而中音区柔和婉转,到了低音区又比较硬实,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效果。例如淮海戏《豆腐宴》,在戏剧第三幕中需要进行伴奏,而在扬琴与大提琴等低音乐器的互相配合下,使低音声部有所加强,起到了音乐速度相对缓慢的作用,进而充分还原了剧中角色的心理历程,即王麻子摆宴不成,在众人面前十分丢脸、失落的心情。同时,西洋乐伴奏无法脱离交响乐队的协奏,或是需要钢琴伴奏进行衬托。而扬琴素有戏曲乐队中的“钢琴”之称,无论与哪种伴奏乐器相互配合,都可以呈现出良好的表现效果。如搭配二胡、大提琴等,都可以实现与钢琴相似的琶音、三间等效果,这一点是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例如,淮海戏《三拜堂》,剧中需要表演者表现出思念之情,而通过高胡独奏、扬琴伴奏的配合,使整体表演效果更佳,呈现出了极为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使观众产生回味无穷之感。又如,在淮海戏《豆腐宴》的表演过程中,在第四场讲述了王先生时隔多年重回家乡,与刘婶进行了情深意切的一段对话。在开始时,需要由扬琴持续分解和弦衬托,再通过大提琴表现主题,使整体旋律优美动人、娓娓道来,十分生动地表现了王先生看到家乡巨大变化后的激动心情。不难看出扬琴在伴奏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其表现力丰富多样,可以显著加强戏剧表演感染力,不仅可以填充音乐旋律的句末长音,进一步加强旋律呼应效果,还可以使用双音进一步凸显旋律节奏,使整体表演效果“更上一层楼”。在应用扬琴伴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戏曲伴奏基本功之间存在的联系,应不断提高自身基本功技能,充分掌握伴奏技巧,良好控制节奏变化,以此确保表演顺利进行,为观众呈现精彩的演出效果[1]。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扬琴的表现多样化,在戏曲乐队中占据重要地位。戏剧表演与伴奏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演奏者在运用演奏技巧时,还需充分考慮演员的情绪变化,以此不断调整伴奏技巧,充分掌握表演风格,与演员形成情感共鸣,实现最佳的表演效果,为观众提供精彩的戏剧表演。
注释:
[1]张菁,夏蕾:《扬琴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及教学方法初探》,《黄梅戏艺术》,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 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