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剪纸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021-05-24张怀萍王丹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教师指导策略

张怀萍 王丹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CDIB17372。

摘要: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兴趣点、使用工具能力、行为习惯、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幼儿表现,我们突破以模仿开始、对称剪为主的传统剪纸教学方式,打破只有会剪纸的教师才能组织活动的教师固有思维,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对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剪纸活动 教师指导 策略

幼儿在各个年龄段的兴趣点、使用工具能力、行为习惯、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幼儿表现,我们突破以模仿开始、对称剪为主的传统剪纸教学方式,打破只有会剪纸的教师才能组织活动的教师固有思维,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对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进行研究。

一、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

(一)从幼儿剪纸活动的源动力中观察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幼儿剪纸活动的源动力,以幼儿剪纸兴趣为活动之源进行观察,有效建立幼儿剪纸活动内动力,是教师观察的重点。

1.基于幼儿活动观察剪纸源动力

在传统的幼儿剪纸活动中,基本是采用幼儿先画稿再剪纸、或按照一定的方法先折纸后剪纸等方法进行的技能传授型剪纸方法。儿童是剪纸艺术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对剪纸活动的喜爱是传承的源动力,儿童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变“教”为“学”的幼儿园剪纸活动,突破传统剪纸教学模式,以游戏化、自然化、生活化的主题活动切入,支持幼儿用剪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结合年龄特点观察剪纸源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3-4岁幼儿在艺术表现与创造中,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4-5岁幼儿经常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5-6岁幼儿能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在“树”的剪纸活动中,小班幼儿用整块或长短、大小不同的剪纸符号拼贴来表现春天树木的生长状态,中班幼儿享受连续运剪表现树的主体和枝的弯曲,拼贴细节;大班幼儿更乐于表现花叶、纹理等细节,并剪创充满故事情节的画面。

(二)从幼儿剪纸能力表现中观察

幼儿在不同年龄段使用工具能力、行为习惯、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归纳总结典型性特征使教师对幼儿剪纸能力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更加明确。

(三)从“问题”中生成教师的有效观察

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多变,也会带给老师诸多疑问。问题的出现,正是教师观察内容的生成点。如:在剪纸的过程中观察孩子是否主动参与;观察幼儿的坐姿、持剪动作与作品问题之间的联系;在活动时能否有好的剪纸常规,能否进行碎纸、工具的收拾整理等。

因而,教师在幼儿剪纸活动过程中,还需通过便签纸随机记录、拍照片或视频的影像记录、学习故事的叙述性记录等多种方式,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和生成的观察内容进行记录,并持续跟进观察。

二、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纲要》中指出:有效的观察能够助推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基于对重点观察内容的梳理,总结表格记录指导、按需跟进指导、习惯培养指导和作品分析指导四种典型的指导法,使教师有效参与幼儿剪纸活动。

(一)表格记录指导法

表格记录指导法适用于基于对幼儿原有经验的了解和活动目标的设定,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全程、全方位的记录和指导。

(二)按需跟进指导法

1.关注群体需求及时跟进指导

随着剪纸活动的不断开展,幼儿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一些幼儿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内在需求。在集体剪纸活动“赛龙舟”中,孩子们对赛龙舟的表现都相对粗犷,某幼儿拿着剪出龙舟外形轮廓和人的作品走来,却没有从孩子的脸上看到自豪与成功的喜悦。

2.个别需求个别指导

在幼儿活动中,面向全体的活动不可避免出现个体表现的不同,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是教育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方式,抓住幼儿感兴趣的契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才能让幼儿的潜能在剪纸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习惯培养指导法

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剪纸活动中,取放纸张和剪刀、安全用剪、随时收放废纸、安静不打扰别人、耐心细致粘贴等是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指导幼儿活动的重点。

(四)作品分析指导法

1.剪纸档案分析指导

幼儿的作品不需要所有都保留,幼兒的作品主要用于客观、真实的展现幼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能够反映并分析幼儿阶段发展特征水平的作品必要留存。比如说:个人成长档案纵向分析指导;年领班作品集横向分析指导。

2.幼儿作品中剪纸语言的分析指导

通过对幼儿作品的个体分析,让幼儿发现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从幼儿的剪纸语言中进行分析。

(1)剪纸语言中情感表达的分析指导

剪纸是幼儿表达情感和认知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剪一个长纸条做围巾、剪一个大纸块做被子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妹妹的爱;通过大大小小的碎纸拼贴讲述一次旅行中精彩的海底故事;通过对不同花纹的精雕细剪表现出蛋糕里丰富而神秘的诱惑……每一幅作品都是儿童内心世界的表达,教师需要在作品分析中去倾听幼儿的内心世界,并给予相应的、积极的认同与回应。

(2)剪纸语言中能力表现的分析指导

在作品分析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物体整理概括能力、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能力,对不同形象典型特征、事物细节等的观察与表现能力,对同一事物的联想和创想能力,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保持并不断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喜爱之情。

三、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评价策略的研究

幼儿剪纸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应以评价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兴趣、感受和体验为评价的主要价值取向,强调幼儿愿意表现和表达自己的兴趣,强调以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结论。

(一)以多维度内容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应本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过程性评价包含的内容有幼儿行为表现、作品表现方式、使用工具等;结果性评价包含有造型、构图、选纸、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内容。

(二)以多元角色对主体进行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幼儿的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幼儿自己才最了解他的作品,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让他讲一讲作品中的内容和故事。教师总结性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差异性,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应采用鼓励式的语言。

在幼儿剪纸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基于对儿童主体性的认识,能够与幼儿平等对话,学会观察、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自主表达。重视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重视幼儿审美情绪和经验的发展以及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将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落实在幼儿剪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05

4.姚兵岳.小剪刀大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6.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剪纸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编:CDIB1737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指导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创设现实生活版的初中数学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幼儿园阅读区的创设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