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湖南安乡
2021-05-23
本报评报员黄迪凡家住湖南安乡,他来信说想了解范仲淹在安乡的情况。
编辑回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其父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吴越王钱俶归宋。范仲淹2岁而孤,生母谢氏改嫁朱文翰,从宦湖南安乡、淄州、长山等地。少年时期,他勤奋力学,“断齑画粥”的故事广为后人所传颂。可谓“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历任幕职官、地方官和朝官,其间亦曾为将,经略陕西,主持抗击西夏战争,后为宰相,执朝政,开始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主任张军就曾经在《学习时报》刊文“花洲书院與《岳阳楼记》”,就范仲淹是否到过洞庭湖做过总结。有史家业已指出,范仲淹的很多诗文中都描写过洞庭湖,应是其到过洞庭湖的明证。比如《听真上人琴歌》云:“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又如,《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诗云:“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这首诗与《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视为到过洞庭湖的力证。还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谪守桐庐,赴任途中写下《新定感兴》诗五首,其第四首有云:“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这是将洞庭之险,比作政治风波的险恶。类似诗作不胜枚举。除诗歌外,还有文献资料亦可援引。如宋末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70中写道:“范文正公读书祠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祝穆《方舆胜览》卷30亦有类似记载。更加生动地记载范仲淹在安乡生平行实的书为康熙《安乡县志》。县志卷11有《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这是关于范仲淹安乡遗迹的最早记载,详实地叙述了安乡范文正读书台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志学之岁以前的范仲淹,在县三面皆大湖的澧州安乡县度过了其少年生涯。他对洞庭湖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他对洞庭风光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40余年之后,他应滕宗谅之请时,文思如泉,以如椽之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中国青年报》“范仲淹读书台”一文也很详细。兴国观,又名南相寺,雄踞在鹳江(澧水别称)之心的书院洲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观之后院东侧耸峙书舍,舍前卧一石台,人称读书台。此地很少有前来跪拜的香客,高墙边的钟声也飘到云外,窗前丛丛芭蕉,绿叶如伞,每当“骤雨来集,秋风送响,飒然可听”。范仲淹“少有志操”,以天下为己任。一日薄暮,背诵诗文渐入佳境,忽然天上乌云滚滚,秋风飕飕,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身上,竟浑然不晓,直到观中的司马道士送来雨伞。后“书台夜雨”成为名垂后世的胜地,勤奋好学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