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05-23陈清华
陈清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优化体制机制,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逐步呈现出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整体性有待提高,教育、科技助推农村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而提高教育质量,“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人的队伍,即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学校管理者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关键所在。基于以上情况,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如下思考: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教师编制保障力度”
一是坚持政府、人社局主导,负责好各地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尽量给足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制进行合理调配,实现教师资源重组和优化,对超编学校进行就近、周边合理分流,杜绝部分城郊学校教师闲置过剩,而其他农村学校缺编严重的现象。条件成熟,借鉴“县管校聘”的成功经验,整合教师资源。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入口质量关。前几年,在教师招考过程中,由于学历及专业要求太低或不对口,导致进入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而这些“新兵”大都分配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因而,对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极大挑战。所以,招录“专业对口且学历较高”的教师应成为今后引进教师的重要要求之一。
二、深化校际共建,探索“名校+”模式,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很多地方实施了一系列学校教育结对帮扶政策和措施,但调查发现学校间的具体互动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校间基本没有实现教学、教研的帮扶与互动,因此效果并不明显。各地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持续深化校际共建工作及考核措施,实施“名校+农村学校、弱校、分校”等策略,推动校际、城乡、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共同进步,方式既可以采取行政安排式结对,也可以倡导“自由恋爱式”合作,既可以是教研帮扶,又可以是特色课程建设,变“削峰填谷”为“造峰抬谷”,真正实现城区与农村学校优质资源互联互通互享互建。
三、加强培训与考核,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思路引领学校发展的未来,校长的眼界决定学校发展的宽度,校长的观念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校长的脚步决定学校发展的速度!我通过外出学习与考察发现,但凡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必将有一大批学术型、专家型校长在引领。纵观许多地方农村校长队伍现状,学术型、专家型的校长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事务型居多。因此,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校长成长档案,一是利用各级教师进修学院搭建培训平台,开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前沿理论指导、培训与考核;二是督促校长加强专业学习,每年结合实际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将校长的主要工作重点放在教育管理与研究本身。使校长队伍逐步从事务型转向专业型,从官僚型转向魅力型,从经验型转向创新型,从功利型转向使命型。同时,建立校长人才库,大力提升副校长、校长的成长空间,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敢作为的校长、副校长推向学校管理前沿,逐步培养成为学术型、专家型校长,引领其他校长比学赶帮,整体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推动者。所以,乡村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学校的育人质量。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与研修力度,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办法,通过“教师交流、名师走教、城区支教、骨干送教”等方式,加强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补齐师资短板。
诚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其路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的思考只是一个侧影。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讓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