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核

2021-05-23张良良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涵泳建构诗歌

张良良

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内核,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提升离不开語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诗歌教学更适合培育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诵读高中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核。

一、诵读是学生诗歌语言建构的必由之路

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诵读与涵泳方法依然有新时代的意义,诵读对于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核,学生如果没有诗歌的反复诵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将无从谈起。学生以诵读为主的语言实践,是建构语言的起点。俗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诗歌语言建构的必由之路。

明确诵读建构诗歌语言的意义诵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始点,涵泳是语文学习变革的核心,诵读与涵泳是诗歌教学中落实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不二选择,任何方式的高中诗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升需要丰富的语言实践。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诗歌语感最佳的路径。学生反复诵读,就会“声入心通”“声通义解”,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诗歌优美的语言风格,也把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诵读既是传统的语言实践方式,又是现代语言实践的自悟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主涵泳,就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与运用诗歌语言。

发挥诵读建构诗歌语言的作用对于高中诗歌学习而言,“诵读”之义首先在于“诵”,就是动员学生抑扬顿挫朗读诗歌。其次反复朗读诗歌、熟练念读,自然就会纠正字音、理解词义、贯通句意、明了文脉、记忆背诵。在此基础上的反复诵读,就能顺利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学生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自然就能够体会诗歌的声律,没有一定量的诗歌诵读,没有一定量重复遍数的诵读,语文界公认的“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的感受是无法达到的。以读为本是诗歌的学习基本策略,反复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本路径。朱熹《刘学斋规》:“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唯有诵读才能够体会诗歌的韵致,唯有诵读的基础,才能够涵泳诗歌丰富的情感及其传统文化的意蕴,学生在昂首诵读中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诵读是学生诗歌语言建构的有效方法

诗歌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语言特点是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精炼含蓄、情感浓厚。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诵读、背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朗读实际上是大声地阅读,就是借助视觉、听觉、思维等活动将诗歌变为有声的语言。诵读则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诵读虽是出声“念读”文本,但应排除朗读的表演性。朗读是诵读的基础,诵读是朗读的反复,引导学生在传达诗歌情感基础上的反复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玩味,表意达情,自然地转化为诵读。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也是诗歌语言积累、梳理与整合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帮助学生提升诗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

诵读丰富语言实践建构语言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诵读有数量,不仅要诵读教材的诗歌,还要广泛地诵读大纲规定的课外诗歌。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优良传统,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诵读反复有遍数,要有反复诵读的毅力和恒心。短小的古代诗歌,读上去只有几十个词,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如果运用现代语言思维方式学习古代诗歌,自然就会困难丛丛,破解学生诗歌学习的困难,诵读是重要的突破口。诵读要讲究美,一是诵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就是音乐美,如在乐曲声中指导学生带着音乐情感诵读安雯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声声慢》。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用韵、节奏、声调的轻重响弱。学生通过音乐伴音诵读,走进诗歌表达的闺阁离愁情感世界。二是诵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诵读出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远意境、语言风格。三是诵读出意境美,如用落寞之情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就能够感受到“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的寒夜的宁静,体味钟声撞击的是作者孤寂的心灵。

反复诵读记忆诗歌建构语言反复诵读能够发展学生记忆力的同时,积累诗歌语言;反复地诵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形象性,感受诗歌字里行间包含的意境,受到作品的情感震动和精神陶冶,形成具有学生自己个性特点的诗歌语言经验,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就能够在已经掌握的诗歌语言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就能够系统掌握诗歌语言的特质,诵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逐步建构诗歌语言。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吸收、消化、积累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由此建构诗歌语言、运用诗歌语言,模仿诗歌的创作手法开展创作活动,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诵读是高中生诗歌学习的根,高中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诵读诗歌,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涵泳建构诗歌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陆九渊“涵泳”法
建构游戏玩不够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