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首善标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形成“北京实践”

2021-05-23孙新军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

编者按:2019年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从每家每户开始,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好习惯。2020年7月、8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两次对北京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垃圾分类,切实见到实效。北京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全民总动员、全民齐参与、全民同奋斗,以首善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生动的“北京实践”。“本刊特稿”栏目特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主任对垃圾分类“北京实践”进行详细介绍,以飨读者。

一、前言

2020年5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在推进动员会上发出了“以首善标准推进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一年来,全市上下闻令而动,聚焦“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总要求,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以民为先,强化协同共治,强调创新赋能,推动习惯养成,在京华大地形成了生动感人的“北京实践”。

(一)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实践”呈现新特点

坚持防控新冠疫情与推进垃圾分类捆在一起抓,逆势开局、稳扎稳打,刚柔并济、逐步升温,很快形成了特点突出、特征鲜明、特色独具的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实践”,主要体现在“一中心、三关键、五协同、六提升”上。“一中心”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国际一流和首善标准,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实施,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三关键”即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习惯养成”作为根本准则和行动目标,贯穿垃圾分类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五协同”即强化立法协同、防控协同、央地协同、部门协同、社会协同,增强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六提升”即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治理、人居环境、市民素养、基层治理、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六个方面的治理能力和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二)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实践”取得新成效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截至2021年4月底,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指标快速提升,“居民三率”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分别达到98%、90%、85%,“管理三率”厨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其他垃圾减量率分别达到约20%、37.5%、25.68%,分类设施“建设+管理”达标率达88.8%。“人人参与、家家分类”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据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88.6%的被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92.8%的被访者能够进行三种以上的垃圾分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自觉明显向好,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垃圾分类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党建引领,增强组织协调的统筹度

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垃圾分类当作“头等大事”,高度重视、高位统筹、高效调度,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政推动,构建起了推进垃圾分类的“四个体系”,使统筹组织更加有力、指挥调度更加顺畅。

(一)高位的领导体系

一是四套班子一起抓。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在《条例》修订之初就带队下基层,以人大代表身份开门征求意见,听取群众建议,凝聚广泛共识。市人大、市政协还发挥自身优势,打出执法检查组合拳,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助力垃圾分类。二是“四不两直”指导抓。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把推进垃圾分类纳入年度调研计划,经常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帮助基层解决棘手疑难问题。三是定期讲评督促抓。市委将垃圾分类纳入区委书记月度点评会内容,会上直点问题、不留情面,直揭短板、毫不客气,激发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动力。四是各级主官亲自抓。把垃圾分类作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各分指挥部指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合力。

(二)贯通的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市区战时专班。成立市级指挥部,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总指挥,成员包括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及武警部队相关部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委办局,各区政府和各地区管委会等54家。下设“一办十组”,包括办公室、综合协调组、政策指导组、物业管理组、社区工作组、文旅商务组、农林水务组、执法保障组、宣传动员组、监督检查组和专家组。各区成立分指挥部,对应市级指挥部设立相应工作小组,调集各方力量,形成了上下贯通、精干高效的组织格局。二是建立指挥协调制度。市级层面建立了“日检查、周调度、月考核、月点评”工作机制,市总指挥每周主持召开调度会,通报工作推进情况,讲评督导和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研究改进工作措施,举一反三,补齐短板。三是建立专家咨询团队。由清华、北大等30名专家教授组成,主要围绕计量收费、可回收物利用、两网融合等重点环节,开展政策研究、课题调研、技术攻关,破解难题;专家团队参加市区两级检查考核,现场点评落实情况,指导问题整改,提供咨询服务。

(三)配套的法规体系

一是同修3部条例,形成相互支撑。垃圾分类事关居民小区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立足垃圾分类需要,同步修订生活垃圾管理、物业管理、文明行为促进3部条例。特别是物业管理和文明行为促进两部条例,都把垃圾分类纳入法规内容,既体现了依法治市思想,又形成了制度集成和法制约束效应。二是制定60余项制度,形成配套规范。建立生活垃圾排放登记制度,形成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的基础台账,切实摸清底数、明确去向。制定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暂行规定等60余项制度,促进垃圾分类在餐饮商超、医院、学校、宾馆酒店、电商快递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落地实施。围绕不同城市单元和行业领域,出台分类和减量指引34项;其中,针对居民家庭和居住小区的指引2项,针对密闭式清洁站、收运车辆、投放点等环卫专业的指引7项,针对医院、学校、商务楼宇等公共机构的指引7项,针对公园、图书馆、宾馆饭店、等级景区、娱乐场所、餐饮企业、便利店(超市)、商场(购物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乡村民宿等方面的指引14项,针对邮政、快递、电商、外卖等领域的指引4项。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成本核算、异地补偿、计量收费等制度,形成“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鲜明导向,倒逼源头减量。

(四)嚴密的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六查”机制。开展“抽查、自查、核查、暗查、网查、协查”等督查检查,主动曝光问题,逐一建账整改。每天进行专业抽查,定期开展住地协查,用慢镜头反映进展动态,累计发现问题4.7万个。二是建立约谈机制。对城区组、郊区组推进工作综合考评排名最后的区,由市区两级组织部门与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定期进行约谈提醒。截至目前,已约谈9批次23个区次,及时鞭策后进,激励赶超争先。三是建立“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小区垃圾分类不合格,运输企业可以拒收;运输企业收运不合格,处理设施可以拒收。用下一个环节制约上一个环节,有效保障分类质量。四是建立执法检查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餐饮商超、居民小区等责任单位91.93万家次,查处垃圾分类违法行为4.13万起,其中查处混装混运250起,对个人警告6514起,罚款2016起,为推进垃圾分类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突出以民为先,增强服务群众的温暖度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分”,重点在“户”,效果在“桶”。推动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和文明风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居民参与现状,组织开展“六项行动”,尽可能多地提供贴心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激发自觉分类意识。

(一)敲门宣传行动

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要求,组织“敲门行动”,开展入户宣传,普及分类知识,推广居民家庭“两桶一袋”分类模式。开展“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实践活动,500余万户家庭签署“我分类、我承诺”承诺书,占总户数的80%以上。结合居住小区不同情况,采取积分兑换、“红黑榜”、探头监控等系列举措,对多次不落实分类要求的居民家庭,实施精准“敲门行动”,上门指导,较好地提升了居民家庭的垃圾分类自觉意识。

(二)桶前指导行动

组织在职党员、社会组织等7类人员下沉社区,轮流桶前值守,现场指导分类。全市6779个社区(村)、2912个社会组织、38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垃圾分类付诸实际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双报到”,参与社区垃圾分类,119家市直机关单位的4.84万名在职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签订率达到98%。各区共有50.8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签订承诺书,回社区报到,占干部职工总人数的94%,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三)巡回宣讲行动

组建市区两级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把垃圾分类知识送进机关、社区、单位,组织各类宣讲活动50余万场。按照8个“基本百分之百”标准,开展示范小区、村创建,目前已经完成4批共835个小区、村创建,占总数的5%。为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给予达标小区、村一次性奖金10万元,用于社区环境建设,真正实现创建成果由社区居民共享,激励和带动广大居住小区、村参与垃圾分类,共建文明节约新时尚。

(四)餐饮光盘行动

大力推广“光盘行动”,鼓励小份菜、小盘菜等多样化供餐方式,倡导适量点餐、杜绝浪费,对一次性餐具实施“不选不提供”服务模式。在餐饮企业试点安装厨余垃圾减量设备,实现源头减量80%左右。采取措施,促进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应分尽分,对餐饮企业厨余垃圾实施总量控制,明确逐步减量目标。通过计量收费、定额管理、超量加价等措施,倒逼源头减量。

(五)包装瘦身行动

编制《快递包装绿色使用规范》《北京市快递电商绿色包装》团体标准(T/03-2019)等地方标准,采取原发包装、电子运单、“瘦身胶带”等措施,构建起快递包装瘦身减量的长效机制。推广使用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全行业胶带用量减少25%;推广使用电子运单,全年节约纸张1万吨以上;推广使用原发包装,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87.2%,循环中转袋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年可节约包装物4万吨。推行包装废弃物回收,重复利用纸箱1亿个以上。

(六)净菜上市行动

聚焦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包装三个环节综合发力,实施“净菜进京、净菜进场、净菜上市”措施,提升产地源头精加工能力,减少运输、批发、销售等环节垃圾产生量。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净菜进场”措施实施前,日产果蔬垃圾约90余吨,实施后减少果蔬垃圾20吨,全年累计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7300余吨。

四、突出协同共治,增强社会参与的广泛度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结合首都城市特点,注重央地联手、部门联动、社会联合,构建推进垃圾分类“六共”管理体系,形成了地域全覆盖、人员全响应、责任全落实格局。

(一)文明引导共时尚

坚持垃圾分类与文明促进一起抓、双提升,通过将垃圾分类纳入最美职工、最美家庭、青年榜样、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文明评选表彰活动,使分类习惯养成有了刚性约束和文明引领。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形象系统设计,使垃圾分类第一次有了专属“LOGO”和“分小萌”卡通形象代言,增强了垃圾分类引领力。打造“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等电视专栏,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创新宣传方式,“垃圾分类宝典”、小游戏、短视频等新载体,深受不同群体喜爱。《垃圾怎么分?》等短视频播放量达9800万次,微博话题讨论量达23亿人次,使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追捧的文明风尚。

(二)央地携手共普及

着眼首都特点,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强化与中直机关、国管单位和驻京部队的对接联系,健全央地协同机制,协调指导中央单位、国管单位、驻京部队办公场所率先落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求,组织自管小区、家属院等全面落实《条例》规定,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培养垃圾分类自觉习惯,推动首都地区生活环境整体提升,形成了央地协同、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纳入教材共培育

结合课程改革,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特点,录制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8期垃圾分类课程,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开学第一课,实现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100%。将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分别纳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施方案、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习惯。

(四)社区治理共发力

着眼优化社区环境、建设美好家园需要,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推动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业企业、辖区单位、市民等五方协同,构建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坚持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将垃圾分类纳入“周末卫生大扫除”“城市清洁日”等活动内容。发挥“接诉即办”优势,生活垃圾管理投诉量由日均693件下降至198件,群众获得感快速提升。

(五)行业协同共推进

践行低碳环保要求,公园管理系统积极倡导“落叶化土、枯枝还田”的生态理念,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试点“无痕山林”建设,推进“园林垃圾不出园”。市场管理系统出台最严“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含0.025毫米)的塑料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筷子、勺子、刀具、叉子等“四小件”一次性餐具。宾馆不得主动提供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六小件”一次性用品。

(六)十类主体共尽责

本着“管行业要管垃圾分类”的原则,重点聚焦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超等行业单位,对物业单位、管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十类管理责任主体,开展垃圾分类情况督导检查,每日进行通报讲评,督促限期整改落实。通过督查督导、检查执法,推动十类管理责任主体自觉履职尽责,把落实垃圾分类制度作为己任,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开展,并结合各自行会、商会、协会、社会组织等实际,向本行业发出参与垃圾分类倡议,引导本行业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努力践行分类减量新时尚。

五、突出创新赋能,增强科学管理的持久度

垃圾分类既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践,也是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提升改善。北京市着眼首都发展实际,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投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方式方法,革新设备器材,赋能分类治理,加强科学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真正落地落实,成为一种工作常态、生活习惯和文明时尚。

(一)因地制宜探索组织方式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垃圾分类。东城区建立了平房区“垃圾分类+不落地”模式,建设了集大件垃圾拆解、资源回收、宣传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垃圾分类“生态岛”。朝阳区建立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及“分类三集中、垃圾不落地、社区无桶化”模式,垃圾源头减量20%。昌平区与“爱分类”公司合作,推动高、低值可回收物全品类回收,形成了市场化运作模式。门头沟区通过药用蚯蚓,对厨余垃圾进行生物降解,形成了“陈家庄模式”。怀柔区怀北镇构建了“撤地箱、建驿站、户分类、镇收集、强考核”等分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因投制宜革新投放器材

围绕方便群众投放,发动社会革新,改进投放装置,为群众提供良好投放环境。《条例》实施之初,有群众反映厨余垃圾投放容易弄脏手,海淀区很快就发明出了“破袋神器”,专破厨余垃圾袋,增强了群众垃圾分类兴趣。清河街道借助物联网智能科技,引进了具备自动开门、语音提示、锯齿破袋、满溢报警、主动灭蚊、除异味、24小时视频监控和洗手池等功能的智能垃圾分類投放设备,让居民在投放时与垃圾桶零接触,避免出现投放错误,当垃圾桶满溢后还能自动报警。

(三)因事制宜创新工作方法

结合生态发展要求,将垃圾分类方法从最初的“两分法”“三分法”,改进成现在的“4+2”六个品类,即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以及大件垃圾、装修垃圾,较好地改善了社区环境。结合群众认知和社会行为规律,以干湿分开为切入点,将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头三个月分出量就由309吨/日增长至2000吨/日左右,半年时达到3700吨/日以上,目前的分出量达到3878吨/日,分出率稳定在20%左右。推动农村厨余垃圾及农林废弃物就地处理,提出了5大类19种处理模式,力促厨余垃圾不出镇、不出村。同时抓好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新建改造分类驿站1275座、桶站6.32万组、密闭式清洁站805座、涂装垃圾运输车辆3945辆,为方便居民分类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因时制宜深化长效机制

《条例》实施一年来,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形成,垃圾分类风尚初步养成。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应紧紧抓住“巩固提升、深化拓展”这条主线,积极探索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机制,适时调整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计量收费价格,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机制试点。搭建市级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推动垃圾分类计量体系延伸至社区小区。将社区发动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绩效考评,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市民投诉举报城市管理问题奖励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京华大地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压题图片::阿苏卫垃圾焚烧厂北京环卫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张斌)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倒垃圾
垃圾也是资源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海上游来垃圾龙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