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转贷危害大 严审严查不放松
2021-05-23倪利平
倪利平
案例背景
参与转贷过程的高利贷等资金中介,利用借款人短期的转贷资金不足获取高额利息。在贷款客户转贷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违规直接或间接参与客户资金调度,联系代办借款、还贷手续,并从中收取费用,这种违规行为极大地败坏了银行的声誉,同时为信贷业务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而一直是银行内部审计需要重点排查的内容。
审计过程
(一)数据排查发现疑点
A农商行B分理处位于距城区45公里的某矿区,辖内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客户信贷需求量较大。截至2019年末,B分理处共有员工6人,其中主任1人,客户经理2人和从事信贷业务人员3名,其中这3名从事信贷业务人员在岗时间均连续超过三年,且未进行过换岗换片,期间也未进行过相关信贷专项审计。截至此次专项审计时,该分理处共有贷款户数988户,贷款总余额14,313万元。2019年度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694笔,金额21,613万元,其中属于还旧续贷的贷款共计1471笔,金额16,121万元。通过前期审计调查了解到,此前大部分贷款到期后,还需要借款人筹集资金将原贷款归还后,再重新办理贷款发放手续才能取得贷款,大部分借款人由于自有还款资金不足,一般都需向他人借款筹集,除了向亲戚朋友借款外,也不乏向人事资金中介人员借贷,借款日息可达1%以上,这大大增加了借款人转贷的资金。而该网点因所处区域经济较发达,资金需求量与资金活跃度均较大,因此各担保公司等资金中介也较为活跃,获利空间较大。
在进入該点审计前,审计部对该分理处的审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梳选、匹配和比对。获得可疑数据后,对761条可疑数据进行层层抽丝分析,发现这些可疑数据大都和该分理处信贷客户严某某及其管理客户经理有关。严某某系本地某村人,2011年起与A农商行B分理处建立了信贷关系,审计时在该分理处有3笔以矿石运输名义的贷款,总金额130万元,有从事资金中介获利的嫌疑。
(二)重点排查锁定证据
根据审计实施的目标要求,审计部采取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并采用审核综合验证、重点现场排查等方式对相关审计可疑数据进行排查。
1.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为全面了解严某某的贷款情况及从事网点转贷款操作流程的具体情况,审计组进驻分理处进行现场档案检查,共抽查了该分理处的贷款203户,金额2290万元,排查重点是在2019年度办理过转贷手续且单户金额较大的贷款,与严某某有关联的贷款全部列入重点排查范围,也包括严某某的个人贷款及其作为担保人的所有贷款,还包括与其账户存在较大资金往来的所有贷款户,并根据现场审计检查所收集的可疑信息,对抽查的所有贷款按时间进行分类汇总,对所有可疑数据进行逐户分析核实排查,并将一户多贷、信贷资金非正常流向、发放借冒名贷款、员工和信贷客户有资金往来等情况作为排查重点。
2.多种形式交叉审查复核。通过多种审计方式,对信贷资金支付、划转、使用、转贷过程中的操作以及信贷人员信贷手续的操作等情况,按户按年逐项进行排查审计,并充分利用业务综合管理系统、OCR影像系统和监控录像等对可疑数据进行分析查验和核对,共对严某某及与其账户存在频繁大额资金往来的共12个账户全面开展账户查证,特别是对账户大额交易流水情况,利用OCR影像等系统查证其账户资金的流向及具体用途,对其中116户贷款在转贷前后发生的资金转入及转出,利用大信贷平台管理系统进行逐项查证,对于信贷资金业务的具体转账步骤,结合每日监控对业务操作是否存在他人代办、借用客户账户、信贷管理人员参与等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三)资金流向还原真相
本次审计利用计算机审计辅助系统,通过对所有可疑数据的跑批进行对比梳理排查取证,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节省了审计时间和成本。比如,通过对辖内员工及其关系人与贷款客户的资金往来查询模型,通过批量排查分理处信贷管理人员与严某某等资金中介之间是否存在非正常资金往来,引用对客户账户的查询模型,批量比对客户账户资金的非正常交易。
通过对可疑账户数据的排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计排查出112条数据,该分理处的贷款资金流向严某某账户,涉及借款客户73人次,通过对严某某账户资金流水走向的分析,发现有多笔资金转出且用途为替他人归还贷款,贷款重新发放后又转回严某某账户,汇出汇入账户交易发生时间不超过7日且发生总金额多出了0.5%左右,可认定通过严某某账户从事资金中介调度的事实。同时通过保存的营业场所监控录像,锁定了该分理处信贷人员多次存在参与资金中介交易的行为。
(四)内外访谈落实证据
在排查过程中,对存在的重点疑点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谈话询问方式进行调查取证。审计组成员不畏繁琐与困难,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对于每个贷款户转贷过程中是否通过资金中介支付高利息的疑点,都上门进行了核对查询,通过与每个借款人面对面的谈话取证,取得了第一手审计材料,对于客户资金账户是否由客户经理控制等情况因无法通过谈话方式进行认定,只能通过对账户预留的联系方式及客户维护联系电话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了账户实为严某某和信贷员实际借用操控的事实。掌握了一定的审计证据后,在与当事人谈话时,通过旁敲侧击,当事人和涉事员工也承认了多次参与资金中介并从中获利的事实。
审计发现问题
审计人员根据数据跑批确定的重点进行审计查证,主要查明以下违规事实:
一是发放借名贷款。通过审计查实,2019年7—9月,该分理处负责人利用其审批权限,分别向王某、黄某某发放信用贷款30万元,向严某某发放信用贷款30万元,向严某某的母亲发放信用贷款25万元,四笔贷款发放后均通过借用第三方账户转账最后转到严某某账户,实际由其使用,信贷资金实际也用于他人贷款转贷等民间借贷行为。
二是贷款资金直接用于民间借贷。审计查实,2019年6月,该分理处客户经理向客户邱某发放保证贷款76万元,当日转账至严某某账户,随后又转入汪某某账户36万元用于其到期还款,汪某某办好贷款重新发放后,用于归还严某某本金36万元及多付利息0.54万元;第二天,严某某又将40万元转入余某某存款账户用于其还款。次日,余某某办好贷款手续放款40万元,归还严某某40万元,严某某随即将76万元转至邱某某账户用于归还贷款。在调取录像时,发现该分理处主任及信贷员多次代客户办理业务参与资金中介并从中获利的事实。
三是贷款用途不实。2019年11月,经该分理处主任审批,向严某某发放贷款50万元,贷款用途为货车购置,担保人留某某。经查实,严某某已于2019年3月以货车购置名义向该分理处贷款50万元,两笔贷款提供的货车购置材料相同,该笔贷款用途与实际用途明顯不符。
审计违规行为的处理
通过审计查实,共违规发放用于民间高利借贷周转的信贷资金261万余元。民间高利借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风险危害极大,一方面,从事资金中介本身存在较大的资金链风险,资金链断裂的情形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信贷资金用于资金中介违反银行监管要求,同时借冒名贷款也加大了贷款风险。因此,要求该分理处主任限期收回违规贷款,以减少贷款损失。
本次审计查实,共有50万元贷款与贷款用途不实,违反了银监部门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明确要求。同时,信贷客户本身所从事的资金中介业务,也为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要求在今后贷款发放管理中,要求重点关注借款人是否存在从事民间借贷等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贷后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以防止信贷资金被移作资金中介使用。今后对于涉及的违规贷款,除了要求限期收回外,还要对信贷经办管理人员按照贷款操作规程等制度从重、从严、从快进行处罚。
本次在审计中发现,部分员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存在自我要求不严、对银行内控制度的执行也存在松懈的现象。最终该行对违规情况作出如下处理:免去该分理处主任职务、给予开除留用察看两年的处理决定,对该分理处信贷经办人员按照贷款操作规程等办法制度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及两万元罚款,限期调离信贷岗位,并在全辖进行通报。同时,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贷内控制度,并认真执行到位,要求全体员工严格信贷合规操作,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
审计建议及防控策略
(一)创新信贷操作制度,推广无缝续贷操作新思路
目前,大部分贷款到期后,都由借款人筹集资金归还原贷款,再重新发放新贷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难免存在借款人自有还款资金不足而需向外拆借的情况,由此也为民间高利转贷提供了生存机会,高利转贷行为不仅增加了借款人的筹资成本,也加大了信贷风险。为此,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加大到期还贷形式的创新,推出了贷款到期无缝续贷的新模式,贷款到期后,无需客户归还到期贷款,只需归还所应付的利息,就可对到期贷款进行转贷。这样大大压缩了高利资金中介的生存空间,又为客户节省了筹资成本和转贷时间,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现正在各商业银行大力推行。
(二)加强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规范转贷业务操作
一方面,强化对员工行为的管控和监督,充分利用计算机等辅助系统,定期开展对可疑数据的排查,同时采用突击检查、飞行审计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开展现场突击审计,做到检查到位、问责到位,实现员工行为全方位管理,使从业人员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另一方面,推行贷款无缝对接全面覆盖办结制度,进一步压缩资金中介的营利生存空间。
(三)常规化开展审计排查,加大对资金中介行为的排查
要定期对辖内员工及客户贷款资金是否直接或间接用于民间借贷进行排查,审查员工是否代客户调度资金或为客户筹集贷款周转资金行为提供帮助或便利,员工有无直接或间接参与贷款资金周转等。严禁客户经理与贷户发生资金往来,对存在的制度漏洞及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到位,最大限度堵塞各类风险隐患和漏洞。
(四)加强对信贷人员行为的动态管理
银行作为高风险单位,人员终究是风险管控的源头,应通过健全日常化、长效化、规范化的防控机制,防范信贷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同时强化员工家属廉政辅助监督作用,树立良好的行风家风,筑牢防腐倡廉“防护墙”。
审计启示
员工违规参与转贷资金中介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审计中很难获取证据。在大量的交易数据中,首先要取得一定的可疑数据,通过对大量可疑交易数据的对比发现可疑线索,然后通过多方谈话取证,才能最终得出审计结论。
(一)有效借助计算机审计模型
该网点交易数据量大,审计部门首先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型对该分理处交易数据进行科学的梳选、匹配、比对,在获得可疑数据后,对761条可疑数据进行层层分析,从中找到突破口,再对可疑相关人员进行重点审计,完成对审计事实的取证。
(二)掌握审计证据,变被动为主动
在未掌握一定的审计证据之前找当事人谈话会很被动,掌握一定的审计证据后再与当事人谈话,会使当事人感到审计人员确实掌握了线索,使其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和反常举动。在谈话中,通过旁敲侧击,对当事人的每句话进行记录,也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细查深挖查实证据
本案例中,审计人员先对当事人周围的人进行了询问,因其对当事人日常的工作作风、为人处事、住房、工资收入、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比较了解,对其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通过对相关人员账户的资金交易进行逐笔分析,判断其资金走向,分析其资金是否与信贷业务、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等存在关联,再对其进行逐一排查,发现汇出汇入账户交易发生时间不超过7日且发生总金额多出了0.5%以上,从而认定通过严某某账户从事资金中介调度的事实。
(四)强化动态管理,发现审计线索
本案例是在员工日常动态管理中,发现部分员工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存在过度消费等行为,并且辖内客户多次举报,确定对重点人员进行审计而发现的。所以,要通过建立日常化、长效化防控机制,通过日常的走访谈心、单位部门调查、同事谈心了解、建立廉政信息档案、监督近亲从事的生意行业及其账户有无可疑资金流向等,有效强化风险易发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信息管理。建立员工动态管理制度,关注信贷人员8小时外的行为,实行8小时内管理和8小时外行为监督相结合,防范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衢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24022,电子邮箱:qznl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