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策略
2021-05-23唐英勇
唐英勇
【摘要】符号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高和作用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特征为前提,分阶段渐进培养。结合文本教材,设计具体生活情景活动,感受数学符号的优越功能,让学生体验使用符号带来的便捷。从而科学渗透数学文化及数学思想,逐步发展学生主动理解并运用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培养策略;符号意识;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曹培英教授“说到数学,多数人的反应是‘抽象,而数学符号恰是数学抽象最重要的表征。”,可见,强调符号意识在数学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领悟数学符号的意义并逐步获得数学符号意识的能力。
本人将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验,就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特性,科学培养符号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为缓慢,具体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小学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尽可能将文字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符号等直观的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吸收。也就是说,教师要分阶段、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为学生多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
直观、形象教学更适合低年级段学生,根据其年龄发展特征,我们教师可以更多的渗透一些用符号表示数的知识。
课例1:比如低年级段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35-20”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相关的数字,有的学生画成简单的竖线来表示数字35、有的则画成简单的圆圈来表示数字35等,老师顺应教材的编排出示小木棒表示数字35。
对符号意识有了初步感知的中年级段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的知识。
课例2:如《用字母表示数》内容的编排是在四年级下册,为初步认识方程奠定基础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基础,根据年龄发展特征也可以逐步落实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培养,逐步渗透数学符号思想。如:
“爸爸比笑笑大23岁,如果用a表示笑笑的年龄,淘气爸爸的年龄怎么表示呢?”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要点,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笑笑1岁时,爸爸多少岁?当笑笑2岁、3岁......时爸爸多少岁?如果爸爸60岁时,笑笑多少岁?当爸爸61、62.......岁时,笑笑多少岁呢?同学们尝试用一个简明的式子来表示爸爸与淘气岁数之间的具体关系,该怎样表示呢?生回答:用n表示笑笑的岁数,爸爸的岁数是n+23;如果用m表示爸爸的岁数,笑笑的岁数是m-23。在计算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
在高年级段的教学中,要适当引用符号进行推理和运算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课例3: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及应用。
引导学生复学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先通过平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构建课堂模式后,再放手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的发展。此时,鼓励学生用字母去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a×h÷2,再应用这一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问题还可以这样设计:已知一个三角形木块S=12m2,a=6m,求h=?米。这就要求学生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理得出求三角形高的公式:S=a×h÷2=>h=2s÷a 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高:6x2÷3=4m2。由此类推:如果求一个三角的底,长是多少?同学们尝试推导出求三角形底的计算公式并你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性,才能更有效的落实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将文字表达转化为符号等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二、设计生活情景活动,感受数学符号的优越功能
由于生理发展等因素,小学生的注意力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如果所遇到的问题带有明显活动性或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根据新课标教学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在学生创设课堂活动时,尽可能的结合学生实际,从他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去考虑、去创设,这样的数学活动才能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努力地思考。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生活情境、游戲方式,来让学生置身事中,才能真正去感受数学符号的功能。
案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合格率》,在学生知道合格率的意义并掌握了怎样计算合格率的基础上,去解决实际问题:调查小活动。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好调查结果,如:用、○、☆、正等符号,然后结合调查数据完成问题。
三、挖掘数学符号趣味故事,渗透数学文化
数据分析发现,小学生对于与数学符号相关的来源等趣味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关于数学符号的来源、产生等方面的趣味故事与学生分享。这些趣味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形象化记忆,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课堂带来更多的趣味,还渗透了数学文化。
如:圆周率“π”的历史、“+-×÷”号的演变过程等。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特征为前提,分阶段有目的性、梯度性地渐进培养。结合文本教材,辅以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来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使用符号带来的便捷,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理解并运用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符号的使用经验,逐步发展符号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培英.数学核心素养的演变、建构及其培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