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2021-05-23赵淑梅刘爽崔春雨宇美臻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专业设置协调发展

赵淑梅 刘爽 崔春雨 宇美臻

摘 要 通过对吉林省62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相关数据及三大支柱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吉林省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走向一致,但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问题,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不匹配。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都极其薄弱;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相对薄弱,而专科更为明显;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整体超前,专科尤其突出。为了提高契合度,建议政府规划指导要谋统筹、谋精准,高校专业建设要谋结构、谋内涵,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要谋人才、谋市场。

关键词 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支柱产业;协调发展;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8-0026-08

本文尝试从整体性、主体性的视角,就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三大支柱产业需求的协调程度展开点面结合的研究。基于研究项目的特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与样本选择采用了大数据、全样本与核心数据、核心样本相结合的方式,大数据、全样本是指基本数据采用全省62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相关数据,核心数据、核心样本是基于三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数据。

一、吉林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概况

截至2018年12月,吉林省普通高校共有6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33%;在校生总规模658327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规模的2.33%,且均低于平均数,尤其专科院校更为明显。相比之下,吉林省普通高校发展整体偏弱,见表1。

(一)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1.本科專业设置结构与规模分析

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有学科门类12个,专业类86个,专业298种(全国共有506种),专业布点1960个。总的特点:一是学科门类齐全,但专业结构布局不均衡。其中,工科独占鳌头,开设的专业种数、布点数分别占总数的30%以上,且招生与毕业生规模均遥遥领先,而哲学、历史学与农学建设较弱,专业点占比低。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走向一致、局部不协调并存。吉林省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7∶42.5∶49.8,与其相应的专业毕业生结构为2.56∶38.96∶58.48,招生结构1.45∶38.72∶59.82,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最大,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规模居中,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规模极小。三是专业存量小与专业重复设置并存。吉林省专业覆盖率为58.9%(298/506),还有较大的扩容空间。同时,专业重复开设的问题较严重,每个专业平均有6.6个布点,高于平均数的学科门类就有5个,尤其管理学的每个专业平均布点达到9个以上,而从对应的产业来看,农学类专业建设极弱,与农业大省极不匹配,见表2。

2.本科专业集中度与聚集度分析

专业集中度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情况,同一专业设置在越多的学校,专业设置越分散,即专业重复度(重复率)越高,专业集中度就越低;相反,专业集中度越高,说明院校的专业特色越明显[1]。

由表3可知,吉林省2018年重复率(开设学校数/37)超过40%的本科专业有20种,超过50%的本科专业有13种,而且市场营销与英语专业重复率达80%以上,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较严重。而且个别重复的专业布点招生规模不足10人。综上,重复率较高的专业有待优化组合。

专业聚集度亦即专业集群度,是指同一院校设置学科门类数与其相应专业数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一所高校设置的学科门类数多,专业分散,专业聚集度就低;相反,设置的学科门类数适中,相关专业多而集中,专业聚集度就高。同时,专业聚集度可以用专业数与学科门类数之比来衡量[2],这是从高校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专业集群的程度和专业特色。

从表4可知,专业聚集度排在前5位的高校中只有吉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其余均为专科类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的相对优势是学科门类基数小,专业相当集中,围绕艺术学设置的专业有29种,形成以艺术学为主的专业集群,但是学科门类只有2个,基数太小,使其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限。吉林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所设置的专业有150种,其中工学设置了48种专业,形成了明显的工科专业集群;其次是理学与管理学,分别设置了15、16种专业,相对较强,已形成专业群,但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聚集度较低的5所学校专业设置较分散,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能力较弱。其中,有3所学校所设的专业种数分别为10、14、18,尚未达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而且,学科门类基数也较小,发展空间受限。综上,目前吉林省至少有1/3的学校专业设置较分散,没有形成主干专业,更无特色可言;不足1/3的学校主干专业基本形成,特色待凝炼;1/3的学校已形成专业群或专业集群,特色明显,但专业规模化效应有待提升。

3.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本科专业结构与规模

与三大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本科专业结构相对稳定。如表5所示,与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相对应的本科专业招生规模都小于毕业生规模,预示着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专业规模在减小,不论是各学科门类还是总规模,都有缩小的趋势。而且,本科专业为三大支柱产业提供的人力支撑强度依次为汽车、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尤其农产品加工业极弱,支撑其发展很难。而且,三大产业相差悬殊,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毕业生之和、招生之和只为汽车产业毕业生、招生总数的1/3左右。

(二)专科专业设置概况

1.专业设置结构与规模分析

本研究的专科包括独立设置的25所专科院校和24所本科设置的专科(以下统称专科院校)。当前,吉林省专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有19个,专业类83个,专业325种,专业布点1673个。从表6可知,专业种数排在前5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其专业种数之和占专业总数的47.69%;专业布点数排在前5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其布点数之和占布点总数的64.26%;招生数排在前5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财经商贸、交通运输及教育与体育,其招生之和占招生总数的85.32%;对应一、二、三产业的招生结构为0.9723.9975.03,一、二、三产业结构为7.742.549.8。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专科院校专业设置呈现专业门类齐全,专业结构不均衡,专业布点数相差悬殊,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协调等状况,基本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专业为主导并在逐渐增强,以第二产业专业为基本支撑并有缩小趋势,第一产业的专业极弱但有所增强的总体态势。

2.专业集中度与聚集度分析

吉林省近2/3的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专科课程,所以从以下两个基数来统计专科专业集中度。一是所有专科开设专业的重复率:重复率在30%、40%、50%以上的分别有13、5、2种专业,布点平均招生数低于30的有6种专业,而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18个布点招生不足10名,占其专业布点数的1/3,见表7。二是独立设置的专科院校专业重复率:重复率在40%、50%以上的分别有13、4种专业,布点平均招生低于30的有8种专业,而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11个布点招生不足10名,占其专业布点数的1/3,见表8。综上,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较严重,尤其独立设置的专科更为明显,同一专业在同一所学校就有2~3个布点的情况,且多数专业的专业布点都存在招生规模过小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亟待优化组合。同时也说明专业集中度较低,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表9可见,专业聚集度在6.0以上的院校已形成主打专业,基本形成专业群,专业特色明显,但有一些学校专业大类基数太小,难以形成集群规模效应;除3.0以下的院校专业相对分散,处于中间状态的院校也形成了专业优势,但特色不明显。另外,从专业布点看,每所学校都存在专业重复开设现象,主要是由于生源不同导致的,这种普遍现象值得关注。

3.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专科院校专业结构与规模

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专科专业结构是根据吉林省教育厅与中国知网联合编制的“关系图谱”来设计的。由于此图谱是在新的专科目录颁布前编制的,所以专业结构变化较大,如对应汽车产业、石化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经过优化组合,由原来49、19、59种分别减至28、10、17种,其中个别专业毕业生、招生为0。如表10所示,与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业相对应的专科专业类别分别有9、3、8个,专业分别有28、10、17种,且相对应的招生规模大都小于毕业生规模,预示着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专业规模在缩小,多数学科门类总体规模都有缩小的趋势,只有交通运输大类呈现增强的势头。相对而言,汽车产业对应的专业规模较强,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规模较小,尤其石化产业专业规模极其薄弱。

表10 与三大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科专业结构与规模(2018年)

支柱产业 专业大类(个) 专业类(个) 专业(种) 毕业生 招生

汽车产业 4 9 28 12035 11230

石化产业 2 3 10 508 246

农产品加工业 4 8 17 1881 1414

(三)普通高校专业结构布局概况

目前,共有62所普通高校分布于9个地级市中,其中有40所独立设置的院校设在长春市,有64.52%的高校集中于一座城市,且只设1所高校的地级市有4个,学校布局极不合理。与其相应,专业布局也存在严重问题。在长春市,本科专业布点占总数的69.95%,专科布点占总数的49.43%,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比位居第二的吉林市分别高出55、33个百分点,比本科专业布点数最低的白城高出67个百分点,比专科专业布点数最低的通化高出48个百分点,专业布局极不均衡,见表11。

另外,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契合度也不高。根据“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战略,要打造“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的核心区域“长春经济圈”,将长春区域率先建成创新转型核心区和以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重点,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而能够为其提供支撑的如农学、医学、生物与化工、资源与安全、医药卫生、食品药品与粮食等相关专业很弱。同时,将白城建设成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将吉林市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的大城市,等等[3],与其相应的专业支撑都很薄弱,学校与专业布局滞后于产业发展布局。

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支柱产业需求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概况

本研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指吉林省传统三大支柱产业,即汽车、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均属于第二产业。当前,在吉林省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由第一位转到第二位,正处于调整转型期,大的经济环境直接影响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走向,见图1。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看,汽车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居中,石化产业相对弱;从利润总额看,呈现汽车制造业平缓下滑、石化产业由陡升又急速下滑、农产品加工业波动式上涨的态势;从从业人员看,三大支柱产业从业人员数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尤其石化产业出现陡降趋势。从纵向看,三大支柱产业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和石化产业尤为明显[4]。

(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整体概况

根据2018年吉林省产业发展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整理出三大产业中相关的专业、招生与毕业生规模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相关情况,通过相应关系对比分析,研究吉林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从表12可知,吉林省三大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三、二、一格局,从业人员呈现的是三、一、二格局,而对应产业的专业结构、毕业生结构与招生结构呈现的都是三、二、一格局。整体上看,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调整不同步,有的滞后有的超前,存在明显的不匹配问题。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都极其薄弱;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结构相对薄弱,而专科较为明顯;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整体超前,专科尤其突出。而且,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不但没有就业吸纳能力,反而要转移出大批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也不高,吸纳能力也不强。这从整体上反映出经济处于滑坡转型的窘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拐点,也将是高校专业调整的一个拐点。

(三)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支柱产业需求协调发展概况

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中相关的专业及其招生与毕业生规模与结构,以及三大支柱产业的收入结构、就业结构等相关情况对比见表13。总体看,相对应的专业设置与三大支柱产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问题。

1.与汽车产业需求适应性分析

从表13可知,以三大支柱产业为整体,在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中,汽车产业占总收入7成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主打产业;在利润总额结构中,汽车产业在总额中占9成以上,更为突出;从就业结构看,汽车产业最高,达6成以上[5]。与其相對应的本、专科专业占5成以上,专业建设相对薄弱,专科尤其弱,不能有力支撑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从专业规模看,毕业生结构中,总的为7成,其中专科达到8成以上;招生结构中,总的为7成以上,相对于毕业生结构,本、专科招生都有相应的增加,其中专科已达到 88%,明显超出就业结构的比例,人才有些过剩。总的来看,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专业结构所占比相对薄弱,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却过剩。

2.与石化产业需求适应性分析

在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中,石化产业占总收入近14%,在三大支柱产业中最低,而且利润总额已处于亏损状态,在三大支柱产业中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从业人员数仅占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54%。与其相应的,在专业结构中,本、专科比例均最低,总的为20.44%;毕业生、招生结构相对较低,其中专科更弱,分别为3.59%、1.93%,与本科相比更为明显。总的来看,石化产业难以支撑其相应专业及人才发展需求,且本科人才相对过剩,专科人才不足。

3.与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性分析

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略高于石化产业,就业结构中比例为3成左右,在三大支柱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与此同时,与其相对应的专业结构亦是如此。而与其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模却最小,在毕业生结构中仅占10%左右,招生所占比处于最低水平,还不足10%。所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储备不足。总体看,专业设置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协调,专业存量尚可,但培养规模太小,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三、吉林省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吉林省提出了“双特色”发展战略,坚持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特色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扶优扶特扶需扶新,引导省属高校在各自类型和领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专业与产业协同推进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统筹、专业支撑、产业引领的总体思路,坚持专业结构与产业尤其是三大支柱产业结构同向同行,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政府规划指导要谋统筹、谋精准

1.发挥统筹职能,建立产业专业联动机制

实现产业与专业联动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政府机构联合发力。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统计局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统筹协调,做到信息共享、政策衔接。实现产业与专业联动的第二个层次是学校与企业对接。目前来看,吉林省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能够匹配到省域企业之内,但是校企合作的层次还需要提高,深度还需要拓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照产业与专业状况,完善行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实行校企专家混编制,发挥行指委宏观信息共享、微观专业指导的作用。实现产业与专业联动的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尤其是学科办、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要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建立起常规的会商机制。

2.发挥规划职能,提升产业专业契合度

首先,政府应通过政策杠杆引导企业根据全省各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对接东北振兴战略相关重大规划,尤其在“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做好企业自身的区域发展规划。其次,应加强对专业调整的顶层设计,适应“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对全省高校布局及专业结构作出新的规划调整,对各地区的专业布局作出相应的区域规划,并通过调节招生规模引导专业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要注重解决三类典型问题: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三大支柱产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问题;专业空白点多与专业布点多并存的问题;专业设置较分散,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专业集群效应等问题。

(二)高校专业建设要谋结构、谋内涵

1.高校专业调整要谋内涵、重特色

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根据高校专业结构及其与三大支柱产业对应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跨度大,专业分散,需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强化主干专业建设,着力打造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及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提高专业辐射能力。二是加强专业上下衔接。可以吉林省应用型高校与职业技能型高校为试点范围,探索采取放宽学制、积分晋级的方式,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教链条用质量的链条扣紧铸严,从而解决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三是要将专业建设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结合起来,争取在校内孵化专业市场,引领、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四是抢救扶持濒危且紧缺专业。基于前文研究,吉林省对应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规模较小,尤其是对应石化产业的专业规模极其薄弱,且相对应的招生规模都小于毕业生规模,预示着对应三大支柱产业的专业规模在减小,不论是各学科门类,还是总的规模,都有缩小的趋势。为此,亟须加强与第一产业、石化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扩大专业规模。此外,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质量差、重复率高且招生少的专业进行撤并,提高资源利用率。

2.高校专业布局要谋整体、重结构

从地域上看,长春的专业布局需优化整合,吉林、四平、延吉的专业布局需优化拓展,其他地级市的专业布局需扩容再造,以适应“一主六双”产业布局的新需求。同时,为适应产业发展新战略,再造三大支柱产业新优势,吉林省正在打造新的汽车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6]。基于支柱产业发展新布局,所在地的高校及相应专业亟须“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相关专业,扩大专业规模。同时,应在梅河口、公主岭设立对应产业的专科学校,为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人力支撑。

3.高校专业建设要谋动态、重制度

一是根据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特点探索新的专业生长点,在内涵与特色上下功夫,实现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比如,面对吉林省正在实施的“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新的汽车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发展战略,各高校要以战略眼光来整合与增设相关专业,抢占紧缺人才培养优先权,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贡献力和竞争力。二是建立一个与人才需求预测、招生、就业联动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同時,学校可以联席会议形式为平台定期研究相关问题,并形成一种规范的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这样,就会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随机性与功利性,进而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保证这个机制能得到有效落实,需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相关工作,并建立一套自主适应机制和运行控制机制。

(三)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要谋人才、谋市场

总体来看,吉林省的经济基础依然严重依赖传统的重工业、重化工、重加工企业。这类企业对资源需求较大,人力资源与产品结构固化严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灵活性较差。同时,吉林省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大多依附于“一汽”“吉化”等国有企业,受限于企业性质与规模等原因,其市场敏锐度较低,结构升级与技术革新速度较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品质不高。基于此,需从人才和市场两大关键点发力。

1.谋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基

一是企业要树立人才发展观。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且企业参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责任、一种发展战略。二是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引导高校培养自身所需的人才。可以通过发布就业信息报告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两种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承担实习实训教学任务或成体系地设置订单班的方式创新企校联合人才培养方式。三是要注重产业对专业的引领作用。当产业链延长并凸显集群效应时,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自然会因势利导,开拓新的专业市场。只有做好“产业+专业”和校企合作等工作才能获得所需的各类人才,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

2.谋市场化思维,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市场是企业的战场,市场化思维要求企业勇于舍弃、敢于创造,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寻找新的生长点,开拓新的市场。当前,再造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新优势,要坚持两个思路:一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对接电子科技、网络科技、发展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用新思维新技术,借助吉林省高等教育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集成度较高的特点,扩大产业经济效益、提升产业发展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做好与汽车、石化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强基工作。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扩大专业规模;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及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新战略、新布局,进一步整合、拓展相关区域的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方泽强.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2]张文雯,曹哗.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7):23-26.

[3]吉林省人民政府.“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EB/OL].(2019-12-01)[2020-05-28].http://xxgk.jl.gov.cn/gbcs/?file=http://xxgk.jl.gov.cn/szf/gkml/201901/W020190131540754063897.pdf.

[4]吉林省人民政府.2019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2-05)[2020-05-28].http://m.sohu.com/a/293093413_120057265.

[5]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10-10)[2020-05-29].http://jl.sina.com.cn/news/yaowen/2019- 04-30/detail-ihvhiqax5855347.shtml .

[6]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的意见[Z].吉发[2018]31号,2018-08-30.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Set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eds of Local Pillar Industries

——A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Zhao Shumei, Liu Shuang, Cui Chunyu, Yu Meizhen

Abstrac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data of 62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data of the three pillar indust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coordination problems in some parts, which means the adjustment of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synchronized, some are lagging and some are ahead,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problem of mismatch. Among them,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mary industry is extremely weak in both undergraduate and junior college constructio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weak, but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obvious in junior colleges;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overall advanced, especially the junior colleges are more promin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planning and guidance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coordinated and precise,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ructur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illar industries should be sought for talents and markets.

Key words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alty setting; pillar industr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Jilin province

Author  Zhao Shumei, researcher of Jil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2); Liu Shuang, PhD candidate of Jilin University,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Jil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ui Chunyu, Higher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 Yu Meizhen, Jil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作者简介

赵淑梅(1966- ),女,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所长,研究员(长春,130022);刘爽(1982- ),男,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崔春雨,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宇美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吉林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支柱产业需求协调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Y1906);2019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机制构建研究”(2019B107);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分类管理视阈下民办高校办学机制改革研究”(ZD19159);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大课题“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GJX2017A1),主持人:赵淑梅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专业设置协调发展
太和县县域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