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苑圆梦尽清欢
2021-05-23岳莹
岳莹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2019年4月26日,南宁灯火辉煌,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正在举行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黑龙江省京剧院演员张欢以排名第二的佳绩,当之无愧地“摘梅”,成为黑龙江省京剧院的第三位梅花奖得主。此时此刻,不远千里陪着徒弟一同来到南宁的邢美珠一直在舞台侧幕后给张欢鼓劲,看着舞台上自信优雅、光芒四射的张欢,邢美珠老师难掩心中的激动,张欢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一幕幕不禁浮现在眼前。
张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
1981年,张欢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小山区里,由于父母身体的原因,她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张欢童年时就爱好文艺,能歌善舞。奶奶说她三岁的时候,只要音乐一响就跟着翩翩起舞;七八岁的时候,听到什么风格的音乐就能编出相应的舞蹈,随着情绪舞动。童年時,别的小朋友都爱看动画片,而张欢却偏偏喜欢和爷爷奶奶一起看戏曲频道。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戏曲的魅力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十一岁时,恰逢黑龙江省艺术学院招生,爷爷奶奶鼓励她去试一试。带着家人的嘱托和祝福,怀揣着喜爱京剧的梦想,要强的张欢一考即中,成为京剧班的弟子,师从吕艳霞、于训威,先后学习了老旦、花旦和青衣戏。从最初对京剧的懵懂,到现在京剧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欢与京剧这门国粹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张欢转到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习。当时中国戏曲学院为黑龙江省代培,经过刻苦努力,张欢考入该代培班,在北京学习了三年。在学院得到谯翠蓉、崔丽庆等老师的教授,打下了规范的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张欢的武旦开蒙老师为谯翠蓉,从《盗仙草》到《虹桥赠珠》,谯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让她从开始的畏难,到了解舞台、积累经验以至认真分析人物和剧情,细心比较剧目的异同,初窥京剧的门径。当崔丽庆老师教授唱念做打比较全面的《扈家庄》时,勤于训练、善于思考的张欢已经得心应手。在学习《挡马》《竹林记》时,她着重训练了腿功、脚下的厚底功和靠功。几出剧目的演出不但为她积累了舞台经验,而且使她明确了目标,树立了自信。曾几何时,张欢也曾困惑——在艺校时,别的同学都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当,只有她辗转于各行当。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她产生了疑惑。但是所有的坎坷都是财富,危机恰恰就是转机。在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下,张欢坚定了信念,并且对京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戏曲学院学习期间,既是张欢艺术能力迅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她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张欢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母亲是聋哑人,父亲瘫痪,所以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中专以前她就没有离开过奶奶。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爷爷奶奶每周都坐七八个小时的车来看望她。她要比别的孩子早熟一些,深知自己的家庭无法和大部分孩子的家庭相比,自己的母亲虽然也很爱她,但是尽最大能力也只是能管她吃饱穿暖,未来如何还是要靠自己。到北京上学,爷爷奶奶来送她,返回时,在站台上看着他们离去的火车,张欢追到再也跑不动,哭到再也哭不出。从那一刻开始,她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更独立,更坚强。戏曲学院的学习、练功很苦。那时候,一天基本上要有四节课的时间都是高强度的体力练功。练完功背心都是湿透的,一拧都能拧出水来。由于大量的体力消耗,学校食堂的菜又没有太多的油水儿,一顿吃三个馒头一会儿就饿。每到这时,张欢就特别羡慕其他同学——他们的妈妈每天中午给送饭。看到同学的妈妈给带的菠萝古老肉、红烧肉、牛肉馅蒸饺儿,张欢心里酸楚,心想为什么没有人给我送饭。一切磨难都是财富,人在孤独、彷徨时总希望找到目标或指引。命运之神让张欢找到了心中的明灯。
张欢在上中专五年级时去黑龙江省京剧院看过邢美珠老师的一出戏,那时候她觉得邢老师可真帅,在台上又能文又能武,从那时起邢美珠老师就成为她心中的偶像。知道邢老师是关派弟子后,关肃霜先生在她心中更是既高又远,可望不可攀。1999年,张欢毕业后有幸分配到黑龙江省京剧院工作。那时候邢老师每天都在台上练功,她就在台边看。缘分真是奇妙,现在她回忆起来:这不就是五年级看戏时看过的那个帅老师吗!从此以后张欢每天跟着邢老师一块练功,心里就萌生出一个愿望:将来有一天能跟邢老师学戏多好啊!这样边学习边练功,一梦十年。十年间,邢老师也在暗暗地观察着这个小丫头,暗暗考察着这个坚强自信的小姑娘。邢美珠老师深知学京剧苦,学关派更苦,而且关派要求能文能武,张欢是学武旦出身,文戏可能会稍弱。张欢就从跟邢老师学《杨门女将》起,正式学的第一出戏是《虹霓关》。此后,她就一直跟在邢老师身边,功夫和感情皆一点一点积累出来,与日俱增。一开始,张欢不理解,心里也在问:“邢老师为什么不教我关派的戏呢?”等到真正学的时候才明白关派实在太难了。但是最后邢老师还是认可了张欢,她把张欢的坚强自信、吃苦耐劳、重情重义、淡泊名利都看在眼里,慢慢相中了这个苗子。2009年张欢梦想成真,拜邢美珠为师,正式成为关派第三代弟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艺苑求真赤子心
张欢开始学习关派,仅《铁弓缘》这一出戏就学了五年。《铁弓缘》是关肃霜先生的代表作,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又温馨的侠女的故事。通过京剧的花旦、刀马旦、武生等不同行当,演绎了陈秀英儿女情长、悲欢离合、英姿飒爽、威武刚强的侠女形象。其实戏好学,功难练,特别是起霸和靠旗出手,要求演员文武兼重,前后跨越五个行当,既要能文能武、能旦能生,更要唱、念、做、打、舞有真功,才能胜任陈秀英这一特定的角色。邢老师要求极其严格,不达到她的要求是不允许上舞台见观众的。张欢一开始学习《铁弓缘》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力跟不上,不会用劲,经常休克(她从小体质就不是特别好)。邢老师会给她炖冬虫夏草鸡汤。张欢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喝师父煲的汤的时候,看到汤里的东西她便问:“这是什么呀?”师父说:“快吃,这是冬虫夏草。”那时候的张欢也不懂药材的昂贵。现在她才明白师父为什么不舍得喝,都留给了她。即使这样,因为体力不行,第一次彩排《铁弓缘》的时候,在最后一场要关大幕时,她休克在台上了。此后,每次张欢演出,邢老师都会给她带红牛、巧克力和鸡蛋。
学习关派基本功需要付出很多,给张欢上课邢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关派几出代表剧目的行头背在身上都有三四十斤,每次上课都要背上。上课也不按节课上,基本是从早上到晚。但是每天中午师父都给张欢带饭,今天煲汤,明天包饺子。关派的戏太难,学习的东西非常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去练功。学习这几出戏,每出都不少于三年。按理来说,一般在排戏、说戏的时候,不一定都是非常饱满的状态。因为以饱满的状态坚持两个小时是非常累的。但是师父和张欢一起说戏的时候,一般会坚持四个小时,只要张欢的状态一放松,师父就摇头说:“不行,你没有做到,还得重来。”师父的严格成就了张欢的今天。正是有台下这饱满的四个小时,才会有台上那精彩的两个小时。现在同事们都说,张欢好像是个铁人,马力太足了。即使在平时排练的时候,师父对张欢的要求也非常高。每次排练,师父都要求张欢穿戴齐整。小的时候张欢也曾逆反过,坐在台边儿看戏时,就在纠结自己每天这样不停地练有什么意义。在戏中有圆场跑三圈,要表现得像在水上漂一样。但是在排练时师父要求她跑四圈,有的时候张欢的脚踝蹭得都是血。练功的过程很痛苦,小张欢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师父六十岁的时候还在练功,当时她脑瘤手术已经不会说话了,医生说最坏的可能会变成植物人,可是师父在不会说话的情况下还能唱戏,师父每天还在舞台上坚持,还在陪张欢练功。张欢知道自己不应该放弃,也认识到师父的严格是为她好。师父的执着激励着张欢,让她坚定信念,不言放弃。因为师父的严格,张欢有时候很怵她。师父很少表扬张欢,二十多年里真正的表扬只有两次。张欢对师父的感情很深,是又敬又畏又心疼。只要师父一出现,张欢的状态能达到200%。在邢美珠老师的教诲下,张欢反复研究关肃霜先生的资料,对关派有了更深的理解,先后演出了关派风格的《谢瑶环》《战洪州》《铁弓缘》等剧目。
一提到师父,张欢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因为有太多让人感动的事情。每次张欢有重要的演出,师父比她还要紧张。每次在张欢要演出代表剧目的大戏或重要演出之前,师父都要把张欢叫到家里。师父一直在家做饭,吃完饭菜上火锅,总怕张欢吃不好。其实她的心里比张欢的压力还要大。师父家里有关肃霜老师的剧照,每次都让张欢拜一拜,希望演出成功。张欢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是师父一针一线亲手修改的。每次张欢演出之前,师父一定会在后台,没有一次是坐在台下观看的,在后台不停地替张欢调整服饰,生怕有纰漏。师父在张欢身上付出了太多,张欢就是她的作品。
张欢学习到的不仅是关派的艺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关派的“韧劲”和“横劲”。2012年9月,张欢携《铁弓缘》《虹桥赠珠》参加央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比赛中,她不慎将腿部韧带拉伤,一瘸一拐,难以完成繁重的武打技巧。这时其实可以选择“退赛”,可是张欢想起“关门”两代老师和疾病斗争的精神,觉得不能只想自己的体面下台,既然是代表黑龙江参赛,一定要坚持。她决定打封闭针继续参赛,没想到对麻药过敏,打封闭针后视线模糊,看不清东西。决赛时,张欢就用绷带紧紧缠住大腿来减少疼痛,坚持完成了比赛。她发扬了关派精神——“一上台全都忘了”,全神贯注演出,躲避伤腿不能完成的动作,最终获得了武旦组银奖。可见“关门”的艺术精神,就是要有股“横劲”。
此后,张欢继续深造,进一步领悟了关肃霜先生博采众长的艺术理念。2014年,她再次进京,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开阔视野,汲取营养,丰富自我,开拓戏路。同时对关肃霜先生博采众长的艺术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关派艺术从单纯的模仿到思想上的認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真正体会到关肃霜先生“要做到有学习意识的演员”的真正含义。2017年,张欢“青研班”毕业。经过青研班的学习,她开始深入思考京剧如何在继承和创新中贴近现实,反映时代。
2019年,张欢上南宁参加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角逐。这一次师父也没忘带上巧克力和红牛。在去参赛路上的大巴车上有四十分钟的路程,师父就一直在回忆当初自己参赛的时候,其实师父既是为张欢高兴,也是在为她缓解紧张情绪。想起这次参赛路也是一波三折。起初张欢报名参赛的时候没有自信。由于家庭的原因,张欢从小没有奢望过什么,只是觉得机会难得。学戏多年,如果不上更高的平台展示自己,会辜负师父这么多年默默的付出,同时也是想证实一下自己。初评通过之后,她才真正开始紧张起来。每天都很难睡好觉,就是想怎么样能在舞台上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完美地呈现出来,用100%的能力去准备,不给自己留遗憾。团队的精神支撑了张欢。《战洪州》是一出极具关派风格的大戏,以脍炙人口的穆桂英传奇为题材,塑造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戏中通过唱腔和形体技巧的巧妙结合,将穆桂英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有多次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特别是京剧一绝“靠旗打出手”,利用靠旗杆的弹力来接枪并将其弹回,营造了一种紧张、惊险而又极具观赏性的武打场面。这是关肃霜老师首创的绝技,如今各地院团的武旦在踢枪打出手的表演方面,大都学习和运用了关老师“靠旗打出手”的表演技艺。这个武打技巧必须经过大量的团队练习,大家陪练也是非常苦的。张欢自小练武戏,她深知其中的不易。排练的时候小伙伴们也有受伤的,但是为了给家乡争得荣誉,大家都铆上了劲儿。张欢也练得狠,以至于牵连了老伤,其中有十天腰都不能动了,只能在地上或者是平的地方躺着,晚上疼得难以入眠。一辈子只有这一次机会,张欢不想放弃,不想因为自己不能练而连累团队。她每天上医院往穴位里打针。虽然有十天没练,好在张欢有二十多年的功底。演出当天,由于不适应南宁的气候,团队很多人都觉得上呼吸道难受。由于气候潮湿,戏中的出手戏,排练的时候枪掉了好几次,大家心里压力特别大。张欢也因为心里紧张一直在抖。演出当天,南宁36度,演出的舞台大,观众席能容纳1000人。张欢穿上服装之后更热,怕体力跟不上,师父为她买的巧克力、红牛摆了满满一大排。南宁的观众特别懂戏,一看到有技巧的地方就鼓掌,张欢一上场就掌声不断,特别火爆。观众被“靠旗打出手”和“三圈圆场”的精湛技艺惊呆了。黄沙渡口的一段“趟马”圆场,吸收了内蒙古乌兰牧骑马舞的动作,张欢跑圆场时,背上的四面靠旗纹丝不动,脚底像在水面上漂浮。三圈圆场的速度逐渐加快,随着伴奏的曲牌和鸣叫的马嘶声,时而跑小圆场,时而跑S形圆场,时而搓步勒马,时而花梆子骑马观望,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穆桂英在征途上的急迫心情。舞台上敌兵的明枪暗箭向穆桂英飞来时,展现了“靠旗打出手”的绝技,她用背上的靠旗稳健地将枪接住,再用旗杆巧妙地绕枪,然后将枪侧踢回去,多杆枪在空中飞舞,仿佛置身战场上浓密的剑阵枪网,令观众眼花缭乱,展现出疆场厮杀的激烈场景,让观众看到了巾帼英雄在抗击外敌、保卫国家时的英勇顽强。此外,还有“船舞”“巡营”等精彩场面,展现了《战洪州》这部大戏中主演与龙套、演员与乐队的默契配合。整场戏就这样火着下来了。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绝于耳。观众和部分评委迟迟不肯散场。观众纷纷要求合影、握手,非常认可张欢的武戏,她将关派唱、念、做、打全能的特长和高难度表演技艺精彩地展现出来。梅花奖获奖后,张欢五天之内没有睡过整觉,因为她不断地在想,在思考,在沉淀……
春蚕到死丝方尽,梨园传承报师恩
说起梅花奖获奖的意义,张欢说:“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久久盘亘于心间的问题再次浮现,在繁华迷乱的现世,如何让京剧这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尤其关派艺术对京剧有着革命性的贡献,是技艺较高难的一个派别。就全国来讲,学习关派的孩子也是非常少,因为很难坚持。关派的弟子除了要求入戏扮相俊美外,还要求有较高的身体素质,一出戏中同时兼具唱念做打舞。目前符合入门要求且能坚持学习关派艺术的京剧演员越来越少,能演关派剧目的演员则更少。张欢作为关派第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感觉责任重大,要肩负起把关派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的任务。这是她一生要做的事情。
当代菊坛群英荟萃,老艺术家更多地承担着传承京剧的重任,孜孜不倦地培养接班人。但是张欢认为作为青年一代更要苦练功夫、敬业精进,自觉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她先后在哈尔滨音乐学院、吉林省艺术学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授课,作为客座教授希望把关派的艺术理念、技巧和精神传播开来。2016年,国家组织开展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京剧关(肃霜)派艺术人才培训班活动,她与师父邢美珠等一起担任教学工作,出色完成对来自国内各京剧院团的传承教学工作。
京剧大师李金鸿先生在《好戏绝响成大憾》中这样写道:“前辈艺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华,年轻的后学者如能让这些艺术精华不再失传,这是对已故者的最好的纪念。”这篇文章是专为纪念京剧名伶“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先生而作的,张欢的恩师邢美珠曾拜毛先生为师。2016年,张欢又从师父邢美珠处传承了毛世来先生濒临失传的剧目《南界关》。黑龙江省京剧院将挖掘整理的《南界关》申报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成为首批入选剧目之一。在当今戏曲舞台上,毛世来先生的代表剧目已经基本失传,文字记载也不是很多。《南界关》这出戏传承脉络清晰,20世纪80年代初,邢美珠老师拜毛世来先生为师学习过这出戏。1983年师爹贾喜麟老师协助毛世来先生重新整理、改编了《南界关》剧本。整理复排《南界关》这出戏历时三年。2017年,张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该剧,获得专家高度认可。2018年,《南界关》再次获得中国京剧艺术基金“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滚动资助,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南界关》又名《战寿春》,该戏文武并重,以前皮黄后昆曲、前青衣后刀马旦的特点和精湛的跷功著称。整出戏包含几番大开打和“鞭挂子”,载歌载舞,最后的背子起霸、大战、闯营,唱念做打十分繁重、吃功。后半部集中安排了[得胜令][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水仙子]等成套曲牌,运用跷功,旋转的动作很多。当时毛先生每天都摔得鼻青脸肿,脚趾像针扎一样钻心地疼,脚背火辣辣地发烧,浑身上下不住地颤抖,汗水、泪水、鼻涕一起往下流。张欢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毛世来先生练习“硬跷”的经历后,在感叹前辈艺术家的敬业精神的同时,更坚定了传承京剧艺术的信念。
张欢集关派、毛派等多门京剧艺术技艺精神于一身,白淑贤、王玉珍、赵景勃等业内名家也曾悉心传授,因此她不断积累着艺术底蕴和表演功力,形成了独特新颖的表演艺术风格。在剧目中,她允文允武,能生能旦,善于塑造、刻画人物性格,集花旦、刀马、花衫、武旦、青衣、小生、武生于一身,形成了既婀娜多姿、含蓄自然,又刚健明快、洒脱恢弘的艺术风格。在实践中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点一滴地消化理解京剧艺术精髓,达到精、通、化的境界,是“舞姿轩昂回落照,歌喉嘹亮遏行云”的寫照,为戏迷所喜爱,被戏曲评论家周桓称为“小小关肃霜”。
发挥专长战疫情,艺海长航聚人心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所有人自觉隔离在家。但是张欢并没有闲着,她发挥自身专业本领,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战役中,响应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精神力量的号召,在黑龙江省京剧院党委的领导下,第一时间将传统京剧的经典唱段重新填词,创作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作品《万众一心抗疫情》,号召大家“减少出行,从我做起”。张欢在家完成了录制,在网络上推出视频后,引起了不少龙江文艺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创作高频的引擎。
张欢演唱的《智取威虎山》选段“坚决要求上战场”,为前线医务工作者加油鼓劲,为百姓抗击疫情凝聚精神力量,受到观看演出直播的手机用户的欢迎,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20万。作为省京剧院纪委书记,张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尽自己最大能力发挥着光和热,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一份力量,为阻击疫情凝聚人心,激励大家共渡难关。
疫情期间,张欢也不忘传承京剧。她亲身示范举办了一场生动的京剧专业线上公开课,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们在线授课。来自北京、上海、吉林等地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加入了线上课堂。张欢在京剧教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特点,选用传统京剧剧目《十三妹》中“悦来店”一折,介绍了剧目的文学常识、艺术特点,详细讲解唱腔、念白等表演内容,结合理论讲解、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和师生在线互动等教学方式,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们扎实地学到大量专业知识。听课的专家们表示:课程讲解细致,与学生互动行之有效,给京剧演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性专业功底。示范课成功打造了京剧教学的新模式。疫情期间张欢每周有四节线上剧目课,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结合中国抗疫形势和社会热点,积极宣传典型事例和英雄事迹,激励同学们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样的线上授课不仅探索了疫情期间京剧的授课模式,也为今后的戏剧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与戏结缘廿载有余,张欢验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多年来,文旅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百名优秀戏曲教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黑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省“文化工匠”、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青年文艺人才、省“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巾帼奖”等荣誉和称号加诸于身,但她为之淡然。林清玄说过:“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于她而言清欢是忘我的境界,是高雅的文化,是躬身菊苑探索无怨无悔。在继承与创新中永葆京剧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是张欢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怡梦:《“穆桂英”来夺“梅花奖”》,《中国艺术报》,2019年4月26日
2.谭湘竹:《青年京剧演员张欢 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精灵》,《黑龙江日报》,2009年
3.张欢:《试论京剧关(肃霜)派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剧作家》,2010年第3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