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结合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及对关节受限的改善作用
2021-05-22孙小娜刘李汀韩毓皓耿洪岳
孙小娜 刘李汀 韩毓皓 耿洪岳
登封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452470
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慢性炎症称为肩周炎,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疼痛,并使患者活动不便,若不进行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对肩周炎采用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服用止痛药物、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但对部分病情严重、肩关节已发生粘连的患者,保守治疗较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通常会在麻醉下进行肩关节手法松解,以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范围[2],其中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复位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3],但目前关于温针灸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对肩周炎活动受限改善作用的研究与报道稍有不足,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164例肩关节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式分组比较,旨在研究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松解对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活动度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6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各82例。纳入标准:(1)经X线检查、肩关节MRI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确诊为肩关节周围炎,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2)患者均知情并同意配合此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有颈椎病、肩关节脱位、风湿性关节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并发症;(2)有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禁忌证,如外伤关节肿胀、感染性炎症急性期、关节内骨折未愈合等;(3)临床检查资料缺失。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性别、患病位置、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接受常规功能锻炼及常规消炎镇痛治疗,如体后拉手、弯腰、旋肩等基础性康复锻炼和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甲组使用温针灸治疗,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取1.5寸毫针刺入体穴、阿是穴、肩前穴、肩贞穴等主穴,根据经络辨证原则加以配穴进行针灸,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距离皮肤2~3 cm处针柄裹上艾绒,并从艾绒下端将其点燃,取一合适大小硬纸片置于该穴位周围皮肤,避免灼伤患者,每次艾绒燃烧时间为30 min,1次/d。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加以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常规术前检查及麻醉,患者肩关节放松后治疗人员站在患者患侧,并用一只手握住患者肩肘部,另外一只手从患者上臂下面穿过,固定肩胛骨下角,进行各方向被动活动,如上抬、下降、前伸、回缩等,活动度逐渐递增,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撕裂声音,防止患者肩关节出现骨折、韧带拉伤等其他2次伤害。
1.3 观察指标(1)肩关节功能。使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Score,CMS)[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括关节活动度(40分)、日常生活工作能力(20分)、肌力(25分)3个部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2)疼痛。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6]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选择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数字,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3)炎性因子水平。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4)评估患者治疗效果。以治疗4周后患侧疼痛消失或显著降低,肩关节活动不受限为治疗效果显著;以患侧疼痛部分减轻,肩关节活动稍微受限为治疗效果较好;以患侧疼痛等其他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为治疗效果差;治疗总有效率=(效果显著+效果较好)/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计算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CM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及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乙组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工作能力、肌力评分均高于甲组,NRS评分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肩周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乙组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 两组肩周炎患者4周后治疗效果比较乙组治疗4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90%(77/82),高于甲组84.15%(6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CMS、NR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CMS、NRS评分比较(分,±s)
注:甲组采用温针灸治疗,乙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CMS为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NRS为疼痛数字评分法;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表3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L,±s)
表3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L,±s)
注:甲组采用温针灸治疗,乙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IL-6为白细胞介素-6,IL-10为白细胞介素-10,TNF-α为肿瘤坏死因子-α;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3 讨论
肩周炎在中医中属于外感风邪如体范畴,其常伴经脉关节血运不畅,表现为屈伸不利、恶寒畏风、麻木疼痛等症状,因此中医方面在治疗肩周炎时多以疏通经络、祛湿逐寒为基础进行针灸或推拿等方式治疗[7]。本研究所用温针灸就是基于这一基础借艾草为肩周炎患者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等。而在此基础上对肩周炎患者麻醉下进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可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促进关节液流动,并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关节退化[8],此外,适当的手法松解,还可牵拉关节周围软组织,保持肩关节部位肌腱、韧带及关节囊其伸展性。
本研究通过对164例肩周炎患者进行单一温针灸及温针灸结合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分组对比,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乙组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及肌力评分均高于甲组,且NRS评分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示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松解可显著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缓解患者肩部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肩关节手法松解可抑制脊髓和脑干疼痛物质释放,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从而减轻患者疼痛,并在松解过程中可有效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及痉挛,使肩关节活动度相应增加。有研究认为,慢性炎症是肩周炎发生的原始因素,炎性因子可刺激机体炎性递质进一步增加,导致巨噬细胞聚集、活化,成为恶性循环使机体炎症愈发严重,引发患者肩部疼痛、肿胀[9],而肩关节手法松解使肩关节内关节液流动,增加机体对局部炎症的自我调节,且加上温针灸温热效应,进一步控制炎症发生,使炎症局限,从而改善患者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且相关穴位针灸可刺激释放拮抗炎性因子的细胞因子,消除局部组织肿胀[10]。本研究中肩周炎患者治疗4周后乙组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结论具有一致性。乙组治疗4周后治疗效果93.90%,高于甲组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该联合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暂未排除麻醉药物对乙组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使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仍需排除相关影响因素后进行大量试验对本论点加以佐证。
综上所述,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温针灸联合肩关节手法松解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疼痛,降低肩周炎症状态,有效改善肩关节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