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并乙丙戊型肝炎继发右耳颞区巨大淋巴瘤一例

2021-05-22赵喜红王运升帕丽达木塔西刘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霍奇金右耳肿物

赵喜红 王运升 帕丽达·木塔西 刘琦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5岁,维吾尔族,因“发现右耳后渐大肿物1月”入院,自诉1月前发现右耳后皮下肿物,约蚕豆大,无疼痛;半月内增大至鸡蛋大小,伴疼痛,呈持续胀痛隐痛,表面皮肤散在破溃渗出,于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炎性包块可能。颞骨CT提示右乳突软组织混合型肿物。给予抗炎治疗10余天,右耳后肿物继续增大并伴有糜烂、出血,疼痛加重,影响睡眠,右耳听力逐渐下降、耳闷,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治疗。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明确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10余年,已行高效抗逆转病毒(HAART)治疗4年;有病毒性肝炎病史3年(具体类型不详),未行抗病毒治疗;心脏病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药降压治疗。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双颈部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右耳乳突及颞区隆起肿物,大小约12 cm×13 cm,颞区质软,乳突区质硬,肿物活动差,压痛明显,将耳廓推向前下呈外展位,肿物表面皮肤血管扩张,散在破溃、出血、糜烂、渗出及黄苔附着,耳廓上部肿物突出明显,耳轮角前皮肤破溃大小约6 cm×6 cm,外耳道口肿胀闭锁(图1)。辅助检查:HIV病毒抗体阳性,戊肝抗体IgG阳性,丙肝抗体阳性,乙肝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胸部X片示右下肺圆形密度增高影(建议CT进一步检查),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显示:双侧颈部及右耳后多发低回声团,考虑为肿大淋巴结。颞骨CT示(图2):右侧颞部见巨大团块影,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内见斑点状钙化影,病灶较大层面约77 cm×97 cm,CT值15~40 HU,相应软组织肿胀,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右侧外耳道受累,管道变窄,骨性外耳道骨质未见破坏,两侧乳突气化良好,两侧鼓室、鼓窦、听骨、半规管、耳蜗、内听道未见明显异常。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右侧颞部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内见穿行的细小血管影,CT值均值约为65 HU,内见斑片未强化影,门脉及延迟扫描病灶持续强化。右耳肿物表面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阳性。右耳颞部肿物穿刺镜下见恶性肿瘤细胞,病理检查:非霍奇金氏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CL-6(+)、CD3(—)、CD5(—)、CD10(—)、CD20(—)、CD21(—)、CD68(+)、Ki-67(Li 70%)mum-1(—)(图3)。诊断:①右耳颞区非霍奇金氏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③慢性丙型肝炎;④乙戊型肝炎既往感染者;⑤低蛋白血症;⑥高血压2级很高危;⑦高血压心脏病。

图1 右耳颞区淋巴瘤外观

图2 患者颞骨三维CT+增强图像

图3 耳颞区组织病理HE染色

入院后给予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1 g,每12小时一次,促进骨髓造血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6 ml,一日一次静脉滴注,人白蛋白20 g,一日一次静脉滴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 mg,一日两次口服;住院第3天肿物破溃出血给予持续加压包扎止血,肿物迅速增大,呈“爆炸式”生长,破溃、渗出增多。血液科给予C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经典疗法)方案化疗:环磷酰胺8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泼尼松100 mg口服第1~5天,21天后重复治疗。化疗过程中无发热,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反应,给予胃黏膜保护等对症处理。首次化疗中肿物破溃裂开,深约6 cm,化疗后肿物无进一步增大,右侧乳突区及耳屏前肿物部分塌陷变小,颞区肿物破溃糜烂加重、渗出多,创面腐臭味,整个肿物表面未见正常皮肤;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渗出物,双氧水清洗创面,碘伏冲洗,最后1%利多卡因喷洒浸润麻醉后,逐次小块切除腐烂组织。第一疗程化疗后右侧颞区上部肿块基本切除,颞区筋膜部分裸露,表面少量炎性肉芽,右乳突区耳屏前肿块塌陷变小,耳廓外展成“垂落”状(图4a)。第二次化疗期间,切除右耳颞区肿物糜烂坏死,耳廓仅小部分附着(图4b),局部浸润麻醉下离断连接,去除耳廓,耳道口肿胀闭锁。现发病3月余,右耳颞区无肿物及耳廓,筋膜外露,大小约15 cm×15 cm,表面部分炎性肉芽及渗出(图4c)。现等待第三次化疗,随访中,全身一般情况良好。

图4 艾滋病并乙丙戊型肝炎继发右耳颞区巨大淋巴瘤1例外观图像 a.第1疗程化疗开始局部病变外观; b.第二疗程化疗终末病程约2月局部病变外观; c.第三疗程化疗前1.5月,病程3个月局部病变外观

2 讨论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后CD4+Tl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增加了感染及恶性肿瘤发生的机会,疾病后期感染者会出现严重免疫缺陷,临床上除表现为感染外,发生肿瘤概率也显著提高[1]。HIV感染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率可以是普通人群的60~100倍[2]。目前,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病毒感染(EBV或HHV8)慢性免疫激活,如B淋巴细胞系统的慢性抗原刺激及细胞因子分泌失调等相关[3]。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中,恶性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是最常见的AIDS相关肿瘤[4],这两种肿瘤1987年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确定为艾滋病定义性疾病[5]。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淋巴瘤类型及起病部位,与HIV阴性淋巴瘤相比,艾滋病相关淋巴瘤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更强的侵袭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即处于病变晚期,常伴随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6,7]。艾滋病相关淋巴瘤可以累及身体任何部位,除个别病例可表现为急性白血病外,外周血很少被累及,就诊时约1/3的病例有淋巴结侵犯;患者还伴有结外器官受累,如胃肠道、骨髓、肝、肺、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以发生于胃肠道占多数,占整个结外病例数的63%[8,9]。HIV是人类AIDS致病因子,乙丙戊型肝炎病毒(HBV、HCV、HEV)是引起乙丙戊型肝炎的致病因子,两者传播途径均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静脉注射毒品及其血液制品以及性接触而传播,而且两者合并感染比较常见,但合并三种肝炎病毒感染者却很少见[10]。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12%)较高,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2%~3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7%)[11],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30%[12];可能与HBV直接感染B淋巴细胞导致致癌基因过度表达或抑癌基因表达下调、慢性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反应以及HBV编码的x蛋白抑制B淋巴细胞内的p53导致其恶性转换等相关[13]。

文中病例有以下特点:①该患者患AIDS 10余年后并发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符合我国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后病程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为更强侵袭性。②AIDS并发淋巴瘤结外病变以胃肠道多见,该患者病变位于右耳颞部,实属少见。非霍奇金氏B细胞淋巴瘤治疗以化疗为主,但结外耳颞区局部病灶范围较大并有出血、渗出、坏死需专科医师处理。③病程进展迅速,仅1月结外病灶由蚕豆大增长至拳头大小,呈外生性生长,侵袭性强,破坏性大,住院期间瘤体呈“爆炸”式发展,影响外貌,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降低其生存信心;④患者3年前发现患病毒性肝炎具体类型不详,病毒性肝炎与艾滋病病毒有相似的传播途径,AIDS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肝炎病毒能力弱,增加了多种类型肝炎病毒感染几率。同时HBV感染者除一般并发症外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也高,该患者是肿瘤后继发病毒型肝炎还是肝炎引发肿瘤,无从追溯;⑤患者集HIV、多种病毒肝炎及淋巴瘤为一体,基础疾病疗效不佳合并多种传染性疾患,致抵抗能力差,增加了感染风险及治疗难度。⑥该患者初诊时曾对局部肿物制定手术方案,拟行沿颞肌筋膜耳廓并肿物切除+游离皮瓣移植术或带蒂皮瓣移植术,但患者合并多种疾患,抵抗能力差,游离皮瓣成活率不高,取材处愈合也是问题;带蒂皮瓣移植,取材范围大,需扩张皮瓣,短期内病灶发展快,扩张速度可能赶不上肿物增长速度。⑦患者右颞区肿物并耳廓切除涉及容貌五官毁损,患者术后感染几率大,但肿物严重影响外观,形似“怪人”,患者心理压力极大,局部病变伤害远大于基础疾病,迫切要求去除局部病灶;⑧该患者结外病灶炎症反应重,但病程中无发热症状,考虑与使用抗生素有关,结合辅助检查评估患者全身一般情况尚可,仅耳颞部局部病灶感染,没有出现全身症状。

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治疗以化疗为主,AIDS合并淋巴瘤病情进展迅速,临床症状复杂,最佳治疗方案仍缺乏,尤其是对结外局部病变处理。耳颞区如此巨大病灶文献报道少,目前缺乏局灶病变最佳处理方法,病变初期选择手术是否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尚未知,且手术治疗需考虑结外病变的位置、大小、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以及全身状况。文中病例结外病灶仅涉及耳颞部,周围无重要结构,呈外生性生长,暂未侵犯乳突及中耳,早期选择局部肿块切除或许能获得较理想结果,但因病情发展迅速,未行手术,局部病变最终在化疗后坏死变性,留下巨大裸露创面,需长期换药。艾滋病并乙丙戊型肝炎继发耳部巨大淋巴瘤临床少见,本文仅对该特殊病例进行描述介绍,对于局部病灶处理可能有所不足,供大家借鉴。

猜你喜欢

霍奇金右耳肿物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1990—2019年中国霍奇金淋巴瘤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美就“国会山暴乱”作出首个重罪判决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霍奇金:利用X射线解析生化物质结构
用右耳听 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