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

2021-05-21王丹沈云云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共享整合

王丹 沈云云

摘   要:通过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及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对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和服务及教育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而又丰富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技术适应动态学习需求;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全面落地贡献力量。

关键词:智慧教育;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5-0006-04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界摸索、探寻的新形势,是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智慧教育更新了教育史上第四次变革的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教育进一步向着被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人才培养向着自主化、创新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也相应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教育资源的建构由基于建设的资源建构观向基于生成的资源服务观转变。

一、智慧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 年“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IBM《智慧地球: 下一代领导议程》中,自此智慧一词迅速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陈琳认为“智慧教育”是种教育新形态,是高度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标志[1]。“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融合、教育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海量的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内涵、本质、渊源、体系架构、体系技术、生态构建、境界、未来学习空间、创新实践、真实学习视域、开放共享观、环境模型、教师发展、课程开发等方面[2]。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各种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更富有激情和动力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深层学习的能力。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引发了人们对“创客教育”“微学习空间”“MOOC”“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相关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的探讨。

二、现有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的现状

1.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现状

优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各教育群体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正逐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三通两平台”,快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各个省份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保障教育资源的优质整合,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3],要求建立“甬上云校”智慧教育新平台;安徽省建立了安徽教育资源运用平台;江苏省江阴市整合各县区资源打造了集中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为推进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4]提出了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响应号召,不断建立教育云平台,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公平和个性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2.现有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多、体量大,但数据比较分散和孤立,无法大范围、高效率地交换和共享,宏观数量上的优势并无法产生相匹配的微观资源应用效益。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各自为营,教育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从而产生资源静态化、重复建设和数量堆积等问题。因此,为适应智慧教育阶段新的资源建设要求,亟需构建统一标准的生态化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及发展体系,探索区域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建设方向。

(2)“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合理布局区域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智慧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教育服务,最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5]。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习者可使用的區域教育资源数量及来源不断增加,但资源并没有真正运用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如无法持续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获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学习路径。智慧教育环境下构建区域教学及学习模型,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慧化资源服务,并为教师和学生后续的个性化、智慧化、精准化教学和学习提供实施基础。

(3)现有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提高了教育资源的物化形态质量,但其观念形态并没有与之相符,因此无法产生与物化形态相匹配的教学效益及效果。主要原因是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没有深入融合,应进一步加大观念形态宣传和教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平台,构建智能、灵活和泛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4)区域教育资源评价方式虽然多样化,但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静态、缺乏动态监测与反馈等问题。需要注重成果转化,推进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和完善资源服务模型、资源优化模型和资源匹配模型,服务于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动态化和终身学习。

智慧教育要求教育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本身的效用,然而现有资源及平台各自为政、相互隔离,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无法高效地更新与共享成为现有资源的最大问题。因此,基于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汇聚教育数据及教学智慧,建设数据路网和智能匹配系统,实现“人网融合”的高品质个性化育人机制[6]。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更新学习者及课程状态,构建新型共建共享服务机制。促进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和教育公平,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资源的主要建设方向。

3.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应用研究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实际应用在学习、教学、管理、评价和智慧型人才培养方面,集中体现在对教与学的影响及教与学平台的建构方面。对教学的影响集中在大规模开放课程、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等方面。学习分析行为模型和学习活动流模型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来源的多样化和持续性问题,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学习者主动、探究和混合学习[7]。采集学习者学习同质或异质教育资源过程中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在线群体行为与资源类型之间的关系,用以及时反馈更新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能力[8]。在教师教学方面:智慧教育云平台在教与学支持服务、学习过程监督和监测、教与学绩效评价等方面助推区域教学智慧化[9];学校教师运用智慧学习空间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自主、合作及终身化学习,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增强绩效和管理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0]。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效果影响因素。通过与大数据、智慧教育相结合,设计智慧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分析模式,构建多元视角的基于MOOC的学习分析模型,推动智慧教育管理和智慧教学评价的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和分析要素,对构建智慧教育资源研究体系,实现基于资源的系统化和整体化贡献力量。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的对策及意义

1.研究思路

本文在调查与分析智慧教育背景下利用现有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提出了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在文献综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研究与智慧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现行资源服务模式相兼容的教育服务体系机制,以求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区域资源整合模式,为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学习者和教师对区域资源整合的应用和适应性,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学习者自适应学习认知模型和教师教学认知模型,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整合现有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建立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善资源供给和优化升级模式,并可视化监控调整系统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运维,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2.研究对策及意义

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又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本研究重点关注教师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另外,区域教育资源的研究呈现出不断增加宏观的低层次共享建设[11],忽视区域教育资源中微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资源流转建设,结果导致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地区和薄弱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资源建设速度与发展差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出现新一轮发展不平衡现象[12]。现提供三种对策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1)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

智慧教育秉承教育由资源转向服务的发展理念,服务于不断升级的区域教育资源管理需求,同时为先进技术和资源的筛选服务,为资源融合提供接入点,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总量的生态化增长[13]。区域教育资源分为实体性资源与虚拟性资源两类。对于实体性资源,可以向相对薄弱地区倾斜投入,能够短期见效,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虚拟性区域教育资源,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快速、长效地实现共享共建。实体性和虚拟性区域教育资源配合扩展了资源配置方式,创设性地以资源为支撑,以实体为主体,构建了良好的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观念适应动态学习需求

针对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缺乏对使用者使用过程的监测和跟踪,难以确定使用者的认知路径、使用习惯及兴趣爱好,无法针对个体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建议等问题,本文提出应转变区域教育资源的被动呈现方式,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和学习分析等先进技术优化教与学过程,使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物化形态、观念形态和技术形态相互融合(如图2所示),构建高质量的具有资源提供适应性的区域资源,尽量契合使用者的认知结构,降低认知负荷,提高使用效果。

(3)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

建构资源服务新形态,建立区域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相互协调、适应、整合和共建的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整合异质优势资源[14],打破同层次教育资源固化范围,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构建示范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发展模式,实施校际和师生联动,构建“产—学—研”联动方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分担模式,创新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均衡发展理念[15]。

四、结语

通过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及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对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而又丰富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技术适应动态学习需求;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全面落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张虹等.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12-18.

[2]陈琳,杨英,孙梦梦.智慧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7):47-53.

[3]王静.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2):119-121,14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 5367987.htm.

[5]王运武,李炎鑫,李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内容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26-32.

[6]钟绍春.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7):8-13.

[7]郁晓华,顾小清.学习活动流:一个学习分析的行为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20-28.

[8]马婧,韩锡斌,周潜,程建钢.基于学习分析的高校师生在线教学群体行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2):13-18,32.

[9]曹晓明,朱勇.学习分析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5):67-74.

[10]張进良,何高大.虚拟学习社区知识供应链的协同框架与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79-85.

[11]姜媛媛.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区域内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2):61-64.

[12]王星,李怀龙.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83-93.

[13]常波.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解析[J].职业,2017(3):36-37.

[14]李若琦.区域协作服务党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智库时代,2020(15):163-164.

[15]杨建良.云环境下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6):61-65.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共享整合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