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活动中构建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1-05-21尤思思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科学活动主动学习

尤思思

摘要:幼儿主动学习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需求的基础上,使幼儿发自内心地投入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模式,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幼儿主动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其中建构的经验为幼儿后续学习灵活运用。可改变传统选材模式,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保障;可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为幼儿主动学习搭建支架;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主动学习;科学活动;支持策略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被动式的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活动都能为幼儿所喜爱和需要,有时候难免会造成机械学习的现象。为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将幼儿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与他人意见有分歧时会提出质疑,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分析原因,等等。总之,主动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质疑能力、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也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活动倡导让幼儿在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给予幼儿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反复研究的机会。有效利用科学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幼儿积极投入、主动思考的学习品质,提高幼儿的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使幼儿学有所获。为此,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改变传统选材模式,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保障

儿童是动态发展的,教师不宜照本宣科,为此教师在筛选科学活动内容时,应立足当下阶段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兴趣需求,旨在实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幼儿的立场出发,选择幼儿真正需要的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一)兴趣引领,让科学活动合“口味”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因为只有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深入性,最终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在科学活动前,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调查,便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而让教育实现顺水推舟的效果。

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动物”,教材中提供了很多与动物相关的科学活动,其中关于禽类的活动有认识鸡、鸭等家禽,猫头鹰及其它的鸟类;关于兽类的活动有了解牛、羊、马、猪等。为了保证科学活动的深度和幼儿学习的需求,在活动前我们基于幼儿的兴趣展开了调查,根据统计结果筛选活动内容,旨在以兴趣为导向,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表1)。

表1 活动前期的兴趣调查

[动物名 鸡 鸭 鹅 鸽子 猫头鹰 牛 猪 狗 兔子 老虎 喜欢人数 24 12 2 7 18 5 2 9 22 19 占比 80% 40% 6.7% 23.3% 60% 16.7% 6.7% 30% 73.3% 63.3% 备注 喜欢鸡的幼儿最多,喜欢兔子、老虎、猫头鹰的幼儿比例超过了全班人数的一半。 ]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的鸡、兔子、猫头鹰和老虎很感兴趣。顺着幼儿的需求,开展禽类活动时,我们选取了鸡和猫头鹰作为教学载体,开展兽类活动时我们选取了兔子和老虎作为教学载体。当幼儿从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活动中也能积累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探究的经验。其实,鸡、鸭、猫头鹰等只是幼儿学习的媒介,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媒介物的观察、探索,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以及学会观察动物的方法。如果这种媒介是幼儿感兴趣的,那么幼儿就更乐意去探索、去思考,教育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积累了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后,今后开展相关的科学认知活动时,他们会借鉴已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便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迁移。总之,主动学习的前提是注重幼儿的自身需要,要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够为后续学习所灵活运用和迁移。

(二)问题引领,让科学活动合“尺寸”

科学领域不只是给幼儿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一个学科领域。教师应该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有些科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意义,倘若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合理地利用,便有助于推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分析其教育价值,从而借助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科学活动“孵小鸡”的开展过程并没有幼儿预想的那么顺利,第一次孵化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幼儿刨根问底地追查结果,这种学习的积极性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随后,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分析问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推进策略,最终保证了第二次孵化的成功(如表2)。

整个活动是建立在问题基础上深入开展的,不仅给予幼儿主动思考的机会,而且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播下了不惧问题、不惧失败,敢于探索和尝试的种子,这正是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预设的教案,挖掘问题中的教育契机,利用问题促进幼儿经验的内化、思维的发展,同时潜移默化地推进学习的深度。

表2 借助问题事件推进学习主动性

[事件 问题分析 思考及推进策略 结果 幼儿孵了10多天小鸡,鸡蛋没有任何变化。第一次孵化失败 1.有些蛋是商店买的,有些蛋是冰箱里拿的 科学活动“种蛋”:了解孵小鸡需要有胚胎的鸡蛋,随后去乡下搜集有胚胎的鸡蛋 第二次孵化成功 2.孵化器经常被打开,温度不够 谈话活动“孵化器的秘密”:了解孵化器的使用方法,将孵化器温度设置在37.8℃ ]

当然,问题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生发的,也可以是活动之前就客观存在的。为此,科学活动开启之前教师可以对该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存在的困惑,从而立足问题,开门见山式地进行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的需求。

二、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为幼儿主动学习搭建支架

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幼儿的学习只是知识灌输的过程。然而,现代化教育理念更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因为只有当幼儿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才会更主动地建构经验,才能保证学习的成效。基于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可操作的材料,要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可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深入性。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习趣味化

探究式学习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学习,该学习模式注重幼儿的体验,将知识的学习转变成有趣的操作过程,更能满足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引发思考。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质的纸张(如表3)。当幼儿有了多种感官探索的机会后,他们的思考会伴随行动而产生,学习也变得更自然、更主动。当幼儿把纸放入水中后,他们发现有些纸一入水就破,比如餐巾纸、宣纸之类的;有些纸入水后慢慢破掉,如瓦楞纸、报纸;有些纸则不容易破,如蜡光纸、砂皮纸。这些现象会引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和反复探索,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他们便能发现各类纸张背后的奥秘,即不同的纸张所用到的材质是有所不同的,正因为它们的材质不同所以在生活中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这种通过表象来挖掘本质的学习,实则就是深度学习的表现。这种深度学习正是因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才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表3 探究式学习模式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

[纸张种类 自主探索方式 经验获得 1.餐巾纸、瓦楞纸

2.宣纸、蜡光纸

3.砂皮纸、报纸 摸一摸 通过触摸,了解有些纸张是光滑的,有些纸张是粗糙的 玩一玩 通过放入水中玩,了解有些纸张一入水就破,有些纸张入水后慢慢破掉,蜡光纸则不易破 画一画 通过作画,了解瓦楞纸作画有立体感,餐巾纸适合做纸浆画,宣纸适合画水墨画等 折一折 通过折叠,了解有些纸很硬,有些纸很软,同时得知太硬、太软的纸张都不适合用来折纸 ]

(二)试误式学习模式,让学习可视化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为幼儿营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氛围。试误式的学习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幼儿主动建构新经验的一种学习模式。试误式学习模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了可视化的知识,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且能培养幼儿遇到问题后的自我反思能力。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是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只有在亲身体验后获得的经验,才能内化为有效经验并能随时被提取。

例如,科学活动“孵小鸡”中,幼儿一共有过两次错误行为:一次是随意拿来一些鸡蛋用于孵小鸡,有些不是“种蛋”;另一次是孵化器发出“嘀嘀”声,这是提醒人们要往里面加湿,而幼儿却一个劲儿地调整温度。面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非但没有立刻纠正,反而让幼儿通过实践来求证。正是因为这两次错误尝试,才让幼儿对孵小鸡的体验更深,促使幼儿主动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并愿意再次尝试。所以说,当新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幼儿的学习便逐渐深入。有时候认知冲突还能潜移默化地助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在经历一次次的尝试后建立新经验,这些自我探索获得的经验更易于幼儿在后续学习中运用。教师要学会放慢步伐,耐心等待并接受幼儿的试误行为,因为这能间接地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三、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为主动学习添砖加瓦

幼儿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帮助幼儿实现再思考、再认知,这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占主导的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性,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多样的课堂模式,促进幼儿的深度发展。

(一)巧设互动型课堂

同伴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路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时候幼儿的学习是在同伴的影响下进行的,甚至是通过对同伴行为的模仿所进行的。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要给予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通过同伴的力量来促进幼儿间的学习和思考。

例如,科学活动“蜗牛”中,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在活动前教师让每个幼儿去抓蜗牛。活动当天,有些孩子带来了蜗牛,有些孩子则说找不到蜗牛,于是教师便抓住契机,把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这个环节前置,让孩子们相互介绍抓蜗牛的过程。有的孩子说自己怎么也找不到蜗牛,有的孩子则说自己的蜗牛是在草地里找到的。没找到蜗牛的孩子听后,带着质疑说自己也去草地上找了,根本找不到。这便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为什么同样是草地,有人找到了有人却找不到。最后幼儿经过实践后得出结论,只有足够潮湿的草地才能找到蜗牛,因为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正是由于幼儿之间的互动,才会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本次互动交流,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对于蜗牛生活环境了解相对较少的幼儿来说,通过同伴的分享知道了蜗牛喜欢生活在草地、菜地等植物丛中;对于初步了解蜗牛生活环境,但是了解不够深入的幼儿来说,通过分享得知原来蜗牛喜欢阴凉潮湿的植物丛,刚下过雨的草地、菜地最受蜗牛欢迎。相信通过这次交流,幼儿对于蜗牛生活环境的印象会更深刻。由此可以得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幼儿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从而推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巧设竞争型课堂

竞争型的课堂就是让幼儿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产生互动,获得思维的碰撞,同时又能获得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课堂能够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促進幼儿思维的发展。

如科学活动“纸片大力士”,活动前教师提供了各种材质的纸张,其中有坚硬的卡纸、瓦楞纸,也有柔软的报纸、A4纸等。在第一环节时,幼儿交流了关于这些纸张的异同以及特点,猜测哪种纸张承受力大。幼儿先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测,随后开始进行实践并验证。后来,幼儿还开展了“谁的纸片是全班大力士”的比赛,在比赛中开动脑筋,只为了自己的纸片能够承受更多重量。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有的幼儿竟然还想到将纸片进行折叠以提高其承受力。整个课堂就是一个竞争型的课堂,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引发了每个幼儿对核心话题的思考。所以说,竞争型的课堂也能实现幼儿的思维碰撞和主动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改变观念,学会从幼儿的经验、兴趣、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此外,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要,提供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最终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里奥·希森.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黄建实.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科学活动主动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