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阳腔对中国戏曲平民性属性的影响(下)

2021-05-21王长安

新世纪剧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

文/王长安

二、放大民间性

以上,我们是从审美层面论述了青阳腔对中国戏曲平民性属性的夯实与强化。但这还主要是来自它的形式层面;若从内容层面看,青阳腔对中国戏曲平民性属性的追求则更为显著。这主要表现在其对作品民间性意味的生发上。

纵观青阳腔的演出剧目,中国戏曲平民属性于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弘扬与放大。民间的语言、民间的习俗和民间的情感意识、价值判断俯拾皆是。不独自身发展,也为后来花部地方戏的全面兴起拓出新途。即以高明那部受到明代最高统治者“推许”的“全忠全孝”的《琵琶记》为例,在青阳腔的引带下,各声腔的演出均坚守了平民性立场,还蔡伯喈以“罪恶”之身,并且让他遭雷击而死,满足了人们对封建科举罪恶的控诉和对不义之徒的义愤之情。《京剧汇编》第二集收有早期花部《小上坟》,从中可见该故事的基本面貌:

安徽省徽京剧院用青阳腔演出的《贵妃醉酒》剧照

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城去赶考,赶考一去不回来。一双爹娘冻饿死,五娘抱土垒坟台。坟台垒起三尺土,从空降下琵琶来。身背琵琶描容像,一心上京找夫郎。找到京城不相认,哭坏了贤惠女裙钗。贤惠的五娘遭马践,到后来五雷殛顶蔡伯喈。[1]

这里,高明《琵琶记》对蔡伯喈的“袒护”荡然无存,完全摆脱了昆曲的既往形制。其文词和演唱格局也进一步民间化,带有鲜明的青阳腔风范,是青阳腔为弱者鼓与呼、替大众说话的平民性属性的具体体现。

青阳腔抄本

青阳腔与大众为伍,坚守草根,接地气,有温度,实为中国戏曲人民性和现代性的发轫者。有人说青阳腔是一座架设在古代戏曲与近代戏曲之间的桥梁;它是戏曲古典形态的终结者,又是戏曲现代形态的拓荒者;它的直接成果就是召唤了京剧的诞生,以及以京剧为代表的、具有现代品格的平民戏曲喷涌而出的发生高潮的到来。

先说说对民间歌谣的吸纳。

有人曾在研究黄梅戏源起时指出过,早期黄梅戏带有明显的向民间歌谣取鉴的倾向,其实,这里的首倡者正是青阳腔。在通过“加滚”(“滚白”“滚唱”)完成了初步的通俗化之后,青阳腔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前行,把自己完全沉潜到广阔而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养液中。明清民歌时调所流行的“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的创作方法被青阳腔普遍地借用,从而在文本中有了大量与民间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相同步的文字表现。这些诗句大都出自当时颇为流行、被视作大众启蒙读物的“三百千”之一的《千家诗》。例如:

天怜念,蔡邕拜祷,双亲的生死难保。一封书奏九重天!知他听否?

——《琵琶记·辞朝》[2]

下官,蔡邕,朝罢回来,观书心事不定,不免将四壁古画观看。远望一只虎,近看好威武,远看淡,近看浓,杖藜扶我过桥东。

——《琵琶记·书馆相逢》[3]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四下里摆佳宴,四下里设华筵。惟有奴家在此,空庭寂寞,谁与奴消遣?谁与奴言笑,……

——《金印记·周氏拜月》[4]

(生唱)只得辞亲。止不住泪盈盈,难舍难分叔侄情,舍不得分离一片心。

(末唱)[尾声]劝君饮尽杯中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苏秦·饯别》[5]

这里,“一封书奏九重天”即是韩愈七律《自咏》的首句,只是“朝奏”被改为“书奏”,可能是为了更加明白易懂的缘故。“杖藜扶我过桥东”即为僧志南《绝句》的第二句;“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则是苏轼七绝《春宵》的末尾两句;而“劝君饮尽杯中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又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这里同样作了“微调”,把“更尽一杯酒”改成“饮尽杯中酒”,更通俗、更口语,也更具表演特征。

再说说对民间语言的取用。

青阳腔的演出文本中,民间口语运用十分丰富,不仅通俗易懂,亲切暖人,而且也生动形象,便于流传,因接地气而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试看下列例证:

有道夫妻夫妻,有话通知。

纸作栏杆靠不稳。

——《白兔记·扭棍》[6]

公鸡叫,母鸡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白兔记·追兔》[7]

哎!我看磨房几桩物件,好比几个人来;这磨儿好比亡故爹娘,罗筛好比狠心兄嫂,这麦子好比我与刘郎,先被磨儿磨下来,后被罗筛分打两开,打得我麸不能见面,面不能见麸,重叠叠,碎纷纷,被他们打将下来。

(旦白)刘郎请坐。(生白)三娘!我在那里坐下。(旦白)磨盘上坐下。(生白)磨盘上岂是丈夫可坐之所。(旦白)妻子坐了十五六年,你难道一会也坐不得?(生白)看在三娘份上,权坐一会。(扇灰介)

(旦白)不要扇走了面。(生白)三娘!面去麸还在。

——《白兔记·磨房会》[8]

哎呀!我就是皮匠的女儿,开不得口,开口就是一锥子。

——《金印记·大团圆》[9]

这里,前两则简直就是民间谚语的直接取用,既形象又生动,还朗朗上口,个中包含了浓厚的民俗意味。后两则更是民间常见的运用生活现象作比喻,升华语言内涵的手法。《磨房会》中以“麸”和“面”比喻夫妻同根而离散的情境精彩绝伦,既民间又艺术,语意双关,内涵丰富,且十分贴切。更有意味的是,面粉的“面”在这里异常自然地对接了面容的“面”,把麦麸与面粉的分离瞬间置换到“夫”(麸)妻分离,无缘见“面”的人物命运上来。以物喻人,虽然文学境界极高,但又是老百姓习惯之语,很是自然。最后,三娘与丈夫见面难掩激动,告诉丈夫“不要扇走了面”,是对这难得的磨坊会面的珍视。而刘知远一句“面去麸还在”,以“麸”喻“夫”,则表现了夫妻的双向珍视与坚守。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话语,观众怎能不为之所动?《金印记》人物以生活中习见的皮匠生活自比,说“皮匠的女儿开不得口,开口就是一锥子”,调侃中带着些许辛酸,意味十足。这些民间语言的运用,丰富了人物形象,提升了戏曲语言的品位,更强化了青阳腔的平民性。

此外,这种民间语言还大量依托民间事物和乡民心理,使之既生活又生动。比如徽州民间抄本《还魂记·议亲》的这段“撒帐”[10]:

(占)还要撒帐。

(丑)拿六谷来。

(占)五谷呀!

(丑)今年年岁好,多一谷撒!

(占)为何不撒出来?

(丑)不撒出来难道撒进去?你这房子做得古怪,不晓得哪边东西。

(占)男为东,女为西。

(丑)倒是梅香姐晓得阴阳先生的东西。(唱)撒帐东,新娘新郎喜相逢,今日二人成亲后,生下儿子做相公。撒帐西,夫妻一对永齐眉,今晚送入闺房内,生下儿子著绣衣。撒帐南,夫妻一对好团圆,今晚二人成亲后,生下儿子做高官。撒帐北,夫妻一对永和睦,今晚送入洞房内,生下儿子卖菜菔。

青阳腔刻本

(占)卖什么菜菔?都要做官!

(丑)都要做官,“喜包”要重些。

(占)有的。

(丑)改转来。

(唱)生下儿子做都督。

这里,“五谷”“六谷”都是农家事物。安徽南方方言,称玉米为“六谷”。剧中为了人物科诨的需要,故意把它说成是“五谷”之外又多“一谷”。紧接着,在“撒帐”的吉祥语中,以通常拜“四方”的顺序,唱出了对未来生子的祝福。“做相公”“著绣衣”“做高官”“做都督”,都是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意思,这也是古代百姓判定人生成败的标志。这些民间事物和民众心理的引入,势必增强青阳腔的民众基础,成为大众亲近它抑或它亲近大众的“投名状”。

最后说说对民间逻辑的守望。

青阳腔的人民性风采,除了来源于对民间歌谣、语言的精彩取鉴之外,还得益于对民间认知逻辑及价值考量的遵从与弘扬。仍以例证说话——

《荆钗记·逼嫁》中,当玉莲表示“女儿情愿守制”时,继母(老夫人)对她这样说:

(夫白)儿呀!有道守制守制,是最难的。要知山下路,需问过来人。老娘若是守得住,倒不前来嫁你爹爹了。你且坐下,听为娘道来。[11]

这里,老夫人说的虽然世俗,却是她乃至当时社会坊间普通女性自我人生体验的真实话语,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大众的怨气与抗争。“要知山下路,需问过来人”一句,更是大众的认知逻辑,是他们最朴素的真理观。“守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一定意义上,它违背了生命原则。用这样的“现身说法”来改变他人的“执迷”,是民间最常用、也最易获得认同的手段。由此,青阳腔的演出就充满了民间智慧和民间事理,弘扬了至理常情。紧接着,玉莲反驳继母,对老夫人所拿出的其夫王十朋“明明白白赘相府”的书信表示怀疑:

(旦唱)书中语,总是虚,传来言词信谬误。(夫白)你道书中语总是虚,你到过京城?(旦白)孩儿未曾。(夫白)怎么知道是虚?(旦白)母亲到过京城?(夫白)老娘也未曾。(旦白)怎么知道是实?……

(旦唱)嗳!母亲!有道眼见是实,耳听是虚,传来言词何须听。有道谗言切勿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灭,朋友听之疏,夫妻听之别。堂堂七尺躯,休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12]

这是非常典型的民间判断是非、真伪的逻辑,即“眼见是实,耳听是虚”。以此颠覆了王十朋“外遇”的传言。虽然未必科学,却十分合理,且极具说服力,在民间亦极为通用。值得注意的是,青阳腔对这种民间逻辑的认知与张扬并不就此为止,他还借助人物之口,借题发挥,生发出大段议论,指出了“以耳识人”的种种恶果与灾难,从而进一步固化和弘扬了民间的认知逻辑。在坚持民间代言人角色的同时,又将自己擢升为民间逻辑的传播者,成为百姓课堂和大众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引路人,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戏曲平民性。

当然,诸如因为凡事都坚持“眼见”的逻辑标准,势必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信息的传播、交流,降低了大众认知社会和发出行动的效率。这也是农耕社会文明漫长、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这是后话。

注释: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

[2][3]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合编《青阳腔剧目汇编》(上),1991年出版,安徽省内书号:91·021,安庆日报印刷厂印刷,第58、75-76页。

[4]同上,第93页。

[5]同上,第111页。

[6]同上,第21、22页。

[7]同上,第27页。

[8]同上,第36、38页。

[9]同上,第98页。

[10]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古腔新论——青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11][12]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合编《青阳腔剧目汇编》(上)1991年出版,安徽省内书号:91·021,安庆日报印刷厂印刷,第12页。

猜你喜欢

民间
“民间互助文档”不该局限于民间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间遗珍
春·民间
民间遗珍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手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