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营城:刍议国内外城市色彩发展
2021-05-21韩梦丹李静
韩梦丹 李静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色彩是认识城市最直观的方式,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风貌开始趋同,城市的色彩发展亟待梳理以明确色彩的作用、发展脉络和运用方法,找到现研究薄弱之处推动城市色彩进一步发展。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Verena M. Schindler指出城市色彩是研究“色彩表象”的相互关联品质,并以此作为城市和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包括城市空间中所有能被感知的色彩总和[1]。从狭义规划角度说, M.R.G.Conzen认为土地利用模式、建筑形态与城市规划构成了城市色彩。国内色彩研究专家宋建明先生就把城市规划中的色彩学分为五个层次:①自然山水、日照等生物化色彩;②路网绿化等营造色彩;③城市片区建筑、节点等色彩;④城市家具色;⑤城市商业和生活态的色彩。而丁圆先生认为城市环境色彩作为一种综合构成,色彩有主次之别,影响城市色彩的因素有:空间尺度、观察视点、视角、光线折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而边文娟认为城市色彩强调城市空间形态的可读性和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因此城市色彩是复杂的,不仅关乎本身的色彩关系、比例尺度,更与城市历史文化、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城市色彩的意义
(1)城市色彩提升文化意象
梁一儒先生指出民族文化最醒目部分当属色彩文化。城市色彩包含着城市文化内涵。当城市成为色彩的载体时,色彩就有了语义,能为城市形态赋义传达城市精神。城市色彩就像城市的“晴雨表”,用色彩关系表征城市的气质与趣味。[2]不同城市由于地理、气候、社会关系、民俗风情的不同形成差异性城市风格。如古罗马石材丰富,建筑多以黄色石材砌成,带有时间沉淀;巴黎为了适应阴郁的气候环境,建筑采用奶酪黄彰显法国的浪漫气质;意大利威尼斯五渔村使用五彩色体现独特渔民文化;青岛红房子彰显西班牙殖民地的海派文化,红瓦朱墙相融于青空碧海独显海滨风采;绍兴白墙灰瓦、杭州“水墨淡彩”的灰色将江南的婉约娓娓道来(如图1)。城市色彩具有地域性,不同色彩会形成特殊“城市文脉”,赋予城市不同的文化意象。
图1 不同城市的色彩意象
(2)城市色彩促进情绪感知
城市色彩也影响人情绪感知,不同色彩、色相会产生不同心理,红色让人兴奋,黄色让人温暖,蓝色让人沉静,中医研究就佐证了色彩具有疗愈性,也有学者得出环境的色与形能矫正人的心理[3]。一个神奇现象就发生在英国,很多人都在一座黑色的桥上自杀,而当桥改成蓝色后自杀率明显降低,而被改成粉色时自杀率降到了零。还有法国二战时期,通过色彩改善工厂环境后疲惫女工工作热情大大提高。环境色彩能影响受众的情绪,如室外环境多用绿色能让人产生愉悦心情。合理色彩规划能产生正向作用,如墨西哥召集艺术家用绘画和色彩改造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带去了身心的慰藉。反之,不合理的色彩规划会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如日本“色彩骚动”,就源于日本人口骤增,城市色彩混乱,高纯度的杂色污染让人感到眩晕,诱发了人群烦躁心理。城市的色彩与人的情绪及行为息息相关,不同人对色彩感知也不同。色彩是主客观“天人合一”的结果。集合了人文、环境、建筑、心理等因素的城市色彩正以“色彩文化体系”的形态存在与人和城市、过去与现在。
三、城市色彩的发展概况
1.国外城市色彩发展概况
国外色彩规划始于1960年,启蒙于建筑修复与保护,最早的色彩实践开始于欧洲意大利都灵的城市色彩图谱,专门委员会结合地区记录将最有特色的“都灵黄”运用到城市的色彩规划之中,使“都灵黄”成为都林的文化名片。但由于色彩过于单调,二十世纪“都灵黄”已变成贬义词,1978年布里诺教授开启色彩风貌修复工作使都林色彩重焕生机。
另一个色彩先行国为法国,让·菲利普朗克洛创立“色彩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对巴黎进行两次色彩调整,结合现场调研和人文地理因素提炼出米黄色为城市代表色。而80年代,米切尔·兰卡斯特就主持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色彩设计,根据不同的水域和节点基于整体协调原则提出针对性色彩方案,还提供开放商选择的颜色范围,此举既解决了各区各自为政的色彩问题也保持了个性。90年维尔纳·施皮尔曼对德国波茨坦进行了色彩计划,通过色彩逻辑利用同质性和差异性解决了个性与整体协调的平衡,使各地块建筑形成主次色彩,而相邻建筑保持色彩连续性。
而日本是亚洲最早关注城市色彩的,针对东京色彩污染展开,而后神户、立川、大阪、京都等纷纷加入。吉田慎吾就邀请朗克罗参与色彩规划,建立了色彩规划法规体系。日本最重视色彩调和,通过确定基调色、辅助色和点缀色的方法来调和色彩关系,确保色相接近,明度和纯度协调。此外日本还特别创造了一种“色调”调和法和日本 PCCS 色彩体系运用于色彩规划,而在管理上日本注重立法和设立执行机构来实现城市色彩的管理与营造,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景观色彩管理流程推动日本城市色彩的发展。
2. 国内城市色彩发展概况
现有研究多认为色彩规划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实以色营城的概念在传统中国早就根深蒂固,《周礼》有云“五气五色”,色彩观在中国早已有之。《考工记》中的“五色观”也耦合了五行五方与色彩的关系,故宫的布局色彩就据此而生,这是色彩致用于城市规划的启蒙。
正因色彩在传统观中以感性姿态存在,定性的色彩观影响了我国近代色彩学的发展,使中国理性的城市色彩规划晚于西方。在吸纳西方理论优势下,中国1994年制定了《中国颜色体系》,2002年推出《中国建筑色卡》正式将颜色量化形成一套色彩标准。城市色彩规划也从2000年北京的“清晰粉饰运动”开始,为建筑物外立面赋色,选择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彩以创造素雅庄重的城市氛围。自此“以色营城”的城市色彩规划建设在上海、杭州等陆续展开,也衍生了几个由色彩研究专家组成的流派,推动了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的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的色彩规划的方法与日本调和法接近,强调整体协调、色彩重点控制和分区进行。宋建明先生在规划杭州城市色彩时提出“水墨淡彩”的概念,强调以“水墨”为主旋律,“淡彩”为辅旋律的色彩调和法,通过不同明度的渐变丰富城市的色彩美感。 而宋立新则把色彩的提取概括为提炼、梳理、整合、推论、原型和控制六个步骤。我国色彩标准多依附于《中国颜色体系》色卡,有一定的规划标准,但与法国朗科罗色彩调查法和日本 PCCS 色彩体系相比大有不足,也存在操作难和立法不足的问题,英国设立“控制小组”,日本设立执行机构,都在流程和申报中建立了监督体系,但我国局限于由专家团队带领进行针对性专题式的城市色彩规划,在开发商落实新项目时依旧没有经历考核城市色彩方案的举措,尽管部分已实施把城市色彩的标准设置到规划导则中,但没有全部推广。所以我国的色彩技术研究尚待发展,管理制度也有待加强。
四、国内外的不同和启示
对比国内外色彩规划发展,发现具有亚洲和欧洲两种模式,苟爱萍、包晓雯和王京东认为欧美模式更注重色彩修复,基本以复原为主,往往由色彩学者推动,是自下而上的,规模较小。而亚洲模式如日本由政府主导是自上而下,但一定程度限制了创造力。中国的模式更接近日本这种亚洲模式,但也深受法国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城市色彩的制度和流程上还不成熟,未来要发展应该做到四点:①技术规范化与操作弹性化相结合。于西蔓就提出要把感性的色彩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数字化技术管理。建设准化的色彩体系或实践流程,同时也要保持弹性和动态性,不拘泥框架性的标准,保持特色。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要学习日本模式便于管理又要赋权公众参与到色彩选取、涂鸦、维护中,找准色彩DNA,紧扣公众需求呈现日常生活的诗意。③建立建全色彩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把色彩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简历技术规范与和导则,明晰流程、管理主体等保障城市色彩规划有效实施。④回归人本关怀。城市色彩应交叉心理学、医学、计算机学等不同学科拓宽深度,探索色彩的互动性与治愈性,不停滞于城市风貌的色彩设计,重视人的意识在色彩感知中的作用,警惕机械提取色彩产生伪文化的色彩符号形式吞噬城市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