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转型问题研究
——基于第三方支付的影响
2021-05-21刘妤妤
聂 飒,刘妤妤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504)
一、引言
科技金融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其目的是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科技金融健康高效发展,正是促使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随着科技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科技金融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场景化金融服务、贴合人们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同时,科技金融的发展无疑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产生影响。传统的商业银行是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货币流通的重要媒介,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人们的衣食住行、购房购车等几乎都离不开商业银行。而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存贷利差的缩小、金融脱媒等问题,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问题迫在眉睫。科技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对传统商业的转型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科技金融机构或企业抢占了金融领域一定的市场份额,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倒逼传统商业银行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鲶鱼效应。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推动创新,开拓金融业务,开发金融科技产品,扩大线上服务,各大商业银行也推出各自的APP,利用科技金融创新自身经营模式。
二、相关文献综述
科技金融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科技金融的相关文献比较少。国内学者关于科技金融的定义,大多采用金融稳定委员会于2016年提出的:科技金融指的是由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应用等,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叶纯青(2016)和黄继忠(2017)认为科技金融是技术创新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是利用科技手段来推动高效金融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
关于科技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析,大致分为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即科技金融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转型和发展。贺云帆等(2020)认为科技金融促进商业银行思维观念的转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风控能力的提升。冉茂东(2014)提出科技金融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没有涉及的范畴,推动着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Davies Tyler(2016)则指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金融公司进行合作,利用科技技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此来提高客户的保留率。许凌等(2016)认为商业银行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应用场景化和建立风控模型,提高客户消费体验度,简化业务办理流程。第二种观点则是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绩效带来冲击。郑亦麒(2014)和刘畅(2016)认为科技金融在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响最为直接。陈越(2019)认为科技金融可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会加剧银行业竞争。刘毓君等(2019)分析了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的影响,以较低的贷款利息甚至免息吸引客户,部分存款脱离商业银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在实证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多用以科技金融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王菁(2018)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第三方支付规模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谢太峰等(2019)选取样本所适用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与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呈负相关,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黄贞贞(2020)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表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能较好地解释银行支付结算收入变动。
通过对文献整理归纳,可以发现科技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对科技金融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是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学者们从对商业银行地位、业务、绩效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加强与科技金融合作,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三、科技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现状
在科技金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也在利用科技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小商业银行积极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实力较强的科技金融公司开展合作,合作项目布局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资金结算、网络电子支付、资源共享、普惠金融、中小企业授信服务等领域,通过与科技金融公司战略合作,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范围和服务的广度不断扩大,客户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商业银行进行线上渠道建设,推出各自的APP软件、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手机信用卡等。同时,商业银行也打造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服务方式,例如,平安银行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移动化、远程化服务体系;招商银行采用柜面无纸化等方式。此外,随着智能客服、人工智能的运用,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人员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8 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8 年全年银行网点改造数量近一万个,离柜率达88.67%。线上渠道的建设有效减少了商业银行在物理网点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的巨额成本支出。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运用,商业银行借助海量的数据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息识别、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使得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在获取信息、控制风险等方面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四、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
第三方支付是科技金融的一种主要模式形态。1999 年,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企业成立,2004 年后,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立,网购的兴起,第三方支付逐渐走入人们生活,并在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第三方支付公司也不断创新支付内容和支付方式,从与银行卡绑定支付到快捷支付、余额支付,再到二维码支付,第三方支付越来越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一种支付方式,交易规模呈增长趋势。如图1 所示,第三方支付综合交易规模在2011 年仅有2.21 万亿元,2013 年达到16.9 万亿元,而在2016 年随着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的支付地位,第三方支付支付的规模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达到107.3 万亿元,年度增长率高达105.77%,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第三方支付规模仍然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第三方支付为人们提供场景化的服务,其业务范围也由网购支付到销售金融理财产品,涵盖基金、消费贷款、保险等,在逐渐触及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
图1 2011—2019 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万亿元)
(一)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分流了商业银行部分存款。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一些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利息较高、存取灵活、无手续费等,除理财功能外,还具有消费支付、转账、缴费的功能。2013 年6 月,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巨头推出了“余额宝”,余额宝对接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高达3%-4%,如表1 所示,远高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左右,这也吸引了很多年轻客户群,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抓住契机,相继推出自己的产品。用户也更偏向闲散资金从账户余额或银行卡转入货币市场基金中,用账户余额直接进行消费购物、转账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吸引了大量资金和客户,大量资金脱离银行体系,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在贷款业务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信息处理优势,对用户进行评级,并根据信用评级建立起了相关信贷服务,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一定冲击。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抢占了个人消费信贷市场,通过大数据准确对客户信用做评估,再根据用户的贷款额进行精准化的贷款,在一定期限内还款免收利息,如借呗、花呗等。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抢占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中小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和盈利能力,确定可贷额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进行高效贷款,相对银行贷款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门槛低,审批高效,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商业银行的短板,也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
表1 2019 年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前十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给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方式,打破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根据公开资料表明,公众在网购、电子支付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是第三方平台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简单、支付快捷、免收手续费等优点深深吸引了大量客户。2011 年,证监会放开了基金销售准入条件,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牌照,并开通网上基金销售渠道,使得交易更加灵活。相对商业银行代销基金来说,第三方平台更具优势。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抢占了由银行办理的水、电、煤气代理缴费以及代理保险的业务。
五、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择15 家上市商业银行(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2009—2019 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各样本银行年度财务报表。
(二)变量选取
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它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所创造的净利润,体现了商业银行运用资产创造盈利的效率;非利息收入占比(NIR)衡量了银行业的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该银行的业务结构就越多元化,越不依赖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先用总资产报酬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然后使用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TPP)为解释变量,为了避免随机因素的干扰,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因素,参考已有文献的工作,选取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
存贷比(LDR):反应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银行贷存比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强,商业银行能够还本付息的概率就越大。
不良贷款率(NPL):该指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不良贷款率越低,说明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小。
成本收入比(CIR):该指标用来表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银行资产总额(SIZE):银行总资产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银行的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GDP):选择GDP 作为宏观经济指标,并进行对数化处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表2 变量描述
(三)构建模型
为衡量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以下模型:
其中,i 代表不同的商业银行,t 代表时期,α 表示常数项,βi(i=1,2…)代表第i 项的回归系数,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先用总资产报酬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 家银行在t 时期的总资产报酬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然后用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盈利结构。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将数据按时间段分成两部分。由图1 所示,2013 年以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所以现以2013 年为界,分别对2009—2013 年、2014—2019 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对比分析。
表3、表4 是总资产回报率的回归结果,两个时间段模型的R2值分别为0.677 和0.870,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557 和0.832,拟合指标比较高,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第三方支付规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为负。表3 显示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0011,即第三方支付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利润会降低0.0011 个百分点;表4 显示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2208,即第三方支付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利润会降低0.2208 个百分点。显然,表4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远大于表3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由此可见,起初,第三方支付规模较小,并没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产生较明显的冲击,但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不断增长,对第三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的冲击越来越大。
表4 2014—2019 年银行资产收益率回归结果
表5、表6 是非利息收入的回归结果,两个时间段模型的R2值分别为0.807 和0.870,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735 和0.83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很好。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第三方支付规模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为正。表5 显示第三方支付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会增加0.0008 个百分点;表6 显示第三方支付规模每增加1%,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增加4.8694 个百分点。在起初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利息收入仍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在利用科技金融的优势,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积极开拓支付结算领域的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中间业务,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
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来看,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影响显著为正,说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但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优化,这也显现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与第三、四部分的分析相吻合。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科技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于其部分业务的资金与客户的分流,以其较高的理财收益率、门槛较低的贷款申请、甚至免费的手续费等吸引了大量客户和资金,冲击着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同时,科技金融的浪潮也促进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和转型,对于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优化盈利结构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因此,科技金融的浪潮对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创新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表5 2009—2013 年银行非利息收入回归结果
表6 2014—2019 年银行非利息收入回归结果
六、商业银行转型对策
首先,商业银行应保持密切的关注新兴科技技术,积极布局科技金融。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科技金融公司或机构的合作,借助科技技术的力量,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降低成本。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制定满足客户需求的精准营销方案,可以增强客户的满意度,有效维护客户群。商业银行还可以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分析中小企业的行为偏好和金融需求,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针对其需求,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拓宽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
其次,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扩大服务范围。商业银行根据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不断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可适当简化产品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研发和升级,使得产品创新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加强与餐饮、服装、旅游、医疗等重点消费领域公司的线上合作,更好地把银行服务与应用场景结合起来,拓宽业务服务范围和领域,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针对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金分流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投资者进行理财工具的多样化创新,从而吸引更多资金。
最后,正视并防范科技金融带来的风险。安全支付与用户隐私是当前科技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强化责任意识,合理确定数据使用范围,加强对客户资料的隐私保护,筑牢安全底线,防止新技术带来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预警信息共享,保障支付结算安全,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