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市集新势力

2021-05-20陶瑾

现代苏州 2021年7期
关键词:养蚕市集菜场

陶瑾

当一个个菜场“转身”为市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肌理与表皮”的变化。好的菜市场能给城市创造什么,它一定是生活的另一秀场,是扎根于城市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小菜场,在城市居民心里总是一个有分量的归处,不管是情感或者日常所需。

人间四月天,此时苏州城的菜场里,是马兰头、蚕豆、莼菜、塘鳢鱼的天下。五颜六色的蔬果区,新鲜的肉禽区,还有活蹦乱跳的鲜虾活鱼区……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新兴市集,承载着老苏州人的期许,也吸引着年轻人走进人间烟火,也许未来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生命力。

汇邻市集养蚕里店

标签:活色生香、雅致不失人情味

小确幸:暖心标语、一元菜、熟悉的味道、守艺人、线上化

沿着竹辉河与养蚕里西弄往前走,很快一个靓丽接地气的市集划过眼帘。这里最早有一个露天市场,1994年建了养蚕里菜场。二十几年来,菜场位置没有变过,辐射周边木杏新村、竹辉新村、养蚕里小区、世纪花园的居民达上万人。去年10月,姑苏区沧浪街道联合养蚕里社区对菜场内部进行了全面升级,于今年2月完成内部生鮮区改造,改造总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800万元。现有摊位82个、经营户70多户,出租率100%。

焕然一新的汇邻市集养蚕里店,给人的印象是简约、时尚,且亲民的。内部比以往明亮了许多,地面干净整洁,过道宽敞,功能分区清晰,摊位食材摆放整齐。一圈逛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铺子堆得满满当当,商户们仿佛掏出了所有家底,任顾客随心采购。“这些菜都是今早刚从地里收来的,新鲜着呢,放心选好了。”卖菜老板们都对自己的食材充满了自信。大多时候老苏州会货比三家,甚至对菜“挑三拣四”,如果意外收获优惠,那是最好不过,倘若没有,就当给平静的日子找点笑料罢了。

“新市集解决了原市场设施老化、布局不当、昏暗湿滑及排污串味等问题,划行归市设置了蔬菜、肉类、水产、日杂用品、便民食品制作(蒸煮类)等功能区域。新增了有机垃圾就地处置终端设施,并优化业态配置,引进了品牌商户。”汇邻市集养蚕里店负责人钱慧星介绍。钱慧星在这里工作了两年之久,在这之前负责的是姑苏区其他菜场,他说这些老牌菜场基本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起来的,过去给大家的感觉总是有些脏乱差,好在人气不减,回头客不断。如今在“网红菜场”的流行趋势下,汇邻市集养蚕里店以精致优雅的方式呈现着烟火气。

从设计风格来观察,养蚕里市集的设计包含古典养蚕元素,即鱼笼、蚕茧、挑檐、竹棚。仔细打量菜场的里里外外,内部顶面采用木纹铝方通用阵列的方式来体现苏式建筑的梁,门口文创区用“亭子”的形式来吸引人气。一个个摊位规范有序,且层次鲜明,不仅有明亮个性的灯箱点缀,且进行了全新改良。据钱慧星介绍,蔬菜摊采用金属框架结构,结合防腐木饰面,易于清洁,部分摊位采用组合不固定的方式,便于以后灵活拆分;生鲜产品区、特色店和鲜肉区,设计成一条特色街,形似“渔港”。

遇上有闲情逸致的顾客,会对每个摊位前那一句句或俏皮、或暖心、或励志的标语上心,读一读,会发现每一句都散发着生活的况味。比如:我对养蚕里市集的爱,就像蚕丝一缕一缕永远不完;曾经沧海难为你,红烧鸡腿配大米;所谓乡愁还不是怀念妈妈亲手做的饭菜香味;一起逛菜场,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煎炸烤焖煮,没时间孤独……潮味十足。

据悉,汇邻市集养蚕里店依然主打菜场功能,改造后的市集,积极推进平价、特价直销,覆盖蔬菜、水果、肉类及水产等业态。这里采取每日两样“平价菜摊”轮换模式,统一设置醒目标识,公示平价摊位号、当日“一元菜”“平价菜”品种、价格等信息。

市集还兼以美食小吃、便民服务等。这里有开了20年之久的“八仙蛋饼”、“仙居大饼”,也有新引入的麦子的梦想面包店、赵天禄卤菜店、苏式糕点店,还有即将开出的王者粥铺、袁记云饺等。人们对于传统美食总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因为它伴随着街坊邻居的成长,清早居民们可以在小食店享受热气腾腾的早餐,迎接美好的一天。“八仙蛋饼”的老蒋在养蚕里卖了多年的蛋饼,累积了无数的老主顾。他感慨地说道:“从前营业面积小,环境也差,很艰苦。通过这次改造,完全换了个新面孔,幸福感妥妥的。”缝纫铺的祁阿姨早在90年代就在养蚕里摆摊做小生意,后来有了养蚕里菜场,她进入市场卖水果。这几年水果生意难做,她代做一些便民服务的缝纫活。说起这门手艺,还是她21岁去皋桥下塘街学的呢,如今重拾手艺,她很开心。

菜场,总是城市中最接地气的地方,你会看到这个城市的居民最朴实的样子,这片土地生长培育的风物和果实,人们交流谈话的风格。由菜场到市集,总有一个全新的演变。汇邻市集养蚕里店升级为“智慧集市”,引入了智慧农贸系统,实现市场基础管理、食品安全追溯监管、数据统计分析、信息综合公示、智能设备及移动应用、商品及设备管理等系统功能模块的智能变革。菜价多少、产地来源、检测公示、商户信息……完全公开透明,消费者都能自助查询到。市场还将搭建自有线上生鲜平台和配送直达系统,实现线下实体与线上零售的融合发展。

双塔市集

标签:文艺范、时尚、生活美学、环保

小确幸:美食、演出、展览

双塔市集,自带网红颜值。它让我们不再以原来的眼光去看菜市场了,也传达了市集不局限于买菜的新概念。

来到这里,一脚踏进了文艺浪漫的当下,一脚穿越回到多年前的姑苏。人们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也能吃到味道正宗的苏州小吃,来双塔市集逛一圈,过瘾。只见十多家别具特色的小吃铺按照不规则几何图形分布,其中有老菜场保留下来的传统味道。小吃摊的屋顶做成重砖叠瓦的苏式风格,让人有一种在屋檐下吃饭的Feel,同时增添通透而丰富的视觉体验,一饭一蔬间全是满满的生活真谛。

记者看到,生鲜区有60多个摊位,涵盖了蔬菜、水产、肉禽等各类农副产品。蔬菜分门别类地放在深灰色的木盒里,墙上悬挂着玉米、葫芦、艾草等植物,墙角摆放着铁叉、锄头等农具,民俗与时尚相结合。

市集内还增设了老字号、老行当、咖啡馆,市集外设有小书店,里面几乎是跟苏州有关的读物,让更多外地游客认识、爱上苏州城。另外,河岸与市集间的开放部分也被利用了起来,双塔市集夜市从傍晚开始,很多附近的老苏州饭后来消食,也有下了班的年轻人来凑热闹,这里会举办评弹昆曲表演、乐队演出,以及街舞、魔术、皮影戏等节目,满足各年龄段人的审美需求,简直不要太酷!

从传统菜场变为兼具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双塔市集早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一张新名片。

老外雷龙是双塔市集的第一位“老外菜贩”,他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蔬果,更是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在他的摊位上,不使用任何塑料制品,而是使用菜篮子、网兜袋等多种可循环利用的收纳器物。在雷龙的带动下,市场内越来越多的摊主也加入到了注重环保的队伍中来。近日,雷龙又联系社区,他说每天会有不少卖剩的蔬菜,丢了很可惜,他想把这些送给辖区的老人们。不少摊主听闻此事,也纷纷要求加入,为市集增添一份爱的微光。

社区集市凤凰店

标签:农改超、惠民

小确幸:智慧买菜、共享直播间

取名市集,除了年轻化了,也有着丰富的业态与创造力。位于醋库巷与凤凰街之间的社区集市凤凰店去年亮相。这是姑苏区投入使用的一个“农改超”智慧示范项目。

作为苏州古城最早形成的16个老菜场之一的凤凰农贸市场,已经陪伴苏州人走过了60多个春秋。翻开1978年的照片,在一家菜市场里,一位卖鱼的老伯提着一杆秤卖鱼,鱼是普通的鲢鱼,老伯穿着白色围裙,上面写着友谊市场几个字。这个友谊市场,就是苏州当地有名的国营菜场,也就是后来的凤凰农贸市场。这几年,受到交通、新业态、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凤凰农贸市场的经营状况日渐不堪。2013年,市场还有70多家经营户,到2019年只剩下30多户,市场交易面积缩小了400多平方米。

经过这次全新改造,舒适的环境、实惠的价格、丰富的农副产品,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据悉,凤凰店改造重点实施了场景、服务、模式、硬件、系统五项升级,新场景融入大量苏式文化元素,并启用了云端平台手掌支付、人工智能客群画像、人工智能语音导购等一批前沿科技,集市供应商品超过9000种。这里还开出了一间5G新生活共享直播间,市民在消费购物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参与各种与美食相关的直播互动。

菜场,之所以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重要一点,是菜场有人气,有灵性,有熟悉的交往、寄托,有新鲜的质量把关,和重复、循環、固化的人情信任。这些,是网购所没有的。超市般的菜场,给了买汏烧的“煮妇”们优质、实惠且无拘束的购物体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八点半经济”助力。

后记:市集不仅是菜场,也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地方,老人、孩子、年轻人都爱逛,这本身就是对传统观念和代沟的颠覆。如今的市集,不再禁锢于过去潮湿、噪杂、脏乱的限制,不再是那个让人想尽快离开的地方。市集完全可以和人类一同成长、奋斗,成为城市人乐享生活的“开心乐园”。

猜你喜欢

养蚕市集菜场
养蚕不易
菜场
养蚕记
古味市集
市集
嫘祖养蚕的故事
揖美手作市集与艺术节
微妙地共舞
养蚕记
微妙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