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柳与看花

2021-05-20

现代苏州 2021年7期
关键词:南园苏州人菜花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秦汉以后成功“逆袭”寒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清明时节,气温已日趋暖和,可谓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之气象。

苏州人对于清明的舌尖“仪式感”,自然离不开青团子、红藕和酱汁肉,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了。但殊不知,苏州清明还要“插柳”、“戴柳”、“看菜花”呢,这可是许多苏州人都爱参与的活动,也是旧时沿袭下来的一种民俗习惯。所谓插杨柳,一般是折下几枝柳枝,插于门边,或者系于门框,也就是世人常说的“柳户清明”。柳树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俗话讲“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人鬼相悦,是中国最人文的节日。”苏州博物馆研究员、民俗学家沈建东坦言,苏州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其实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青青新柳,象征着青春韶华与无限生命,由此演化出了“纪年华”的习俗。

戴柳,也就是戴柳圈,即折下柳条,编成一个圆圈,以头围大小来个性化设计,据说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不过老苏州更多地觉得,清明戴柳,可以留住青春,拥有更多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的日子。

而野外踏青的儿童妇女,除了戴柳圈,有时还会做柳灯笼,戴杨柳球。杨柳球就是由长满嫩叶的树皮卷成的绿球,把杨柳球摘下,插在鬓边,就叫“戴杨柳球”。而用脱了树皮的枝条,一端吊着一只杨柳球,就像竹竿吊着翠灯笼一样,很是有趣。这样的习俗在苏州,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尚存着。

由于清明总在三四月间,此时也是踏青赏花郊游的好时机。过去清明前后,苏州人会去城里的南园、北园看菜花。旧时苏州,“南园北园看菜花”是苏州人清明踏青的必选项。南园北园在哪?想必很多人还“蒙在鼓里”,据悉,最早南园范围很大,北至今书院巷,南至城垣,东至葑门,西至盘门,在苏州园林史上南园可以说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园林了,沧浪亭、文庙都是当时南园的一部分。后来所称的南园,不是园林了,而是指与私家园林南园相邻、古城区南部的大片田地。这一区域东、南、西都到城墙为止,北面大致到今天的竹辉路、新市路一带。相传这一区域原先大多是建筑,南宋初年金兵入侵时化为废墟。元朝末年张士诚割据苏州,朱元璋派兵围攻,城内缺少粮食蔬菜,张士诚便下令军民把南园开垦为农田。之后,到南园看菜花就成了一件雅事了。费孝通在《南园》一文中认为,南园是苏州最有趣的地方,特别是春天菜花盛开之际。

《浮生六记》中,也记录过沈复夫妇和好友一同前往南园看菜花的趣事,看沈复笔下南园的菜花有多美:“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至道光年间,赏菜花之风更盛行,游人已经不需要自带炊具。顾禄在《清嘉录·游春玩景》中记曰:“南园北园,菜花遍放,而北园尤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皆绞縛芦棚,安排酒炉茶桌,以迎游冶。青衫白袷,错杂其中,夕阳在山,犹闻笑语。”

TIPS:专家说清明

蔡斌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

“清明”一词,源出先秦。《诗经·大雅》中即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之语,《荀子》“解蔽”篇也屡及之,用于形容自然、社会以及个人精神的清澈、明亮。在形成于汉代的《孝经纬》中,有较早的对“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释义:“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中国人讲求因时顺生,每至此时,万物淑发,惠风和畅,人也会自然地产生顺应时令的感应,觉得神清气爽。中古时期,与清明节气时间上紧挨着的还有“寒食”节(至唐代,被定于清明前二日)与“上巳日”(农历三月三),后世三种岁令逐渐融合,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与“上巳日”的“郊原踏青”汇入到了原来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形成了更适应人们生活、内涵更丰富的节令文化。至今,吴地的食青团、焐熟藕以及折柳戴柳、放风筝等清明时俗仍留有其遗意。

猜你喜欢

南园苏州人菜花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菜花谣
菜花宝典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像菜花一样幸福燃烧
晤橘
张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