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科研之路
2021-05-20王睿
王睿,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曾获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培养人选、山东省优秀电化教学研究人员、烟台名师、烟台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先后参与两个国家级课题和两个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执教课程获评全国优质课特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一师一优课”。指导学生获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一等奖。主编教材《“互联网+”简明教程》,并多次参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探究丛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摘 要]加强教学研究,向教科研要质量,是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创建科研型的高中教育,不仅需要专职研究人员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中发扬优秀传统,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学校可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作用,调动全员教研的积极热情,在学习中扎实根基,在创新中稳步发展,读书、听课、反思、整合,促进教育新内涵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教科研;创新;发展;高中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光辉教育史,从尧舜孔孟到董仲舒朱熹,再到蔡元培陶行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形式和内涵,时至今日,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更是百花齐放。“素质教育”“智慧教育”“创新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观念的提出,问题中心、互教互学、转识成智、学为主体等教育形式的创新,杜郎口“10+35”、昌乐二中的“271”等具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无不让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原本感觉十分熟悉的教育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此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的不断融入,日新月异的技术改革,让教育摆脱了以往发展的永恒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如此形势下,不能与时俱进地搞好教研,依旧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教育者将逐渐为时代所淘汰。
一、高中教师科研现状
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学校教研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滞后的状况,特别是狠抓高考质量的普通高中学校,教研现状更是堪忧。很多教育者往往更注重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用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间接的、潜在的,看似没有价值,实则影响深远,能在无形中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的教学内涵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建设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关系到为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因此抓牢抓实教科研已经刻不容缓。
教育科研成果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一线,相对于以往教育科研多以专职教研人员为主的状况,当下的教育越来越需要更多一线教师加入到教育科研队伍。而事实上,很多高中教师,特别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更多时间是在低头拉车、埋头苦干,而较少抬头看路、教研兴教,在进行经验交流时也只是把目光集中在培养了多少进入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的学生。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短期的,是不能顺应目前教育创新发展新形式的。
二、放低教育研究姿态,做接地气的教科研
1.一线教师从事教研活动首先应从低姿态做起
一线教师应该是教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他们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但事实上,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并不适合多数教师。一线教师更关心如何解决具体的、必须要直接面对的教育现象,比如课堂中使用什么案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度,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解决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怎样引导问题学生找准其生长点并加以转化……对于这类问题,既不需要长篇大论地撰写论文,也不需要兴师動众地开研讨会,大多是同一办公室的教师们在闲暇之余各抒己见,就实现了经验或智慧的共享,很多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也有可能是某个问题让大家争论不休、互不相让,这样的过程使各自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这样的研究虽不规范,却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是一种让教师看得见、做得起的、原生态的研究活动。
2.一线教师做教科研也要有梯次
完全停留于实践层面的教学研究是缺乏高度和深度的,这就需要组织一部分有科研意识的教师从事规范的、体系化的教学研究。让100%的教师进行以教学观察和反思为主的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前述的低姿态的研究;让80%的教师进行以论文、课例编写为主的经验提升研究;让50%的教师开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小课题研究;让20%的教师从事以重点课题研究为主的专业化研究。专业化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但即使是再“高大上”的理论,也需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落地、推广应用,用实例验证,靠数据说话,这样才能凸显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长,避免假大空。
三、教师全员参与,打造人人参与的学术氛围
教学研究不是某一个体或某些群体所独有的职责,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1.激发热情,克服惰性心理
许多高中学校班额大、教师课时多,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备课教学上,常常抱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和做研究。但只要静下心来思考就不难发现,教学工作压力大的现实固然存在,但真正阻碍教师做教研的常常是惰性。每个教师都有丰富的教育故事,如果及时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并加以升华,就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2.善于学习,扎实教育根基
尽管每个时代的学生各有特点,但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朴素的道理早就存在于大师们用心铸就的典籍中,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和实践的检验,颠扑不灭,历久弥新,如同根植于沃土的大树,只要有读者的春风就会催新吐绿,带来满园春色。教师要总结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首先要学懂弄熟这些经典教育理论,多阅读、多思考,敢于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推陈出新,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教育智慧。
真正的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成为高素质的有“道”之师,唯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3.创新进取,增强发展意识
教师队伍中不乏优秀的“教书匠”,其中理论水平高者有之,思想深邃者有之,文笔犀利者也有之,这些人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少有人主动去思考和研究教书背后隐藏的哲理和学问。在部分县城重点高中或乡镇驻地高中,教学成绩突出、教学能力超群的教师不乏其人,但学校一年发表的各级论文的总量只有几篇或十几篇,许多教师迫于压力去撰写论文、做课题,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教育改革的大潮风起云涌,一浪更比一浪高,不能积极进取争当弄潮儿,便随时会被时代所淘汰。当前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教育大数据云时代已经到来,MOOCS教育、STEM教育、智慧课堂、Moodle网络教学……每一种新兴教育方式的提出都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每一项教育理念的落实都需要一线教师认真学习和融入教育智慧。谋求发展,勇立潮头,方显当代教师的英雄本色。
4.勤于读书,丰富个人内涵
读书是所有名师成长的共同之路,眼界决定高度,当教师没有机会走出去用眼睛感知世界时,读书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窗,使教师瞭望到远处的风景。从书中读出深度、读出智慧、读出做人的品质、读出成长的力量,方为读书之道。很多名人因读书而忘我的故事都曾帶给我们震撼,当阅读成为教师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也就自然会成为其愿意用心研究和坚持的事。
四、发挥集体教研优势,
取长补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1.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人备课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单打独斗的教研模式已经落伍,要打造高品质的教育,一定要重视集体教研工作,但集体教研并不是分工备课,一人备课全组用。电子备课的应用让教研在复制粘贴中实现了高效,但其弊端也随之而来。往年的备课复制后今年再用,集体教研的课件不做修改地走上课堂,这样的教育现象似乎成了常态。但教育需要每个人都能从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共性、推广应用。每个教师对教育的专注点和理解力不同,集体备课是为了凝聚集体的智慧,只有注重集体备课后的个体备课,把所有人的能量都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才能扬长补短,使课堂教学研究回归本原。
2.推门听课,学习他人的教育智慧
听有经验的教师授课是发挥集体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听课不仅要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听教师的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串联方式,每个环节的设计意义,怎样完成学习目标,怎样评价学生的反馈等。不仅要依托教研团队,“择善而从之”,更要细察台下功夫 ,纵览“庐山真面目”,坚决杜绝不合实际的“拿来主义”和不敢创新的“墨守成规”。
3.积累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每一节课堂都有亮点和不足,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做一个“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的好教师。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学生,教师要在重复性的工作中保持热忱、坚守信念、用教育智慧打造璀璨的教育人生,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行,只有坚持求索、促思生成、成而创新,才能让思想之花绽放,让创新精神涌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难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每一个人都从年轻时走过,也终将步入暮色陈年,在这条岁月坐标上留下怎样的足迹是每位教师终生必修的课题。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成为能够为学生的精神、信仰、方向给予指引的教师,就要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从教学走向教育。当每个教师都能够把教研兴校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树立把自己的琐碎经验和感受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的意识,不仅自己的教育智慧会得到不断升华与完善,一所教研风气浓郁、成效显著的科研型学校也会悄然而生。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