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刍探

2021-05-20原霞霞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生

□原霞霞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而新媒体作为舆论生成、传播的重要媒介,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途径。新媒体时代既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契机,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探究

1.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这一概念由P·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基础上发展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媒介组织或媒介组织形态。”[3]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其以“数字信号的实时传递为技术基础,通过传统媒体与信息科技产品的技术嫁接而衍生,以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类型的媒体群。”[4]具有即时交互、海量共享、超媒体、超时空、虚拟传播等特性。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5]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突破了不同媒介传播形式间的界限,将不同的媒介融为一体,不仅给受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而且赋予受众更多的权利,使其对信息的接收、使用和传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受众可以自由主动、随时随地使用和交换信息。

1.2 新媒体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796年首次提出,意为“一门新的关于观念的经验科学”[6],19世纪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7]由此可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表现为一种极端性,而是从狭义与广义双重意义上对其进行的范畴界定——“社会存在的投影”或者是“虚假意识”。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识形态”往往被理解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8]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

图1 新媒体

新媒体信息的海量共存性和强大的新技术,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供人们使用和借鉴,方便和丰富了教学;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和传播,不时渗入西方的某些意识形态,随时传播着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造成学生难以鉴别真假、削弱政治认同及影响教育效果等后果。

1.3 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马尔库塞认为:“意识形态是推动政治合理性建设的灵魂。”[9]我们党一直用“生命线”一词形象凸显和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仅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理论的前沿阵地和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这是因为高校不仅拥有着占统领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制度文明,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更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活跃在网络上的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鉴别,不仅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而且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2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受众分析

范曾说:“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成败兴衰。”[10]青年是高校的主体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研究其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有必要仔细研究青年学理论。

2.1 个体成长规律

从生理发展来说,青年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有了蜕变,体内机能日趋完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从心理发展来看,青年学生心理内部产生激烈矛盾,自卑与自傲存在于一体,因此心理过程表现为对传统的超越及敬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此时的“超我”陷入对“本我”的紧张对立中,无意识的内容被无限放大,它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人的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因此在梦魇中都显示出对自我的极端肯定与否定;在智力发展方面,青年学生已具备完整的逻辑思维,想象内在化、抽象化且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思想意识方面,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呈现出主动、新潮、超前、激进的特征,兼有时代性、动态开放性、感染性及不成熟性。

2.2 社会适应规律

就业意愿方面,青年学生比较青睐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倾向于安全稳定又具挑战的科学技术密集型工作,注重经济收益、个人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崇尚高层次社会地位;择业心理方面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注重报酬和自我发展,崇尚智能型的工作且具有风险意识;在爱情方面,青年学生的爱情具有强烈排他和多元创新性,且注重平等依存。

2.3 信息接受规律

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新媒体因其新颖性与多元性,对青年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工具,因其信息的繁杂性与隐秘性所造成的监管问题,往往被视为“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青年学生的交际和学习方式。他们借助于QQ、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媒体表达思想观点和倾诉心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趋自由多样;新媒体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灵活多元;新媒体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多元的发展平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新媒体促进了需求的细分,使学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新媒体造成了价值主体的自我化。面对网络平台的海量资讯信息,新媒体增强了青年学生的被动性接受,弱化了他们主动分析和有效鉴别的能力;新媒体淡化了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急功近利思想加剧,利益化取代服务意识。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在侵权盗版、网络违规等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且缺乏自律意识。

3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分析

新媒体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具有双刃剑效应,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契机

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其出现改变了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并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契机。

第一,塑造了新的传播格局。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塑造了全新的交流环境,使媒体所处生态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新媒体促使青年学生的思维日趋活跃、思想日渐开明、接受能力日益增强。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碰撞催生新的文化和思想,有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此外,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青年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二,拓展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人类之所以为万灵之长,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信息的广泛传播。”[11]在主要依赖于广播、报纸、电视等单一传播方式的传媒时代,其局限性在于传统媒体有碍于青年学生对于信息的共享和传播。较之传播方式单一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呈现出即时性、交互性、包容性、大众化等一系列特点,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运用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极大地扩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同时,新媒体具有的互动性特点,使得人们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也可以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高校可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3.2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既然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那么重要的不仅仅是观念本身,还有观念的传播载体,因此,新媒体作为观念新颖的交换范式,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一,弱化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性。根据福柯的观点,话语在现今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权力,它“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2]而“话语一旦形成,人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特定规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形式和话语系统。”[13]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可控制的输出模式,人们不再是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平等、快捷地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和碎片化等特性,使一些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乘虚而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性,造成了“‘信仰危机’‘理想真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以及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14],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高校掌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树立权威性产生强烈冲击。

第二,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监控的力度。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开放性等无障碍特征。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的环境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呈现出随意性,并挑战其传播的权威性,使得网络监控更加困难和必要。这也对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提出了要求,不仅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加紧学习,增强应对本领。

此外,作为高校主体的青年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其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在增强个体自主性、选择性的同时,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同时,在畅通灵活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平台上,青年学生对网络具有强烈的依赖,对除网络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往往被一些负面的不良信息左右,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这无疑使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挑战,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4 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探析

新媒体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价值教育,消除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4.1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而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更有必要紧紧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而确保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落实方面,党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可采取“推进理论创新,努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15]。这就要求高校党员干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备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坚定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借助新媒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协调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关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4.2 契合学生精神诉求,增强社会参与感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即“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是人的永恒的终极追求。”[16]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如何让青年学生理性接受并从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要求我们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的过程中避免“一刀切”,而要坚持一元和多元并重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讲,应尊重个体差异,把握思想发展规律,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青年学生的内心需要相契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可借助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的沟通互动,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真正实现高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通俗化、日常化,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从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通过教育者的影响让青年学生学会辨别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契合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诉求,应维护其在适当场合的言论自由,理性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使命感和参与感。

4.3 借力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首的网络平台成为思想交流、碰撞的舞台,更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的新基地,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多元的教学媒介。在当代价值理念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思想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可借助网络搜索到大量的教学资料,并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用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的案例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从而达到宣传、贯彻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这些资料通过故事、图片、影音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增强其对学生的号召力;也可以基于网络技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并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学内容,使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4.4 规范完善校园网络监管技术,保障安全性

校园网络密切联系着整个高校日常工作,已经完全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是全校师生获取资源、获取知识、加强沟通的重要渠道,校园网络发生故障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工作,故务必规范完善校园网络。首先,应转变监管思路。可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的预防工作。其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网络完全制度。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营主要依靠网络的监控管理,只有制定合理有效的网络运营制度,才可约束校园网络用户,从而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平稳运营,使校园网络的运营有章可循。再次,应做好技术监控工作。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丰富网络资源、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使校园网络成为积极健康的文化传播阵地,让网络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

综上所述,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与新颖性便利于民,但是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资源泥沙俱下,具有“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形成“双刃剑”效应。而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对于“三有”公民的塑造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上出现的问题说明当下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