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翻转课堂的研究生Seminar“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5-20梁志宏彭梦雪
梁志宏,彭梦雪,高 婧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0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民族兴亡、世界和平的根本,而研究生教育是建立于大众教育之上的、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本科到研究生的关键转折阶段上,需要一门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技巧进行正确规范的课程。自1984年教育部发出《教高一字004号文件》以来,文献检索类课程已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内容之一[1],文献检索课程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切入,综合提升研究生的研究数据素养[2],为学生自动获取信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进而实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基础。
虽然我国“文献研读”课程目前的开课率和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不论是开设广度和深度,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授课手段和学生接受程度也是重点改革方向[3]。课程将新型的翻转课堂模式与Seminar教学法结合,依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研究生“文献研读”课程,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学科融合的大变革时期对教育改革做出的尝试性探索,对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翻转课堂与Seminar课程的历史与特点
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是一种打破原有“教师讲,学生学,先教后学”的新型教学形式,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012年引入中国[4]。这种教学模式重新分配了课堂内外时间,在课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查阅资料、思考、知识吸收的时间,充分利用可接触的资源主动探索,而对于仍然存疑的部分,则由教师在课上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依学而教”的教学方法节约了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间的相互质询,在答疑与辩论间巩固了知识的理解也拓展了思路,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针对性的解惑提高了教师的精力及教学效率,达到了1+1+1远大于3的效果。
“Seminar”源于拉丁文,常译为“研讨课”,采取教与学双向的观点交流,实现思想上的碰撞,故也被理解为“学者间的对话”[5]。最早在18世纪的德国,由格斯纳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急需摆脱宗教束缚的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建宗旨便是学术自由,故而将Seminar发展成为一种课程教学组织范式。19世纪70年代,曾就读于柏林大学的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将Seminar带入哈佛大学。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率先在北京大学创立了科学、法学和文学研究所,正式在我国引入Seminar教学法,并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教育家推广,到20世纪80年代真正兴起[6-9]。人们充分意识到Seminar教学方法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学术交流的形式看似自由却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及精英培养中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Seminar教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广泛应用到了经济学、医学、生物、教育等多个学科的课程中,翻转课堂与Seminar教学法的融合,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充分说明了其优势及生命力,该课程的开设也是研究生培养专业教学的顺势而为。
翻转课堂与Seminar教学法有着良好的契合点,其结合可以弥补二者单独的缺陷,如翻转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自主学习能力及Seminar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与素养。通过教学角色的双重性,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高深学问为研究内容,以讨论和辩论为基本交流形式,建立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相长,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从学生自身能力出发,挖掘与激发自身潜力,教师辅助学生针对盲点,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快速突破瓶颈期的教学效果[10-11]。
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主,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研究生作为国家科研事业后备力量所必须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文献研读是提升自身知识背景、巩固学术素养、进行科研实验的基础,并且贯穿学习始终,甚至需要终身进行,但是针对文献的选择、阅读方法、质疑思考等却是需要引导与培养的。各高校普遍开展了“文献研读”课程,却鲜有研究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报道[12]。
2 翻转课堂与Seminar课程融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
从本科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往往未适应学习模式的转换,仍保留教师“填充式”的被动学习态度[13],这就需要有一门课程来引导研究生转化学习态度、获得基本学术能力、同时锻炼系统性的科研思维及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但是高校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的参与主动性普遍不强,这是由于研究生对学术报告作用认识不够,而且缺乏浓厚的学术分为[14]。融合了翻转课堂的Seminar“文献研读”课程,不仅训练了研究生的文献阅读相关基础学术技能,更是孕育创新意识的土壤,在课程中激发、保护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与辩论,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引路人与辅导者,与学生同是课堂主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1 主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
融合翻转课堂与Seminar教学模式的“文献研读”课程,其教学理念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针对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性质及国家形势,拟解决如下的教育实践问题。
2.1.1 提高学生的文献研读能力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本科生往往缺乏文献研读能力,集中表现在:①主动获取文献的意识不强;②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不足;③对文献的敏感度不够;④分析并有效运用文献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较低。Seminar文献研读课程通过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学生之间相互质询与评价等,实现线上线下的多层次引导,包括关键文献的选择、文献阅读技巧及对文献的评价吸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见,避免一蹴而就,且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及学有所成上[15]。该课程通过“基础-提高-新平台的基础-再提高”的循环,达到文献研读和应用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加深其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全貌认识,掌握针对科研方向规范的研究方法,跟进最新研究成果[16-17]。
2.1.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递型授课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交流互动程度低、学生的参与感薄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该课程正视了“教与学”的地位,学生提前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汇报与展示,课后为学生提供交流与解惑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精神。
2.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形式不符合学习规律,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即使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走进课堂已经推广了很多年,还是没能很好地与教授技巧融合。该“文献研读”课程尝试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腾讯会议、雨课堂、对分易和微信小程序等),根据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分组交流实现差异化教学;多种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外,学生可利用软件工具对课程进行录屏与快速笔记,方便知识重点与难点的针对突破。综上,学生可以在认知、行为及情感方面都充分参与到课堂,实现现代技术加持下的学习效率最大化[18]。
2.1.4 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当前的课程考核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而传统的过程考核也只针对学生学科成绩数字的提高,并没有加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状态全方位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相对片面,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间接促成了学生只在乎成绩而忽略自身收获的现状[19-20]。该Seminar“文献研读”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样化考核,各环节打分的权重如下:①论文选择(20%);②PPT(40%);③反馈提问和评价(20%);④课程作业(20%)。考核贯穿课程的始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状态进行全方位考核,适当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充分激发学生潜力。
2.2 课程的创新点
融合了翻转课堂与Seminar教学法的“文献研读”课程,其创新点在于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程度,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学习精神,以及分析、研究和汇报的综合能力。首先,翻转课堂形式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灵活调整技术方法、时间空间、效率状态,避免“流水线日程”;其次,Seminar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主题报告,利于激发学生独立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随后的交流讨论中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是全体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过程;最后,现代科技平台的使用,既结合了当前形式,又适应发展的浪潮,学者、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个参与者独立而平等,能自由开放地发表言论。综上,该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培养,创建了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学术氛围,是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设性探索。
2.3 课程的内容设置
依据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Seminar课程内容设置为3部分:①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与精读文献,锻炼研究生选择、阅读和理解文献的能力,尽快越过“文献关”。学生间进行提问与答疑,教师给予引导和点评,通过彼此的学术交流达到拓展专业知识的目的。②文献综述与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背景、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③优秀学生的汇报经验分享及讨论。根据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打分,选出10%~20%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并针对课程、实验、文献阅读及汇报等各方面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交流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高品质文献精读,综合所有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1~2篇高品质文献,提前发给大家进行课下分组精读,课上针对文献中的亮点、方向、思路、不足等进行质询和讨论,可以增进学生的文献阅读及写作的思路和能力。
3 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综合翻转课堂与Seminar形式的“文献研读”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翻转教学、课后线上回顾和交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确定“渐进式”讨论分享的基调,从纯粹文献分享渐进到结合课题研究进展的文献研读和讨论。提前调查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方向、科研经历、能力素养、阅读习惯、对课程的建议与期待等,总结分析后归类教学,并且对各阶段进行问卷跟进,监测学习效果并随时做出调整,方便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3.1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上传课程要求及参考资料,学生自主下载并提前准备选题。文献查阅后需要在线上自主阅读、线下完成作业,要求从期刊背景、选题方向、科研思路、实验方法、研究成果、亮点与不足等进行思考、总结和质疑,力求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得凝练在20 min的汇报中。然后,讲解自身研究课题的新颖性、独创性,并接受其他学生的全方位质询,给出合理解答或共同探讨。课前准备包括书面总结(Word版)和汇报文档(PPT形式),均要符合课程的具体可操作要求。
课前准备工作见图1。
3.2 课堂汇报质询
Seminar“文献研读”课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由报告人进行阐述,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课上过程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报告人通过腾信会议的屏幕共享进行PPT展示汇报(包括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亮点与不足及未来展望等),要求论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流利,汇报时间15~20 min。然后,全体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质疑,由报告人答疑和辩论,同时也可以对汇报本身进行评价和建议(注:不针对宣讲学生讨论主题的背景及涉及的基本问题做任何学术上的评价),讨论时间5~10 min。过程中,全体学生根据报告人PPT的准备、报告主体内容的理解与讲解情况、言语表达与姿态、学生质疑的回答情况在评分表上进行评分。最后,教师对本场专题进行简短的阶段性点评和总结,明确其优缺点,允许存疑,以待课后学习、补充。本环节由教师控场,引领与把握节奏,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与民主。
图1 课前准备工作
课中的学习安排见图2。
图2 课中的学习安排
3.3 课后的思考和讨论
及时将课堂的汇报内容及资料(包括文献原文与补充材料、汇报PPT、学生评价表等)上传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情况做出评价与调整。既活跃了学术气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教师对课程的把控。
课后的教学反馈见图3。
图3 课后的教学反馈
4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结合了过程和结果,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为了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了针对课程前期、中期和课程结束时的3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学习习惯与技巧、课程所得与提升及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调查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学术基本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课程掌握了文献的查询、阅读和归纳能力,研究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启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科的基本认识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由于不同论题的选取和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纵向了解,还横向拓展了其他领域的内容,甚至可以取长补短,碰撞出新的科研火花。交流与答辩环节,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激发了科研求知欲。
再者,考虑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身份,设计了学生互评表,学生既是答辩者也是质询者,是评定人也是被评定人。一方面,让学生尝试用正确的评价标准理解不同背景知识的评价深度,参与研讨过程,并锻炼他们听取他人汇报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站在答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以质询者的角度进行欣赏和评价;另一方面,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可以激发课前准备、课中参与和课后完善作品的热情和认真程度,针对他人汇报的质疑与答辩可以督促他们取长补短,反思自身的优劣势,珍视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认真地完成后续收尾与巩固,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和成绩而被动工作。
5 结语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自主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Seminar教学法是公认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广大教学工作者中得到推广。结合研究生需要的学习思维转变的引导,以及所处时代背景下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针对最基本且至关重要的文献研读与交流技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与引导。将翻转课堂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文献研读”课程,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该课程快速掌握了文献的查询、阅读和归纳能力,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被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学生研究思维也在学生的交流与辩论间得到了拓展与启发,实现“集百家之所长”。无论是学生接受度还是教学效果,均证明了结合翻转课堂与Seminar教学法的研究生“文献研读”课程,是一种具有值得肯定和尝试的教学改革探索,有着优秀的教育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