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2021-05-20娜,李博,梅俊,孙

农产品加工 2021年8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毕业生课程体系

李 娜,李 博,梅 俊,孙 敏

(1.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上海201415;2.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学院,上海201306)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稳定升级、统筹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高职扩招100万的举措强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各行业快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家也实施“双高”计划,鼓励各院校办有特色、被地方行业认可的高职教育。高职作为承担高职教育的主体,思考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进入职场生涯的适应期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是当前所有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挑战[1]。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一项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的直接反映指标,其中就业率因信息获取简易、数据客观真实的特性已普遍应用于实际院系工作考量中。从食品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工作重心也以稳就业率为主,而就业质量因调查工作繁琐冗杂、数据真实性差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高职院校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应用中。事实上,因学历、综合素养、企业认同度低等社会客观因素导致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应是高职院校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就业质量的调研与分析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市场需求及展开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不同毕业年限的专业学生对自毕业以来的就业信息、在校学习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前途等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旨在为我国其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提供具有借鉴性的建议,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1 调查信息概述

1.1 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同毕业年限的毕业生。以辅导员为媒介,通过毕业生工作管理群随机选择不同毕业年限的毕业生(1年之内,1~2年,2~3年,3年以上4种类型)各30名学生,共120名学生。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网上调查的形式展开,利用问卷网平台设计并在线发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收集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同时,随机抽查不同毕业年限的毕业生进行电话访谈,整理分析访谈结果。

调查内容具体如下:①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毕业年限等;②目前工作信息:工作状态、就业单位属性、就业岗位、薪资范围等;③工作满意度:毕业以来的工作变动情况及缘由、收入满意度、专业对口情况、未来发展前途等;④在校学习满意度:实践课程设置合理性、专业课程体系、增设课程内容、专业教学满意度等;⑤岗位技能需求调查:设置职业证书、专业认知课程、短期企业践习必要性等。

1.3 结果分析

采用Excel、Word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采用Origin 8.5对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状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随机选择的被调查者中女生占66.33%,相当于男生人数的2倍。这也与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岗位需求定位相一致,女生在专业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食品轻工业类。但是,工作状态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目前未从事食品行业的毕业生与从事本专业学生数量相当,比例接近50%,有近50%的学生从事岗位与食品专业并不相关,这和对毕业生是否认为在校期间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调查结果相吻合(92.86%的调查对象认为每学期应该安排专业认知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综合认知能力)。就转行原因而言,29.03%的毕业生认为兴趣爱好是驱使其做出转行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比例最高。其次为薪水待遇、就业单位地理位置偏僻,其中薪水待遇占到17.74%。同时,调查结果表明仅4%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创业和自由职业,这可能与学生兴趣爱好、择业观、自主学习意识等因素相关。

综合来看,对于高职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而言,毕业后发展的方向以从事食品行业为主,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考虑转行。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自信心,值得思考。

2.2 就业单位岗位分布分析

在从事食品行业的被调查者中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丰富,主要集中在食品检验员(44.9%)、行政人员(36.74%),而从事质量保证员、质量控制员、储备干部、西式面点师岗位的比例各占8.16%,8.16%,6.12%,4.08%,少量的毕业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李双石等人[2]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也进一步印证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毕业生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前线”的就业群范围,紧紧围绕岗位需求、职业要求,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训练。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生选择岗位的考虑因素见图1。

图1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生选择岗位的考虑因素

由图1可知,工资福利待遇是大部分毕业生均考虑的首要因素(72%),有57%的毕业生认为未来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是否要去某单位任职,行业发展前景也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考量因素。与前面从业状态中转行的概率结果相联系,说明岗位发展空间受限、食品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是毕业生考虑转行的重要原因。另外,个人兴趣、工作地理位置、培训学习机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决定,2000年后出生的群体生活环境、个性特征与其他年龄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毕业生更加注重自我的能力提升,以及就业单位交通、实力、工作环境等是否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体验。

2.3 工作满意度分析

薪资福利待遇、更换工作频率、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性等方面可综合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从侧面体现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从此次调查结果中看出,月薪在3 001~4 500元的比例最多(30.61%),4 500~5 000元,5 000~6 000元区间薪资次之,三者比例之和达79.59%,这直接反映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薪资位于3 000~6 000元,因毕业年限不同,工作经验积累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工作更换频率可直观反映出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同时也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一般来讲,更换工作主要是由于就业单位无法满足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期望所致。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薪资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薪资分布情况

由图2可知,在此次调查中发现59.18%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单位,这与专业建立与杏花楼、光明等行业知名企业的定向培养班、与食品质监局等事业单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25.51%的毕业生自步入职场更换过1次工作,更换过2次及工作的比例明显降低(14.29%),这说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具有比较明晰的定位,能根据自身优势对工作岗位需求有准确的认识,就业稳定性较高。

从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学习经历的匹配度来看,有39.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从事的岗位与食品专业不存在任何关联性,而只有14.29%的毕业生岗位内容就围绕食品行业展开,对口性强。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在环境检测、生物制药等与专业有一定关联度的岗位就职。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经历主要体现在在校期间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方面,从这个层面来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工作的选择。

2.4 在校学习满意度

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在校期间满意度的重要考评指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竞争力,缩短由学生到职场人士的适应期,并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调查中发现,关联度紧密相关、关联度强的比例为40.81%,认为关联度一般的比例略高于此值,而16.33%的人认为关联度弱。该比例分布说明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这也在对在校期间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印证,其中42.86%的毕业生对课程体系设置满意度一般。具体来讲,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结合工作需求,认为在校期间比较重要的课程有“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法律与法规”“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生产市场准入管理”,对于以上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另外,48.98%的毕业生觉得“食品管理体系验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帮助学生在校学习中系统地掌握食品管理体系管理知识。

与专业特点关联,在对实践类课程安排课时量的调查结果显示,78.57%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课时量安排适中,认为课时量过少的比例为19.39%。比较于教学效果调查结果,43.88%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效果较为完整地体现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这一数值是明显高于认为教学效果能完整体现知识、技能、素质目标所占比例(29.59%)。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要面向毕业生的岗位实际工作需求,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注重教学效果,实现从“保量”到“提质”的实现,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2.5 岗位技能需求调查分析

从企业需求出发,通过岗位资格证书需求、专业认知课程必要性、短期企业实践必要性3个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调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需求调查结果见图3。

图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需求调查结果

由图3可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食品检验员、品控员QC资格证书、品质保证员QA资格证书、内审员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食品检验员资格证书。杨兆艳等人[3]通过对食品工程系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也强调了资格证书对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性。

在对专业认知课程设置、短期企业践习必要性的调查中,有将近90%的学生均认为两者的必要性,而且可帮助学生尽早地多方面认识所学专业,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夯实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够提升面向实际工作内容的操作技能。专业认知、企业践习的需求也直接反映在企业需求与对自身优劣势之间的差距,在此次调查中同样对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结果见图4。

图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结果

由图4可知,企业对毕业生交际能力、学历及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尤其看重,其次为专业知识、灵机应变能力。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讲,通过调查发现,有接近50%的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存在实践能力薄弱(45.92%)、基础知识不扎实(44.9%)的问题,同时缺乏行业背景知识、食品法规标准知识单薄、知识应用能力差也是非常严峻的问题。综上所述,在校期间为学生创造更多与食品行业相关的企业、协会、政府等单位接触的机会对提升专业认知、提升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毕业生就业质量对学生、学校、就业单位都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此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专业需重新审视在食品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与学生培养方向的矛盾,在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立足于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根本,多途径、多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培养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自我定位清晰、职业素养高尚、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知识应用潜能得到有效激发的高素质综合技能人才。

3.1 构建知识技能、素质、思政育人的立体育人课程体系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特色、行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发展方向,针对毕业生在食品行业第一线“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校企融合资源及行业专家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与市场需求同步更新,建立“行业协会专家‘掌舵’、校内外教师教学反馈研讨‘领航’”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模式,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以外,还应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交际能力、合作团结等社会能力,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

具体而言,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分析就业岗位群分布,针对性地构建了涵盖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开发及质量控制的多课融合课程包,其中每一课程包括由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有机融合,涉及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与综合实践三大模块的训练,推行并实施“食品加工+食品检测+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逻辑思维和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目的,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挖掘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优秀案例,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劳模“工匠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观、有民族责任意识的高素质食品人。

3.2 加强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特点、教学环境、实训资源、学生获取知识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将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两者相联系,高职教育同本科教学明显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完整性、实用性,宜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翻转课堂、探究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展开,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提升教学质量[5]。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强化检测技术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保证实践类课程课时量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教师资源,将职业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就业群的岗位要求展开,以培养与企业需求匹配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创新全真载体、实境训能形式,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软件、雨课堂、微课等智能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与缪园欣等人[6]采用案例分析、实际操作与虚拟仿真软件训练相结合运用于“食品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吻合。另外,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加快推进课-岗-证-赛四位一体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综合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企业课题案例、企业文化,实现课程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的多重目标实现。

同时,将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融合为育人目标,以“专业课程项目化、项目教学竞赛化、技能竞赛体系化”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试点为契机,在专业双证融通项目、农产品检验员鉴定站的基础上,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融入课程体系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引领设计,基于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安排,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认同度。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设计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校内外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组织实施,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知识转化成果的能力等综合素养,稳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与激发职业发展潜能、扩宽职业发展空间。

3.3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都强调校企协同育人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突出优势,各院校也都在根据地域优势、院系专业基础、地方企业发展,积极主动从广度、深度2个层面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7-8]。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现代学徒制、西式面点师(高级)双证融通的平台基础上,与杏花楼、光明乳业、天翔检测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定向培养模式,根据集团产品的生产、监管、研发流程和内容,利用企业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开发及质量控制通过岗位职责和内容进行划分和融合,让学生能体验不同职业人员的工作,通过准职业人的身份体验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以实现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逻辑思维和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目的。同时,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实际操作的能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与李依娜等人[9]提出的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举措一致。

针对调查结果中的实践技能薄弱问题,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并将教材运用于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达到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目的;分年级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业认知:大一注重对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体验职业文化等实现学生对专业的宏观认识;大二强调通过产学研平台实践、技能大赛、短期企业践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大三通过定岗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训练专业核心能力与社会能力,这与贾强等人[10]的看法基本一致。同时,以“产业共性需求+学校立地研发”理念,以产教研平台为依托,技术成果反哺教学,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搭建“产教联盟信息平台”,发布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预测,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行业企业为主细化完善岗位职业标准,学校为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职业标准;将平台上的新产品试制、技术研发和服务等项目成果纳入工程案例库,教学内容更新对接技术进步。在企业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模式,师生团队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统计、成果展示、产品中小试、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成果等工作,在培养学生专业成就自豪感、形成良好专业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夯实专业理论体系、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潜能等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良好的技术成果在经市场验证后,又可以作为课程开展的素材案例进行利用,达到课程教学、技术服务的良性循环。

另外,高职教育中产业学院的建立与运行也逐渐被认可,并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11-12]。各高职院校要依据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在“双高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与形式,开拓良好的产业学院发展模式。

4 结语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对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用人单位稳定员工团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结果得出,在校期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欠佳、实践训练不足等问题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薄弱及社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磨砺的事实,从而产生对食品行业的认知度及自信心不足,导致较高概率的转行,对食品行业的前景悲观。针对食品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改革,要从构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多方面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紧密围绕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多元化、多途径、多标准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兼顾职业指导,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以技术服务为中心的课题依托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理论转化、成果转化,在转化中反哺教学改革。构建“教、产、研、培、赛”五位一体教师能力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毕业生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分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发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